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成梁的能力?

李成梁是明朝日益崩坏的军户基础与奇葩的军功制度下,最终完美的产物。是大明后期优秀的裱糊匠。

先说李成梁当总兵之前辽东的情况。

每年蒙古人要入境几次,各部落要么联合军事行动,要么零碎军事行动,反正抢劫家常便饭。

李成梁出道前夕,蒙古人曾经从明军控制最北端开原入境,一路抢到南边的大凌河;从西边广宁开始抢,一路抢到东边的金州(现大连附近)。可以说辽东东南西北,蒙古人都拿马蹄丈量了。

明军不抵抗吗?当然抵抗。也不能说不努力。所以李成梁之前连续三任总兵都被蒙古人打死了。

蒙古人都能这么肆虐,那么此时实力弱小的女真人呢?当然许多部落也不老实啊。既然抢劫这么容易,为什么不干呢?

别说王杲这种部落首领了,连张摆失这种几乎就是马匪层次的人,都能占山为王了。大明还能怎么样?看着啊。

这是大明嘉靖、隆庆年间的事。

很多人以为辽东的崩坏,是努尔哈赤崛起才开始的。其实几十年前,蒙古人已经把这里当公共厕所了,女真人很多也不安分了。

只不过蒙古人既缺乏中央集权,又缺乏战略目标,还不善于攻城,所以每次就是抢劫,抢的差不多就走了。女真人这时候组织程度更落后。所以明军守住大城,老百姓自求多福,也就这么先苟着。

这种情况下,前期豪无人脉,四十岁才开始当军官的李成梁,才在大量总兵、副将、参将们死后,火箭进步,当上的总兵。

这就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朝到了这种地步,辽东能让同样衰落的东蒙古连续入寇呢?

因为明朝军户制度和军功制度的问题,进入中期后都愈发严重了。从而导致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差,无法保卫边疆领土。

而辽东因为本身就土地贫瘠,生产力较低,所以矛盾格外突出。恰恰隆庆年间之后,明朝又采取对西蒙古抚赏为主,对东蒙古对抗为主的战略。所以辽东、蓟镇承受的压力在九边格外突出。

这种情况下,明朝先后把戚继光派驻蓟镇,又提拔李成梁镇守辽东,明朝中后期最著名的两个将领就负责这两个军事压力最大的军镇。

这两个人也确实不负众望,在万历前期,戚继光有效保卫了蓟镇安全。而李成梁做的更震撼。他在第一个辽东总兵任期的十几年里,一举扭转了辽东成为蒙古人公共厕所的状态,西砍蒙古,东砍女真,割了一万六千多个人头,成为所谓明朝军功最盛。

但这也带来第二个问题,李成梁的解决辽东问题方式是否合适?

除去戚继光人品上确实比李成梁强以外,蓟镇这里的管理和其他边镇本身有不同。因为蓟镇直接负责首都安全,所以这里的军功核查方面,强调的是不能让蒙古人入塞。这种要求下,戚继光的军事能力加上人品就可以较好发挥。

但李成梁不行,辽东和其他军镇一样,必须人头军功才行。何况李又没有戚继光那种戚家军,没有人头军功,连核心队伍都养不起。

所以李成梁时代,采取了各种疯狂的军功方式。

他显得不恤辽东百姓,放任蒙古抢劫再找机会攻击,从而以汉人百姓为代价从蒙古人身上刷了大量军功;他更是对女真人各种阴谋逼迫,通过钓鱼执法获得大量军功。

比如努尔哈赤父祖死亡的古勒城一战,本来在李成梁要求下,经过努尔哈赤父祖宣传,百姓已经都支持投降了。为了军功,李成梁突然撕毁协议,在百姓乱糟糟投降当口冲进去全部屠杀。

后来女真人崛起,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李成梁这种行为既客观上给女真人养蛊,又让女真人普遍对明朝不信任。所以在努尔哈赤崛起这个时候,女真人涌现出的比较优秀的组织者和军事领导人,才比之前二百年都多。

这也是很多人对李成梁诟病的原因。

但是,李成梁还有别的选择吗?

你说他霍霍辽东百姓不假,但像之前三任总兵那时候一样,蒙古人随便进出,百姓是不是更惨,损失更大?

你说他各种不讲道义坑女真人和蒙古顺夷也对,但不这样,怎么能获得大量军功?没有军功,怎么得到朝廷大量赏赐?没有赏赐,怎么能让已经如此疲敝的辽军能有钱锻炼出比较精锐的部分?没有精兵,那不还得走之前三任总兵的老路?

李成梁的基础,是完全接受了大明的政治和军事制度,你可以说他没有戚继光有理想,但有几个人配得上谈理想?戚继光的理想也建立在他平倭寇军功和与张居正、谭纶超出一般的关系上。何况戚继光的理想同样就支撑十来年,之后蓟镇的军备堕落更在辽东之上。

这就又有了第三个问题,李成梁的能力是不是被夸大了?

