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上云渚——叶茂林教授师生陕北水墨写生展在百年学府图书馆展出
2025年5月20日至30日,“塬上云渚——叶茂林教授师生陕北水墨写生展”于百年学府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展出。这场跨越千里的“视觉转译”画展,以“突破传统程式、构建当代水墨语境体系”为教学理念,深度呈现学生将自然感知转化为“图像转译与主观理性表达”的创作探索历程。作为百年学府重要文化空间,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历经岁月沉淀,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此次水墨画展相得益彰。
从百年学府的书香雅境中转身,一幅幅陕北黄土地的壮阔图景正缓缓铺展……陕北这片黄土地,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独特风情,以窑洞、信天游、山丹丹、塬峁沟壑等鲜明符号,勾勒出别具一格的人文与自然画卷。今年4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叶茂林教授率领中国人物画方向的研究生,历时多天深入陕北,开展实地写生创作。此次“塬上云渚”画展,集中展出师生们的艺术成果,既是对陕北窑洞、信天游、山丹丹等本土文化符号的水墨解构,也是当代水墨教育在传统文脉与时代精神交融中的创新实践,更是对“扎根生活现场”“五感沉浸式体验”教学模式的生动诠释与成果呈现。
叶茂林教授与学生们跋涉于陕北的塬峁沟壑,用指尖触摸窑洞夯土的粗粝质感,以双耳捕捉信天游的苍劲韵律,将小米粥的烟火气息升华为“原生创作语汇”。这种摒弃传统工作室模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超越技法摹习的固有框架,在“地域性文化现场”中实现从“观看”到“凝视”的认知升华。从展览作品中可以看到,散点透视与几何构成相互并置,窑洞群落与黄土地被解构重组,共同构建起当代水墨的“新地域图式”。抽象笔触与块面拼贴的实验性探索,既展现出陕北地貌的雄浑苍茫,也折射出青年艺术家对“水墨现代化”的多元思考。这种充满活力的创作生态,恰好为近年来传统国画面临的“语言范式固化”困境提供了破局思路——当程式化图式让位于鲜活的视觉经验,水墨艺术的当代性便在传统根基与现实土壤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塬上云渚”展览突破了传统文人水墨案头创作的局限,在陕北黄土地的厚重文脉中,探寻华夏文明的精神根系;革新了以技法为中心的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将“生活现场”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观者置身展厅,既能沉浸式感受陕北黄土高原的雄浑魅力,也能领略水墨艺术与地域文化碰撞的独特韵味。
五月下旬,在南方雨季朦胧的诗意里,当雨滴轻敲窗棂时,让我们走进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看陕北的苍茫与水墨的灵秀在此相遇,感受一场跨越地域与时空的文化交响。
参展画家:
1、叶茂林教授
叶茂林
1977年9月生于福建寿宁,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2年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本科毕业,2008年福建师大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全国首届)国画专业毕业,2014年-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2019年-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出版个人专著《水墨探赜——叶茂林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叶茂林人物画作品选》河北美术出版社。致力于当代水墨画创作的图式研究和表现,在创作和教学过程中努力保持个性化的创新和创造性,并能把教学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
叶茂林《陕北常家山印象》 52cmX39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叶茂林教授认为传统教室授课存在内容不系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问题。4月,他带领研究生们从春意盎然的南方奔赴陕北窑洞开展教学实践。初到陕北,巨大的地域差异带来强烈冲击,但全新的视觉体验也为艺术探索提供了新契机,促使师生进行深度的思维重塑。
叶茂林《黄土地的依恋》 30cmX40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教学期间,叶茂林教授与研究生们围绕传统水墨、水墨创新、表现性技法、个性化语言符号等学术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每日沉浸于思考、交流与思想碰撞之中。叶茂林教授对风景写生教学模式充满信心,坚信即便教学周期有限,研究生们也能收获显著成效。事实证明,通过他循序渐进的引导,研究生们系统掌握了水墨艺术的当代性特征、图式化表现手法以及符号化个性表达。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中,研究生们展现出独立的学术品格。他们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与大师作品对话,既不盲目崇拜权威,也不固守传统或全盘西化,而是积极构建独特的艺术认知体系,塑造独立的艺术人格,遵从内心艺术追求,这正是叶茂林教授期望达到的理想教学效果。
2、袁润
袁润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方向 研究生(二年级)
研究生袁润分享了自己参与陕北写生之旅的宝贵收获与深刻感悟。此次写生让他在绘画理论认知、创作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在画面创作方面,他认为需注重设计感,适度夸张描绘对象结构,根据画面需要主观调整物象形态以强化艺术表现力,同时仔细观察环境地理风貌以凸显景象特色;在技法层面,他强调中国画中线的质量及韵律感的重要性,线条间应呈现急促、舒缓、疏密、轻重等节奏变化;在画面效果处理上,需整体把握色墨,实现色墨交融,讲究黑白灰关系,外围构成做到方圆结合,并且认识到国画着重表现诸如上下呼应、局部与整体协调等各类关系。
袁润《郭家沟掠影》 24cmX27cm 纸本设色 2025年
袁润《郭家沟印象》 39cmX39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此次陕北写生,袁润不仅用笔墨勾勒出自然之美,更在心灵层面感悟到大地的灵魂。于他而言,这场写生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心灵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深刻体验。
