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用“里切克”包装极端,把刷短视频的你我变成温水里的青蛙?

最近,关注民族、宗教领域的朋友,刷抖音、快手和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可能都被一种叫“里切克”的服饰刷屏了。头巾、长袍、黑纱,搭配着一些外形甜美的“模特”,配文里写着“古典美”“民俗风”“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刚开始你以为只是拍个片子玩玩,但越刷越多,评论区一片叫好,风向渐渐变了:有人开始模仿、有人开始安利,甚至有人开始说“我们也可以穿”。

但等等,这个“我们”,是谁?这个“穿”,又是在穿什么?更关键的是,这波潮流真的是“自然兴起”的文化穿搭,还是被精心策划、背后有人操盘的一场“意识形态包装战”?

500

先说结论:从这波“里切克风”的传播路径、平台选择、运营手法来看,极有可能是一场有预谋的“文化包装”行动(大家就看看,我随便在平台上找的这几张配图,像是普通人随便拍的嘛?),而且是避开了以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微博主阵地,改走“润物细无声”的短视频流量路线。幕后很可能不只是几个拍视频的漂亮姑娘,更是一些MCN机构、外部势力的隐性投放。说到底,这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一次“宗教极端视觉符号”的社会适应性实验。


一、“文化输出”的“新马甲”:从恐惧到美化

“里切克”(Burqa或Chador等样式的变体)是什么?严格意义上,它并不是我国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而是某些极端宗教势力长期推动的女性“全身遮蔽”规范的象征物。在一些地方,这类服饰背后并不只是“遮阳挡风”的实用功能,而是与强制性别隔离、压迫女性自由密切相关的文化图腾。

500

500

500

曾几何时,这些服饰在中国舆论场上并不陌生。每当出现“全身包裹只露眼睛”的造型时,总会有大量网友反感甚至批评,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讨论激烈,官方也多次出手限制极端宗教装扮的扩散。但奇怪的是,这两年的“传播行动”选择绕开了微博等文字舆论场,转而深入到了算法驱动、图像先行的短视频平台。

这是什么策略?这叫“降维传播”:用审美做包装、用美女做诱饵、用短视频做武器,把一种带有意识形态风险的文化符号包装成“时尚”“潮流”“传统美学”。这不就是当代舆论场上的“信息温水煮青蛙”吗?


二、避实击虚,短视频成了“软洗脑”的温床

在传统平台玩舆论战,很容易被“翻车”,微博、知乎用户警惕性高,一看就能识破“洗脑”“引导”。但短视频平台不一样,它的核心逻辑是“算法+情绪”,不是看你说了什么对错,而是看你视频够不够吸睛、用户停留时间够不够长、能不能引发转发和模仿。

500

你穿件“里切克”,在夕阳下跳支舞,配点异域bgm,滤镜一拉,AI美颜一套,就能吸引大量点赞和转发;评论区再来一波引导型留言——“好看死了”“姐姐好飒”“中亚风格YYDS”——再有MCN机构从中推波助澜,一场“去语境化”的审美移植就完成了。

这种传播路径,明显是精心设计过的。

更有意思的是,它回避了微博、知乎这个“易翻车场”,转而主攻“内容消费区”——短视频流量池,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低龄用户和文化背景相对薄弱的受众圈层。这批人恰恰是最容易被“包装后的意识形态符号”影响的群体。


三、幕后推手是谁?MCN的“越界生意”

有人会问:拍个视频又不是犯法,谁规定不能穿“里切克”?

是的,单个姑娘拍视频不是问题,但当几十上百个账号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发布同类内容、风格统一、话术相近、审美导向高度一致的时候,这就不仅仅是“巧合”了,更像是“选题投放”。

500

背后是谁?大概率是MCN机构——这年头,MCN的活儿不仅是“接广告、带货”,还有“做议题、带风向”。一些MCN接受外部资金或配合某些宣传任务,不是秘密。这些公司对“舆论测试”的方法很熟,一边投内容、一边看数据,如果发现“市场接受度高、舆论反弹小”,下一波投放就会更深。

而且,这些内容往往采用“灰度测试法”:先从“文化服饰”“民俗展示”开始,慢慢往“宗教符号认同”推进。一开始说是“好看”,再慢慢引导“这是信仰”“这是一种觉醒”,甚至“我们被西方文化同化太深了,要回归传统”——这不就是典型的“话术套壳、意识形态灌输”吗?


四、不只是“衣服”这么简单:极端审美的社会风险

“里切克风”的泛滥,其实不是审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一个社会的主流审美,其实映射着它的价值判断。而当一种源于极端主义传统、在现实中伴随高压性别规范和封闭生活方式的“服饰”,被包装成一种“文化潮流”,这背后到底是谁的胜利?又是谁的退却?

500

一旦“极端美学”在主流媒体完成合法化,就会进一步争取“政治正确性”和“制度容忍度”。长远来看,会不会有机构要求“尊重穿戴自由”,从而推动一些“边界模糊”的法律修改?再远一些,会不会出现“文化社区自治”“宗教法优先”等“特殊化”诉求?

我们不是杞人忧天。全世界范围内,“极端宗教穿戴”从符号变成权利,再从权利演变成社会对抗的案例,比比皆是。从德国“头巾教师案”到法国“布尔卡禁令”,再到印度“校园罩袍争议”,无一不是“服饰”背后的意识形态较量。


五、结语:算法中立不了,审美不能失守

中国不怕“文化多元”,但要防止“极端文化”披着“民俗”的皮,借助算法和情绪操控渗透社会共识。

审美这东西,不是中立的。一个平台给你推什么,你就逐渐觉得那是“好看”的;一个社会默认什么风格是“主流”,那就是“正确”的。所以平台不该做“甩手掌柜”,监管也不能只看“有没有违法”,而要看到“有没有被包装成合法”。

500

500

500

这波“里切克风”不是终点,只是开始。如果不管,很快我们就会看到更多“极端外壳下的软性渗透”出现在短视频流里。而那时候,我们也许已经分不清,到底是文化融合,还是意识形态投喂。

美,不该是洗脑的工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