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为“斯大林之锤”的B4重炮,打得德军崩溃,为何战后被淘汰?

500

NO.2414 - B4重型榴弹炮

作者:孤寂寒光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二战虽然是人类的灾难,同时也是战争兵器迅速发展的时期。如今我们熟知的导弹、航母、潜艇、坦克、战斗机都是在二战定下基调的。二战中苏联统帅部直接掌控一个攻城利器——B4重型榴弹炮,这款重型火炮被誉为“斯大林之锤”,也被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叫做“伟大的杰作”。

然而,这款重炮并没有在苏联军队里保存太久,在1949年B4重型榴弹炮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因何在?

电视剧《亮剑》中著名的“平安格勒”战役里,李云龙能打下平安县城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门“意大利炮”。重炮在攻坚中一直都是战争之神,其作用甚至强于坦克。

500

B4重炮

B4重型榴弹炮在苏军里声名赫赫,深得苏军士兵信赖,“斯大林之锤”这个绰号本来就很形象,B4重型榴弹炮就是苏军击碎敌军乌龟壳的一把重锤。火炮在苏军里一直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到了今天,俄军的火炮数量也是世界第一。苏军如此重视火炮跟他们的历史有很大关系。

一战结束的标志之一就是沙俄突然崩溃了,在随后就是俄国内战。内战中红军在察里津保卫战击败白军骑兵靠的就是火炮,所以战后库利克元帅就主抓火炮,他自己也被叫做“炮王”。

当时的苏军还是一战时代的军队,苏军内部还有大量骑兵军的存在。而在一战中火炮是极为重要的,英法等国在战后也非常重视大口径火炮的研发。

500

库利克(右一)

库利克虽然也重视火炮的研发,但对超级大口径火炮却不看好。大口径火炮虽然是攻坚利器,但这种火炮对于后勤绝对是灾难。当时的苏联百废待兴,还没有到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水平,这种大型火炮对于苏联后勤就是一种灾难。苏联幅员辽阔,想要靠着畜力运输这种重型炮弹想想都知道有多困难了。在当代,到了翻浆季都是俄军轮休的重要时期。

B4重型榴弹炮是一款重型火炮,其总重量超过10吨,火炮口径当时设计为180mm,一发炮弹就得有80公斤。研发B4重型榴弹炮的项目如果按照正常情况就得被库利克毙掉,但当时的苏联刚好赶上西方的经济危机。

这一时期欧美各国产能过剩,即便是苏联这种社会主义国家,西方资本家也来抢夺市场。B4重型榴弹炮就趁着这股东风生产服役了。1931年服役的B4重型榴弹炮总重量15吨,火炮口径达到了203mm,这绝对是苏联特有的暴力美学。

500

B4重型榴弹炮服役之后,库利克元帅之前的担心确实都成了问题。由于总重量达到了15吨,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不可能用常见的轮子只能使用履带。B4重型榴弹炮也不可能用马车来托运必须用专用的牵引车。

其他的问题也相继出现。由于火炮过于巨大,所以一直没有配套的瞄具。如果射程超过十公里就得靠炮兵个人技术,准度能有多少完全凭运气了。B4重型榴弹炮的炮管长、炮弹大,所以一两分钟才能发射一发。也就是说对方很容易找到自己,B4重型榴弹炮更多时候是锦上添花,想要雪中送炭是不大可能了。

最后,由于材料特殊造价也确实是个问题。斯大林时代苏联工业蓬勃发展,但一门B4重型榴弹炮的价格是普通152mm榴弹炮价格的几倍,所以1939年以前苏联总共才生产了40多门。

在战争爆发前,B4重型榴弹炮一直都是苏军的颜值担当,毕竟这么庞大的一门火炮看着就非常有安全感。但当时的国际环境还算是和平,B4重型榴弹炮也没用武之地,只能在仓库里吃灰。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B4重型榴弹炮第一次亮相就是苏芬战争。芬兰在沙俄时代一直以公国的身份存在于沙俄帝国内部。芬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波罗的海北岸重要的屏障。而且沙俄的首都在圣彼得堡,如果没有了芬兰作为屏障,整个圣彼得堡就完全处于西方的炮口之下。

