哈佛大学的中国缘 如今成了负担?

500

哈佛大学与中国的长期“情缘”正面临美国政界的严峻审视。日前,一篇由德国之声撰写的文章揭示了这所顶尖学府与中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亲共”指控。特朗普政府曾试图取消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除了“反犹”的指控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认为哈佛“过于亲中”。

哈佛与中国的深厚联系

哈佛大学与中国的联系可谓源远流长。数十年来,双方在科研领域建立了多项合作,并设立了多个专注于中国的学术中心。这些合作不仅为哈佛大学带来了巨额的资金捐赠,也显著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声誉。据哈佛大学的数据显示,其国际学生中约有两成来自中国。

然而,这种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却不断遭到美国政界的非议,尤其是在当前中美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许多美国国会议员,特别是共和党议员,担忧北京正通过哈佛大学的对华合作获取美国先进技术、规避国家安全法案,并试图压制美国国内的批评声音。这当然是污蔑抹黑。

争议事件频发

文章列举了数起引发争议的事件。例如,白宫匿名官员指控哈佛大学长期以来任被利用,对校园内的骚扰行为视而不见。

2014年,香港企业家陈启宗向哈佛大学捐赠3.5亿美元,创下了该校单笔捐款纪录,但陈启宗被指出是香港“中美交流基金会”的理事,而引起争议。

哈佛大学前生化系主任利伯教授的案例也广受关注。他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被指控隐瞒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并于2021年被定罪。今年4月,利伯教授更是成为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全职讲席教授,进一步加剧了外界的质疑。

政治压力与言论自由

随着特朗普政府胡搞,哈佛大学面临的政治压力骤然增大。美国教育部已要求哈佛大学提供外国资助记录,并指出其先前的信息披露不完整且不准确。特朗普本人也曾猛烈抨击哈佛大学,声称该校是反犹主义和“觉醒”(woke)自由派意识形态的温床。

哈佛校方则坚称,取消国际招生资格是对哈佛大学观点的惩罚,侵犯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论自由权。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也声明表示,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互惠互利,不应被污名化。

哈佛大学与中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无疑折射出中美两国在教育、科研乃至地缘政治领域的深层互动和矛盾。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同时,保障学术自由和国际交流的正常进行,是摆在美国和哈佛大学面前的共同挑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