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已经连拼好饭都不配吃了

  “这不是要饿死文科生吗?”“还给不给文科生活路了?”“文科生什么时候能吃饱饭?”

  诸如此类的疑问和吐槽在网上屡见不鲜。

  文科生,低收入,难就业——我想这就是个不需要拉出太多就业数据,大家就能有的共识。

  好在,我们处于一个“死"都要打上双引号的时代。

  饿死大概是很难的,而地球上大多数年轻的文科生也的的确确还没死,让人不禁好奇他们究竟是怎么活下来的。

  最近,各视频平台悄然流行起“文科生食谱”,终于为我们揭开了文科生存活之谜的神秘面纱。

  纵观相关词条内容标题,无不遵循着统一模板:文科生(身份)+超低伙食支出(明码标价)。

500

  不知道的以为文科生集体上架卖身,知道的已经流下了现实的眼泪。

  文科毕业生的一餐饭,从1分钱到5元不等,文科生的一个月,仅需100-300元即可达成饿不死的人生主线任务。

  冰点级别的消费数据已经令人匪夷所思,点开视频后食品的制作过程更是看得人两眼一黑。

  起手两根辣条煸油,炒起半锅上一顿吃剩的大米饭,再配上舍友外卖挑出来不要的青椒圈,滋味十足。

500

500

  黑冰粉煮上一大锅,小刀划开切成三等份,拌以辣椒油或白糖,咸甜兼备,一天的主食就有了着落。

  这些文科生分享的做饭经验,主打能省就省能活就行,可以说跟其他大部分美食博主背道而驰。他们互相学习、借鉴、交流、改良,日复一日用实践证明文科生永远饿不死。

  2025年的文科生食谱,就是几千年生存智慧的结晶。

  观摩一番后,院办深感有义务分享出来。别管你是文科生、艺术生,还是练习生,未来某天或当下时间,都有机会成为这些食谱的传承人。

500

  文科生食谱是怎么炼成的?

  一个文科生食谱视频下方,有人评论:“博主好歹是211大学毕业,怎么吃成这样?”

  我抬头看了一眼标题——“文科生2.11一顿饭”,原来评论是把标题里的“2.11”误看成了“211”。

500

  这般误解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毕竟在很多人还在猛薅外卖大战减免券直呼赚爆时,文科生食谱一顿饭都无法追平外卖配送费。

  超过5块已然算是低奢,一顿8毛才赶上平均水平。

500

  所以对于挣扎于温饱边缘的文科生来说,外卖是不用想了,自制才是活命之道。

  但是,制作一份这样价格惊人的文科生食谱并不简单,需要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并尽可能薅上时代红利。

  院办调研100道文科生食谱,总结出文科生食谱常见三招,融会贯通便可轻松保持生命体征。

  建议文科生收藏,没准哪天就用上了呢?

  范仲淹套餐

  “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此段出自初中教科书中的《范仲淹断齑画粥》。说的是范仲淹每日煮粥,放一晚上冷却后用刀切成四块,撒上盐和菜末,早晚每顿吃两块,以此果腹。

  想不到这成了文科生上过最实用的语文课之一。

500

  不同的是,当年范仲淹也不过切了4份,现在文科生能切成12份。

  视频里,博主把一锅粥冻在冰箱里切成若干份,声称能吃三天。

500

  大米粥,绿豆粥,西米露,豆浆奶粉......在文科生餐食里不存在做多了就当厨余倒垃圾桶这一说。

  一切固液态混合物,都能冻成战略物资——千百年过去,世间沧海桑田竟从未动摇文科生的食谱根基。

  评论说,以当年的冷冻技术,粥能凝固起来说明还是米多够稠,现在有了冰箱,用科技解决了米少粥稀结不成块的问题。

  一分钱物资箱

  一分钱能买什么?

