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观察|紧急调停印巴冲突,对华关税立场趋缓,美国外交为何日显被动?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
近日,印巴虽已达成停火协议,但双方对美国斡旋作用各执一词,巴方强调特朗普领导作用,印方则称协议为双方直接协商达成。中美高官瑞士会谈后,特朗普称会谈友好且重启全面关系,但后续磋商前景仍不明朗。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到,美国在印巴冲突和中美贸易磋商中的表现尽显被动。在印巴问题上,从“置身事外”到强行介入斡旋,却难获双方认可,凸显其在地区事务中影响力有限且难以平衡各方利益。在中美贸易中,美方关税政策反复无常,既想施压又惧经济反噬,在贸易战中陷入两难。这反映出美国外交政策的短视与矛盾,更难以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主动。
美国外交有哪些变化?今天,走出去智库(CGGT)刊发中美聚焦(太平洋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文章,供关注全球地缘政治的读者参考。
要点
1、随着印度战机被巴基斯坦击落,印度再次酝酿袭击计划,两个拥核国家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升高,美国改变了态度。
2、中美关税战升级一个月来,美方立场由强硬逐步趋于缓和,特朗普及财政部长贝森特多次释放对华关税可能调整的信号。
3、当年谈判耗时一年多,最终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如今的磋商恐怕更为艰难、旷日持久,贝森特甚至直言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正常化需要2至3年。
正文
上周末,中美代表团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贸易磋商,是特朗普升级对华贸易战后两国高层首次举行面对面接触。特朗普的言论表明,他对此次中美磋商急切并抱有很高期待,他发帖对首日谈判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中国对美国企业开放市场。但从中国的立场来看,美国只有取消所有对华关税,或者至少回到特朗普再次执政前的对华关税水平,中美才有可能谈协议。此次日内瓦会谈至多是让双方团队认识彼此、了解对方关切,为双边经贸紧张关系“破冰”,为今后的贸易谈判和更高层级的会晤铺路。
针对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印巴冲突,美国早期反应较为冷淡,美国副总统万斯表示,这场冲突“与美国无关”,美方不会介入。但在印巴冲突升级后,万斯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开始介入外交斡旋直至印巴宣布停火。不过,在印巴宣布停火后,双方对美国发挥的作用却“各执一词”。
印巴冲突:从“与自己无关”到“美国成功调停”
在印巴局势骤然升级之际,美国副总统万斯于8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希望印巴尽快化解分歧,包括让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等国斡旋,但美国不会介入这场冲突。他称:“我们能做的是劝双方降温,但这场战争既与我们无关,也不在美国的控制范围内。”他补充说,由于美方无法强迫任何一方停火,美国将继续通过外交手段推动局势缓解。
随着印度战机被巴基斯坦击落,印度再次酝酿袭击计划,两个拥核国家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升高,美国改变了态度。万斯向特朗普汇报后,紧急致电印度总理莫迪。根据美国方面的说法,不久前访问过印度的万斯施压莫迪,要求其考虑停止继续发动攻击的替代方案,其中包括美国官员认为巴基斯坦方面可能接受的潜在“降温途径”。莫迪总理听取了建议,但并未承诺采纳任何方案。
这场冲突对身兼国务卿和国安顾问的鲁比奥来说也是一大考验。他也分别与印巴官员通话,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鲁比奥在一份声明中称,在过去的48小时里,他与副总统万斯一道,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高级官员进行了接触,其中包括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印度外长苏杰生、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以及两国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和阿西姆·马利克。“我很高兴地宣布,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已同意立即实现停火,并在中立地点就一系列广泛议题启动谈判”。
△5月10日,特朗普宣布在美国的斡旋下印巴停火。
印巴确实在本周六晚些时候宣布达成停火协议,但双方对美国发挥的作用对外表述不一。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特意强调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作用。他在社交媒体X上写道:“我们感谢特朗普总统在该地区和平方面的领导和积极作用。巴基斯坦感谢美国促进这一结果,我们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利益下接受了这一结果。”相比之下,印度方面并未承认美国的任何参与。印度官员表示,该协议是由印度和巴基斯坦直接协商达成的。对于鲁比奥提到的印巴在中立地点启动谈判,印度方面表示,目前尚未就其他议题或在任何地点举行会谈作出决定。