沙俄崩溃之后,芬兰从沙俄独立了出来成为主权国家。但芬兰的一举一动一直都牵动着斯大林的神经,尤其是芬兰与西方的交好让斯大林更睡不着了。1939年苏芬两国在多次谈判未果下爆发了战争。芬兰由于得到了德国的援助,所以在卡累利阿地峡布置了三道防线。这里的防线由地堡、战壕、路障、铁丝网等众多防御工事组成,是德国人的得意之作。

500

冬季战争中的芬兰

前线的铁木辛哥元帅面对这个乌龟壳毫无办法,苏军也因此伤亡惨重。在这个紧要关头,苏联向前线投送了B4重型榴弹炮,准备用锤子把这些核桃都给砸开。

B4重型榴弹炮不愧是一把锤子,德国人帮芬兰修建的防线在这种重炮面前就是一层窗户纸,B4重型榴弹炮不管是直射还是曲射都能完美的将芬军的工事给锤开。由于B4重型榴弹炮的优异表现,苏军把他称为卡累利阿雕塑家。而芬兰人给这种武器取了一个绰号叫“斯大林之锤”,这一美名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B4重型榴弹炮是攻城拔寨的利器,但其需要的支援也是巨大的。一个榴弹炮营后面需要两个营进行支援,这两个营专门负责为这些重炮提供弹药运输、保养和提供油料。

500

由于重炮的发挥,苏军终于一改初期的颓势取得了冬季战争的胜利。战后,苏联大规模扩大了B4榴弹炮的生产规模,在苏德战争爆发前B4的重量达到了100多门。冬季战争结束后,苏联获得了芬兰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卡累利阿、第二大城市维堡等地区,芬兰20%的工业区全部割让了出去。

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德国其实已经完全放弃支援芬兰而且还拒绝英法插手,这让芬兰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这场战争让苏联的波罗的海沿岸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当然,由于苏军在战争中表现较差、损失惨重,希特勒才下定决心发动“巴巴罗萨”计划。

500

巴巴罗萨行动中的德军

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确实如希特勒预料的一样脆弱,德军一口气攻到了莫斯科郊外。B4作为一款重型榴弹炮,面对德军这种装甲突击战术毫无作为,不少B4被德军缴获。B4这款重炮还真是经典的“谁用谁知道”,德军在攻城战中也开始用苏军的B4攻坚。

但德军缴获的数量少且战线越拉越长,这种重炮慢慢就被扔到仓库里了。B4在苏军这头真正发威还是在1943年之后,苏军由守转攻的时候。

B4有接触引线,所以在攻坚中可以直射建筑,这些炮弹在接触建筑物时就爆炸不像其他炮弹炸穿楼板到地面才炸。所以,在建筑里的德军面对这种重型武器是绝望的,这种绝望就好比今天俄军用温压弹打击乌军。躲在建筑的德军要么被炮弹直接炸死要么就是被爆炸产生的气压给震死。

由于B4过于好用,苏军每次都把这种重型榴弹炮推进到距离建筑物两三百米的距离,在这个距离那可真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B4最集中使用的一次是攻打柏林,为了拿下党卫军死守的国会大厦,苏军集中了89门B4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轰击,整个国会大厦被炸得千疮百孔,最后苏军以三个步兵营经过惨烈的拼杀才拿下这一核心据点。

500

柏林战役后的勃兰登堡门

可以说,B4在整个攻坚战中战功赫赫。战后的红场阅兵中,B4也来了个亮相接受了斯大林的检阅。

但是,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开始在更高级别的导弹和战斗机领域进行较量,重炮在战争中的地位显著下降。而且由于发射药和金属科学的发展,更远射程的火炮,明显比更大威力的重炮有发展空间。这一理论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不管你阵风战斗机有多么出色的机动性能和航电能力,射程短照样不是歼10的对手。

射程不足且笨重的B4重炮,终被时代淘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