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谈政治话语英译:翻译≠解读
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Rand)5月12日发布一份报告,深入剖析中国政治提法的语言特点,对政治文献英译工作者颇具参考价值。兰德公司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咨询机构之一,被誉为世界智囊团的开创者。
报告指出,中国重大政治提法的首要特征可归结为:“politically laden and stated verbatim”,即,政治分量重,措辞须严谨照搬。
文刀君在2024年出版的《译路行远》一书中,将这一特征概括为“提法的固定性”,可谓不谋而合。
正如《求是》杂志2019年一篇理论文章所强调的:
“……确定的目标、方针和重要提法,不能随意变动更改,更不能自作主张另提一套。”(参见《求是》公众号)
中文重大提法之“固定”,并非简单拘泥于字句,而是一种制度化话语的严肃表达。
事实上,无论外媒报道,还是西方智库研究,在英译重大提法时,也往往遵循“忠实原文、不擅自润色”的基本原则。语言是否“地道”“优美”,并非首要考量。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这一提法早已跻身中国外交话语核心,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频频亮相。多年以来,官方媒体以及重大报告的通用英译为:“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humanity”。
这一译法其实已经是兼顾形神最稳妥的“中道之选”,既忠实传达“共同体”的政治结构,又以“future”委婉承载“命运”之意,并借助“for mankind/humanity”点出“人类”这一核心主体,在回避“destiny”可能引发的宗教或宿命色彩的同时,更贴近提法所体现的全球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然而,不少外部译者对“命运–future”这种程度的语言微调都心存疑虑,倾向于采用“common destiny”以贴近字面,认为更能准确还原中文提法。
译法的分歧,背后反映出两个长期被轻视的关键问题:
在对外传播中,翻译固然重要,但它的能力边界在哪里?
尤其面对重大政治提法,翻译与传播之间应如何明确角色、各司其职?
兰德公司报告对此直言不讳:“不要将翻译、摘要,甚至机器翻译与‘解读’混为一谈。”
......many existing efforts “confuse summary and translation, even machine translation, with reading.”
重大政治提法不但有“固定性”,还往往伴随着高度的“模糊性(vague)”,其意涵丰富,可在不同语境中展开多维解读。提法之所以“重大”,就在于它承载的精神内核远非一句译名所能穷尽——这点尤须清晰认识。
当提法本身内涵抽象宏大时,译名尽量坚持“形似”不仅是对提法固定性与模糊性的遵守,更是为“解读”与“阐释”留下空间,防止译者过度修饰译名而扭曲提法内涵或者窄化解读空间。“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提法的英译都是这个逻辑。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外交)提法的解读,不仅要立足于中国政治话语体系,还需置于中西方全球治理博弈的广阔背景下加以观照。译名充其量只是“入口”或“路标”,真正的理解与传播,还需深入语境,展开立体而生动的诠释。
在翻译重大提法时,切忌为求“地道”而“害义”,更要警惕在中西话语博弈的语境下,特色提法被无声“同化”进主流英文表达中,消弭其语义张力。
更重要的是,在对外传播中,翻译固有其局限,不能奢望一句译名承担全部提法解读之责,也不能把“翻译”与“解读”混为一谈,否则关于一个译法“是不是最贴切”的争论,就只会陷入无止境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