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洞察|关税降低难掩长期博弈与多边体系弱化【走出去智库】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
中美两国宣布暂时下调关税水平看似“缓和”,实则是迫于现实压力下的战术妥协。在“脱钩”与“互赖”之间,双方走出了一步“维稳”棋,既旨在减轻内需压力,也为下一阶段的博弈赢得时间。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到,虽然国际社会对中美日内瓦会谈结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一些国际专家表示,关税政策已演变为全球地缘经济战略工具,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旧有多边秩序的松动与新型竞争格局的成型。与此同时,围绕供应链重构、制度规则、技术主导权等议题,中美之间的长期博弈仍在持续升温。
本期中美观察聚焦此次关税暂缓措施的多重舆论视角,剖析其短期缓解作用与长期结构性风险。我们认为,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暂时的“退烧”,而是全球贸易体系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层次裂变。在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的时代,观察、预判并理解大国战略选择的逻辑,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社会如何看中美下调关税?今天,我们刊发走出去智库战略研究部的文章,供关注中美贸易的读者参考。
要点
1、这一轮协议也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对贸易政策的本质认识——关税并非目的,而是施压工具,用于实现减少贸易逆差、打破市场壁垒等目标。
2、尽管此次暂缓措施被解读为贸易战“降温”的信号,但多位专家都对未来90天谈判的进展持谨慎态度。
3、此次中美关税互降只是一次战术性降温,而非战略性转折。
正文
文/走出去智库战略研究部
本周一(12日),美国与中国宣布将在未来90天内暂时下调彼此加征的高额关税,美国将对中国产品的关税从145%下调至30%,中国则将美国产品关税由125%降至10%。这一消息来自于双方在日内瓦会谈后达成的阶段性共识,全球市场对此反应积极,普遍认为这是自贸易战爆发以来一次重大缓和。
焦点一:减压不是“脱钩”,而是“稳增长”
尽管表面看是经济政策的调整,专家指出,此举背后反映的是美方出于内外部压力而进行的现实妥协。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国际经济事务主席乔什·利普斯基(Josh Lipsky)直言,美国的真正动因不是宏观经济数据,而是即将到来的“开学季”期间,零售商如沃尔玛和塔吉特面临“背包、运动鞋和T恤供应短缺”的压力。同样,中国也面临出口受挫的风险。
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动机反映出,美国虽在话语上强调制度竞争和战略对抗,但实质上仍难以承受彻底“脱钩”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在会谈后明确表示:“双方代表团的共识是,没有一方真正希望脱钩。”
焦点二:关税是工具,而非目的
前美贸易代表助理丹尼尔·穆兰尼(L. Daniel Mullaney)认为,这一轮协议也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对贸易政策的本质认识——关税并非目的,而是施压工具,用于实现减少贸易逆差、打破市场壁垒等目标。然而,他也警告称,“广泛加征关税虽然强有力,但也是一种粗糙手段,会造成自我伤害。”
从中不难看出,美国意在通过可控冲突换取谈判筹码,同时避免本国企业和消费者承受过高成本。换句话说,关税政策的调整既是对内“稳经济”的策略,也是对外“打谈结合”的战术。
焦点三:短期缓和,长期博弈加剧
尽管此次暂缓措施被解读为贸易战“降温”的信号,但多位专家都对未来90天谈判的进展持谨慎态度。乔什指出,上一次特朗普政府与中国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耗时两年,而此次的议题涵盖芬太尼、技术、半导体等敏感领域,复杂程度远超以往。
他还预警称,在此窗口期内,企业或将掀起新一轮抢购潮以规避后续加税,“如此不确定性将导致全球经济系统短路。”同时,第三国将面临更大的“站队”压力。巴巴拉·马修斯(Barbara C. Matthews)指出,在美国施压下,“越来越多国家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被迫选边站”,而这正是中美竞争在地缘经济层面进一步升温的体现。
焦点四: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持续弱化
更深层的担忧来自于对全球多边贸易秩序的侵蚀。前国际金融协会副常务董事洪川(Hung Tran)指出,此类临时性、双边性安排正在取代WTO等多边规则基础,世界正逐步滑向一个“基于互惠但缺乏法治支撑的双边贸易体系”。
这种“不成文协议”模式,使得合作缺乏可持续性,也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洪川预测,这一趋势将削弱全球贸易总量,短期内可能帮助美国压缩贸易赤字,但对全球增长前景构成压制。
结语:结构性重构中的“旧瓶装新酒”
整体来看,此次中美关税互降只是一次战术性降温,而非战略性转折。正如巴巴拉所言,这一轮博弈“虽然参与者不同,但谈判动力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之初相似,目标都是重塑全球地缘经济格局。”但今时不同往日,市场更加复杂,制度协调愈发困难,未来能否达成具有可持续性的结构性协议,仍需谨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