  院办记得小时候五毛能买俩泡泡糖。但身处数字经济时代,大部分人已然忘了一分钱硬币的模样,和一分钱相关的印象恐怕只剩下提现手续费了。

  今时不同往日,古代穷书生只能天天切粥吃,现在有了线上商城,文科生用一分钱也能狠狠开发多样性菜谱。

  每日打开手机前往各大平台薅羊毛,抢购0.01元的包邮福利物资——这就是我们文科生享受到的时代红利。

  别小瞧这0.01元,它的能量不容小觑。一分虽少,长期搜罗也攒得出一个物资箱,酱油、味精、萝卜干……样样不缺。

500

  正是这些通过薅羊毛获得的食品,组成了充满随机与冒险色彩的一分钱文科生食谱。

  有时一袋土豆粉拌一小包辣椒油,有时是榨菜盖饭,运气好了能拼成一锅虾米皮蛋粥。

  它们成就了文科生生活中的小确幸,正所谓“知足之足,常足矣”。

  只有文科生才明白,余额宝让人看不起的每天一毛二利息,也能有如此大用处。

500

  但凑不齐一盘菜的状况也时常发生。像上面这位博主的豌豆就一直无用武之地,攒到发芽发育成了摔炮也舍不得扔。

  毕竟“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早已刻在每个文科生心中。

500

500

  食材平替法 

  “今天一顿饭花费2.3",当我看到标题以为博主这顿终于吃上肉了。

  结果点进去定睛一看,是盘青椒炒姜。

500

  生姜是个好演员,不光食堂阿姨打饭时可以拿它来糊弄别人,文科生做饭还能用它来糊弄自己。

  姜切成条,似肉丝,似土豆;姜切成块,似猪肉,似鸡蛋——文科生的梦里什么都有。

  在食物平替法中,站在C位的还有大米饭。文科生食谱博主的巧手之下,其以假乱真的程度足以拍一期后厨版《演员请就位》。

500

  比如,大米饭鸡排。

  米饭碾成片,裹上1分钱的面包糠,轻微炸到金黄定型,切开成片的大米饭鸡排盖在大米饭上,好一个色香味俱全。再佐以形似鸡米花但同样是大米饭做成的“米米花",就是一份油炸大米套餐。

500

  我不时还能刷到“柚子皮白切鸡”这类融合创意菜,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

500

  看这一大桌子平替菜,我突然有些恍惚。

  也许文科生食谱本身就是一门生动的语文课,如元曲《醉花阴·雪浪银涛套·古水仙子曲》写道:“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可能这才是文科生缔造这一道道食谱的真正用意,可惜良苦用心却少有人知。

  总之,学会以上这三套章法,你已经是文科生食谱的非遗传人了,新时代新社会不再会有饿死的人。

  其实遍观美食专栏,这类极限生存料理一直存在,标题从离职到留子,评论区一直不缺人质疑这是吸引眼球的歪路子。

  但从现在的点赞留言来看,“文科生”已经成了公认的极限生存最佳主语。

500

  随着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对于实用价值的关注日益增加,文科在当下环境中的地位,确实常常成为讨论的焦点。

  从“新闻学无用”的大辩论,到如今人工智能浪潮的强力冲击,文科生这一个大群体,也常常被脚踩脖子逼问:你学这东西有什么?对社会建设有什么贡献?

  如此光景,只引得文科生感时伤怀:“好想回到文科生能烧死理科生的时代啊......”

500

500

  有人说,现在文科生做着一块钱一顿饭算是彻底举白旗投降了。

500

500

  他们没想到的是,极限生存料理其实恰恰踩中了文科生的“舒适区”,文学家贡献的挨饿文学足以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也恰是因为文科生从祖上就没富过几年,进化出的耐受力早已异于常人,他们才能把吃不饱饭转化成现在的自媒体恰饭饭碗。

  穷文富武,穷文富理,穷文富工,穷文富ai——正经老文科生,穷的就是一个地道,穷得从善如流,这才终于发现展示贫穷才是文科生的祖传铁饭碗。

500

  在找不到饭碗中找到饭碗——可能文科生就像弄不死的水熊虫,高低能找到一些苟活之道。

  但至于谁要饿死文科生?为什么要饿死文科生?我也不知道。

500

  唯一确定的是,在这个世人皆道AI将替代大部分职业的时间节点上,文科生终于领先一步用AI寻得一条活路。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