从事后的舆论公关来看,特朗普、万斯和鲁比奥有意借此次印巴停火“邀功”,将自己包装为地区冲突的成功调停者,弥补美国目前为止尚未调停俄乌冲突的缺憾。目前尚不清楚印巴停火是否能够持续,因为即便有美国的调解,印巴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印巴冲突爆发初期,美国“置身事外”,也是因为其与印巴两方的关系都较为良好。美国需要印度制衡中国,也需要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的军事合作。但印巴爆发全面冲突既不符合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政策,也不符合特朗普当前聚焦西半球地缘战略的外交重心。特朗普也不希望印巴冲突失控干扰他聚焦的贸易战和中东和解等更重要的议程。
日内瓦会谈只是起点
中美关税战升级一个月来,美方立场由强硬逐步趋于缓和,特朗普及财政部长贝森特多次释放对华关税可能调整的信号。中方则表示,在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的基础上,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此次会谈地点日内瓦恰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所在地。目前,中国和欧盟均已在世贸组织对美国的关税政策发起挑战。
尽管中美双方对谁先“眨眼”各执一词,但局势趋缓为即将陷入停滞的双边贸易带来转机。特朗普在此次中美会谈也释放缓和信号,称日内瓦会谈将是实质性的,并表示对华关税可能下调。就在会谈即将举行的前2天,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高调出席了珀杜(David Perdu)就任驻华大使的宣誓仪式。在美国对华外交史中,驻华大使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宣誓就职非常罕见。5月10日,中美第一轮会谈结束后,特朗普在社交平台表示,与中国举行了一次非常好的会谈。讨论了许多事项,也达成了很多共识。“我们以一种友好但建设性的方式,谈成了一次全面的关系重启”。特朗普同时提到,出于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美方希望看到中国向美国企业开放。
△当地时间5月9日,瑞士联邦主席凯勒-祖特尔、联邦副主席帕姆兰在日内瓦会见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上图)。同日,凯勒-祖特尔和帕姆兰会见了美国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下图)。
不过,对于美国是否会下调对华关税,特朗普及其团队对外释放的信息混乱。5月7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表示,美国正考虑对来自中国的儿童汽车座椅、婴儿车、婴儿床和其他儿童出行必需品免征145%的关税。9日,美媒《纽约邮报》引述消息人士报道称,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将145%的对华关税削减至50%至54%之间,相关措施最快下周生效。但特朗普政府同时强调,美国不会为了贸易协议下调对华关税。
但特朗普及其团队不得不承认关税战给美国企业及消费者带来的经济压力,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对关税战的承受能力已经不同于特朗普第一任期。
特朗普关税的影响已经在全球经济中产生连锁反应,重塑供应链,并迫使企业将额外成本转嫁给消费者。5月9日,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下降了21%。前4个月,中国对美出口下降了1.5%。而中国对欧盟和东盟的前四个月的出口分别增加了6.1%和12.6%。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9.6%。
一些美国大型公司表示,为了应对关税压力,他们将不得不上调价格,这与特朗普此前承诺结束通胀的说法相悖。同日,全美零售联合会(The 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表示,美国的进口货运量预计将在今年出现下降,这是自2023年供应链问题存在以来的首次下降。该联合会明确将国内货品短缺、商品价格上涨归因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同一天,特朗普表示他准备开始下调关税,暗示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80%的税率可能是合适的。但即便是80%的关税,也可能让大部分贸易停滞,也很难满足中方的要求。
7年前的5月3日,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首轮中美贸易谈判拉开帷幕。如今,谈判桌上的格局已大不相同。彼时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如今对部分商品的关税高达245%,美国不得不率先让步。当年谈判美方由“鹰派”莱特希泽主导,如今则由试图为“对等关税”政策降温的财政部长贝森特担纲核心角色。另一位强硬派贸易顾问纳瓦罗并未参加此次日内瓦会谈;当年谈判耗时一年多,最终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如今的磋商恐怕更为艰难、旷日持久,贝森特甚至直言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正常化需要2至3年。
此次中美“瑞士会谈”更多属于破冰之举,而双方接触的结果将决定未来双方关税战,乃至全球贸易战的走向。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美至少开始展开高层谈判,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进展。CNN评论称,日内瓦即使未达成贸易协议,面对面的交流本身已是一种积极信号。在中美两国的经济因关税遭受巨大损害的情况下,几乎别无选择,只能开始寻求缓和。全球经济的前景取决于此次会谈的成功与否。
来源:中美聚焦(原文标题《中美日内瓦开启贸易谈判 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美国外交一周观察》,作者:绮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