也不是。

李成梁的军功终究大都货真价值。不管他对汉蒙满百姓有多少问题,他的军事能力是基础。

没有这个能力,你放任汉人百姓当鱼饵,也会被蒙古人打穿;你对女真人各种钓鱼执法,一个马匪也摆不平。

李成梁之前和之后的总兵,不能说人品一定多高,但打的确实很差。

在李成梁之前,三任总兵都被蒙古人打死。

在李成梁第一任期之后,十年八总兵,战绩同样大都不行,这十年里最被后世熟悉的两个总兵——李如松和杜松,前者又是被蒙古人打死,后者被蒙古人打的滑跪,被迫杀良冒功挽尊。

甚至李成梁暮气沉沉的第二任期,他依然策反舒尔哈齐这个后金二号人物成功,如果不是他突然被免职,很难说会不会让舒尔哈齐多一点作为。哪怕是最为诟病的撤出宽甸六堡,他也确实让努尔哈赤做到同时也把女真百姓撤出宽甸六堡。直到萨尔浒之战前夕,宽甸六堡还是抛荒地,属于明金之间的缓冲区,后金并没有占领。

顺带说一下,为什么萨尔浒之战前明朝有那么严重的轻敌思想?因为之前后金也就打死一个辽东总兵而已。但是从蒙古人的战绩来说,打死辽东总兵真不是多不能做到的是事。

这就进入第四个问题,那么辽东为什么最终崩坏呢?

因为明朝的体制问题,不是裱糊匠能解决的,甚至裱糊匠为了迎合体制,还可能主动参与问题。

李成梁第一任期耀眼的成绩,掩饰了辽东之前风雨飘摇的事实。明朝自然更不可能做任何政治军事上的改革。相反,派去了高淮去收矿税。

高淮乱辽自此开始。

而李成梁在其中也做了帮凶。因为他第二任期十年时间与高淮乱辽是重合的。他不是不知道辽东基础之脆弱,却眼睁睁看着高淮胡搞,与之同流合污。

作为一个迎合明朝制度上来的人,他太明白这个制度的特点了,为什么非得对抗呢?

还是那句话,理想不能当饭吃。

李成梁能荣华富贵享完,五个儿子全干到总兵,孙子也早早就有些到副总兵了,如果不是明金战争后李如柏、李如桢的连累,孙子们必然最终也出几个总兵。即便如此,李成梁也赚大了。

看看戚继光,几个儿子最多中级军官,甚至没有明确职务,自己最后也老婆离婚,穷病而死。整个家族最能拿得出手的下一代戚金,到死也就是个副总兵。

更重要的是,戚继光的理想真的就改变明朝体制了吗?蓟镇比辽东垮的更快,戚继光能改变那一点,根本抵不住王保随便一手。

所以李成梁所做的,都是在明朝原有体制上的裱糊。他利用体制里的bug,不管未来的各种刷军功,让辽东一下子改变了之前几十年的颓势,仿佛支棱起来。至于李成梁的行为是不是不管未来?这不重要。没有他,辽东连现在都没有。

而哪怕是到最后,他裱糊也确实还在帮辽东苟延。如果他再多干几年,谁也说不准舒尔哈齐能闹出多大事。但随着他离开,舒尔哈齐很快被处理掉。努尔哈赤终于在辽东失去最后一道封印。

所以如何评价李成梁的能力?

他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是一个对明朝体制问题有深刻了解但是采取卡bug方式利用的人,是辽东百姓一个不合格但在当时已经是最有效的保护者,是透支未来先保住风雨飘摇的辽东现在的执行者,是比前任和众多继任者交出答卷都好得多的人,是大明优秀的裱糊匠。

但可悲的,恰恰就是他裱糊匠的身份。

明朝后期的积重难返,注定出不了改革根子的人,能出裱糊匠已经难得。但偏偏不管当时明朝人还是现代明粉,都要对明朝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所以这些裱糊匠偏偏就成了背锅侠。他们裱糊的这段时间,反倒被认为是常态,之后的问题严重则成了他们的责任。

比如李成梁,之前蒙古人怎么蹂躏辽东,总兵死了多少,之后不管其第一任期结束后的十年八总兵谁也镇不住,还是第二任期结束后王威、张承胤们同样无所作为,都被选择性无视。仿佛李成梁光芒四射的第一任期,不是在废墟上的爆发,而是大明理所当然常态;第二任期的颓势不是高淮乱辽彻底成为压垮辽东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李成梁自己有能力还非得放任努尔哈赤。

结果这个辽东曾经的救星,在明末就成了背锅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