3、陈潇潇
陈潇潇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方向 研究生(二年级)
研究生陈潇潇分享了陕北绥德七天写生的经历与感悟。在绥德,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干燥的空气、错落的窑洞等与南方迥异的自然风光,给她带来全新感触,让她意识到黄土高原本身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写意画卷。她领悟到,写生需要用心感受景物,通过观察、理解,再进行概括、提炼和加工,运用个人艺术语言将所见所感转化为作品。起初面对黄土地,她一度不知所措,在叶茂林教授指导下,她逐渐产生主观思考,创作过程从最初对客观对象的复制,逐步转向主观创造,期间掌握了画面经营、构思布白、行笔用线、皴擦点染等技巧。
陈潇潇《春醒塬野之一》 34cmX45cm 纸本水墨 2025年
陈潇潇《春醒塬野之二》 34cmX45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此次绥德写生让陈潇潇收获满满,她表示未来会继续保持对绘画创作的热爱,持续探索更具生命力的艺术表达形式。
4、陈千叶
陈千叶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方向 研究生(二年级)
研究生陈千叶讲述了四月在陕北郭家沟的写生经历与收获。彼时,春寒中的郭家沟,黄土高原的苍茫与生机交织,迥异于江南灵秀的地貌——纵横的沟壑、错落的窑洞,处处彰显力量感。在写生中,她尝试以水墨技法诠释黄土高原的厚重粗犷,运用积墨法层层晕染呈现土地沧桑,以枯笔勾勒峁梁轮廓展现黄土肌理。此外,郭家沟浓郁的人文气息为其创作注入灵魂,田间劳作的身影、村口闲谈的老人,这些生活场景与水墨线条融合,使作品超越景物复刻,成为情感与精神的寄托。
陈千叶《窑影栖云》 38cmX38cm 纸本水墨 2025年
陈千叶《陕北窑语·驿路》 24cmX27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此次写生,陈千叶不仅在水墨表现技法上取得突破,更深刻领悟到水墨创作本质是对自然的敬畏。她表示,将带着郭家沟的独特记忆,继续以水墨为媒介,探寻纯粹的艺术表达。
5、赵悦
赵悦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方向 研究生(二年级)
研究生赵悦回顾了在陕西郭家沟为期八天的写生之旅及感悟。郭家沟厚重的黄土高原景观、依山而建的古老窑洞、错落有致的村落与田野,都令她深受震撼。在尝试用画笔描绘当地质朴壮美风光时,她遭遇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得益于叶茂林教授在构图布局、笔墨运用等细节上的悉心指导,赵悦逐步突破创作瓶颈。
赵悦《窑隐山中》 47cmX37cm 纸本水墨 2025年
赵悦《塬上人家》 52cmX39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此次写生让她深刻认识到,国画创作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对自然与生活的理解和升华。郭家沟独特的风土人情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认为这段经历将成为未来艺术创作的宝贵财富。
6、李雅琪
李雅琪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方向 研究生(一年级)
研究生李雅琪分享了在陕北双水村的写生体验与思考。在双水村,黄土高原上错落的窑洞群与层叠梯田,宛如天然画卷,其疏密布局暗合传统绘画理念,让她深切感受到人与土地间紧密的情感纽带。李雅琪认为,写生并非单纯对景物的临摹,而应深度融入个人感悟,通过“心源再造”重构自然景物。在叶茂林教授指导下,她尝试运用几何化块面,为传统题材注入现代构成感,在传统与现代的“破”与“立”之间寻求平衡。
李雅琪《回声》 32cmX41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李雅琪《原上No.1》 32cmX41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此次双水村写生,使她领悟到艺术源于平凡,需在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生。李雅琪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与创作方向。
7、林雅婷
林雅婷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方向 研究生(一年级)
研究生林雅婷分享了在榆林的写生感悟。榆林广袤的黄土沟壑地貌,犹如一幅雄浑的大写意画作,瞬息万变的光影,让她深刻理解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内涵。她意识到,写生不应拘泥于技巧,而应让心境与自然之景共鸣,使笔墨成为自然情感的表达载体。西北大地看似单一的枯黄、灰褐色调下,蕴藏着蓬勃生机。在创作中,她领悟到留白的艺术价值,通过巧妙经营留白,引导观者感受画面的空旷意境。
林雅婷《黄土遥窑》 32cmX41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林雅婷《陕北记忆》 39cmX39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此外,榆林独特的自然线条形态各异,她尝试顺应山势,以自然随性的墨线勾勒,接纳线条的“不完美”。林雅婷由此感悟,写生不是对自然的机械复制,而是怀着敬畏之心与自然对话,真正的艺术之美,往往蕴含于质朴无华的事物之中。
8、朱培元
朱培元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方向 研究生(一年级)
研究生朱培元回顾了在陕北绥德郭家沟的写生历程。她坦言,过往写生存在盲目冲动、画面把控不足、作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此次郭家沟写生初期,前两日的创作成果同样未达预期。陷入迷茫之际,在叶茂林教授引导下赏析名家画作,杜大恺老师的作品令其深受启发。此后,朱培元转变创作模式,面对景物时不再仓促落笔,而是先明确创作目标,通过绘制速写规划构图,并用铅笔打稿,使创作过程更具计划性。
朱培元《墨韵栖居》 52cmX70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朱培元《几何梦境》 20cmX50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此外,她还尝试抽象画创作,突破具象表现的限制,专注探索图形与色彩的内在关系。此次写生不仅使朱培元在绘画技法上得到提升,更让她掌握了理性、系统的创作方法。她表示,这段经历是其艺术生涯的宝贵财富,将持续激励自己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