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小镇做题家”冲进魔圈所,2年挣百万却选择辞职
作者 | 备受鼓励
来源 | 法律先生
在上海这座魔幻的都市里,无数年轻人怀揣梦想而来,又悻悻离去。
而Siber,却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当同龄人还在象牙塔里徘徊时,Siber这个「小镇做题家」已经从魔圈所赚到百万,又辞职转身开始创业。
比起追梦,她更早学会的是判断与取舍。她用一句话总结自己:「不算天赋型选手,但擅长规划和复盘。」
这是她性格的底色,ESTJ,金牛座,不冒进,但擅长把路走成楼梯。
她的故事是小镇青年逆袭的缩影,更是新一代法律人对行业未来的大胆重构。
非典型「小镇做题家」
1999年,Siber出生于酒城泸州一个普通职工家庭。
按理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老话本不该出现在千禧一代的字典中,但Siber却深信不疑。
她自称「小镇做题家」,是标准化体系里一路奋战,靠分数换通行证的孩子。
但比起刷题高手,她更像是一个被困在小镇、但擅长跳出路径的思考者。
文科专业中真正具备壁垒的不多。
因此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抵御通才竞争、与社会实际需求高度契合的细分方向,也就是专业护城河。
就这样,没有精英滤镜、没有正义泡泡、没有诗意幻想,法律专业成为了她的护城河。
18岁,她考进了东方霍洛沃兹华政,一个人来到了距离家乡1838.07公里的魔都,从麻瓜变成了魔法练习生。
「小镇做题家」勇闯魔法世界
🔺在华政参加篮球比赛
留下来,是许多来到上海学生的目标,Siber也不例外。
当律界前辈到学校分享成功经验时,Siber问:
我没背景、没案源,也没钱,但想留下来,要怎么做。
没人给到她答案,于是她开始用自己的方法尝试。
18岁,她做日结、做家教、给小学生写演讲稿;21岁,她在陆家嘴三件套实习,跟外卖员打听最便宜的餐馆。
当然,她也没有忘记修炼魔法。
除了通过法考,摘得法学竞赛获得全国冠军,甚至提前规划「用财务知识对冲法律赛道内卷」之路,自学并最终通过了ACCA会计课程。
她似乎很少谈热爱,却对系统性努力的理解,比大多数人都要深。
「我也会焦虑,但我会将它转化成行动」。
这不是鸡汤,而是一种为未来争取主动权的执念。
🔺参加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
水煮意面撑起的留学生活
🔺在纽约大学的图书馆
大三,她本可以保研,但她却选择贷款去NYU读LL.M,不为光环只为抢时间。
「我意识到就业市场正在疲软,如果等三年,机会窗口可能关上了。」
跟其他为了镀金而来的留学生不一样,她的生活过得相当拮据。
住在5平米合租客厅,吃2美元的水煮意面,最奢侈的一顿是10刀的孜然羊肉,当别人春假都出去旅行,她在卧室熬夜工作。
但这些对她来说,只是成为魔法师路上的一个小石子而已。
“只控制我能控制的部分”,这是我能集中精力的原因。
疫情让就业市场疲软,眼看周围背景更优同学都没能在美国秋招中拿到理想的offer,她做了一个决定:提前回国。
可大多数律所都只录用「先实习」的候选人,而她想去的律所,也不例外。
于是,她向学校申请了混合授课,一边实习,一边投简历面试,一边半夜起来上网课。
那三个月,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最累的一次,连续熬了三天两夜,靠咖啡和能量棒撑下来,终于她如愿拿到了魔圈所的offer。
对于这样一段黑暗的时光,她只用一句「感谢时差」一句带过。
魔圈所的第一个百万
🔺随地大小加班
外资律所的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对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极高 。
她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高压之中继续为自己争取更合适的路径。
入行半年,她做了一件在律所并不常见的事:主动申请从并购组调入资本市场组,同时主动争取组内写书律师的位置。内部换团队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没有明确空位的情况下。
但她没有犹豫,直接找到老板,清晰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也阐明了理由:
她有ACCA和CFA背景,对财务结构和交易逻辑更为熟悉,更适合节奏快、强度高的项目环境,有信心能为团队带来实质性的产出。
最终,她如愿调组,站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主战场」。
随后,Siber做满了数十个项目,从基础的新人成长为能带项目的律师。
期间,她靠执行力扛下高压,也靠对信息的敏感主动争取项目,累计收入顺利突破百万。
信息差曾是横亘她眼前的落差,如今却被一点点踩在脚下,变成了通往下一个起点的台阶。
设计下一个「幸运」
🔺录制视频素材
Siber只要继续走下去,收入会更高,履历会更亮眼。
职业的黄金期,魔圈所、资本市场组、6位数年薪,一条典型的精英路径,但却选择拨动转向灯。
外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年薪相当可观且升职在望的年轻律师,会突然「抽身而退」。
她没有选择继续走那条看似稳妥、被无数前辈验证过的路径,而是在节点处转向,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法律人」可能性。
🔺整合AI资料
她开始重新思考:除了在律所体系里向上走,法律人的表达、影响与价值,是否还有别的打开方式?
在不断权衡职业可持续性与自身定位的同时,她也留意到行业正处在转型之中,市场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正在上升,信息差、路径差正在重塑竞争格局。
于是,她开始在小红书上进行内容创作,从0起步,五个月内涨粉数万,创立个人品牌RookieLegals,专注为法学生、职场新人提供清晰、实用的知识和路径建议。
她说:「信息差是看不见的门槛,我想做一点事情,把这道门推开一点。」
她也将目光投向法律行业的新兴领域,法律科技。
离开律所时,正值行业寒潮,招聘冻结、裁员频发,在这样的时间点告别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是一次不小的跳跃。
ChatGPT和DeepSeek的爆火让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新兴市场,更是法律服务的未来走向,而她本人也对技术、产品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
作为0技术背景的法律人,她知道自己缺的不是热情,而是落地能力。
她开始学习AI工具的底层逻辑、试用各类法律科技产品,甚至主动「下场」做产品;
之后又组队参赛,发起了「AGI 律师」项目,希望通过一次次实操把想法落进现实。
我们期待她能在这个充满未知又充满想象力的赛道上,继续走出一条属于她的清醒、锋利而有创造力的路。
在采访过程中,每当我们以为能够挖出一些传统意义上的「鸡汤」或是「励志逆袭」故事时,Siber都会很快切换话题。
她就是这样,拒绝闪光的滤镜,她从不卖努力人设,也不标榜多成功。她更像是一个把每一步踩在现实上,一路思考一路推进的人。
她不会告诉你一定要留学,一定要进红圈,她会告诉你:「你得知道手里有几张牌,要如何在适当的时候出牌。」
最难得的不在于她「2年赚100万」,而在于她现在想做的是「让更多像我一样的法学生知道:这条路,还能走」。
现在的她,站在创业初期的又一个不确定入口。但你会发现,她不是在等待幸运,她在设计下一场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