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关于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实施的政策建议

关于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实施的政策建议

陈光标

2025年5月7日

要使《民营经济促进法》真正发挥实效,确保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获取、政策支持等方面享有公平竞争环境,需要从法律保障、执行监督、资源支持、舆论氛围和国际对标五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改革。以下是具体政策建议:

一、 解决民营企业家心头的“怕”字

民营企业家藏匿或转移资产,不敢用自己名字注册公司,甚至回避公益捐赠等现象,本质上反映了他们对当前制度环境的风险防范意识。他们怕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随时被割掉,怕自己的财产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怕政策突变使自己的投资血本无归,怕银行抽贷、断贷使自己变成老赖,怕简单的经济纠纷就使自己变成阶下囚,怕敲诈式的环保、税务大检查,怕成为远洋捕捞的猎物,怕高调慈善招致网络暴力。所以,若要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首先需要从法治和政策上彻底解决他们心头上的“怕”字。

二、构建公平竞争制度基础

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和《民营经济促进法》表明了党中央的态度,但要全面落地实施,还需要尽快制定可实际操作的细则,并敦促相关部门采取实际行动。建议:

(一)完善行业平等准入

1. 由国务院牵头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条例》,按行业分类明确准入标准;

2. 全面推行"非禁即入"原则,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极少数领域外,取消所有制限制;

3. 建立全国统一的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

4. 全面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法规,如优先采购、补贴倾斜等;

(二)清理隐性政策壁垒

开展全国性法规政策专项清理行动,重点整治:

1. 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的款项;

2. 变相所有制歧视条款(如设置不合理注册资本、资质要求);

3. 行业主管部门的隐性审批门槛。

(三)完善权益保障机制

1. 由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局牵头,在各级工商联设立民营企业维权服务中心;

2. 建立政策影响评估制度,重大经济政策出台前需进行民营企业影响评估;

3. 推行行政补偿制度,对因政策调整造成的民企损失给予充分补偿。

完善执行与监督机制

(一) 强化政策执行监督

1. 将民营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国务院大督查范围,建立跨部门联合督查机制,重点督查:市场准入平等性,财政补贴发放公平性,项目审批透明度;

2. 实行督查结果公开通报和整改销号制度。

(二)优化司法保障体系

1. 推动设立跨行政区划的商事法庭;

2. 建立民营企业案件快速审理通道;

3. 将涉及民营企业的行政诉讼纳入法治政府考核指标。

(三)构建多元监督体系

1.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委托权威机构开展政策效果评估;

2. 建立全国统一的民营企业投诉举报平台;

3. 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监督。

提供资源与市场支持

(一)优化金融支持体系

1. 制定商业银行民营企业贷款比例指导性要求;

2. 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降低担保费率;

3. 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规模。

(二)保障生产要素公平获取

1. 建立全国统一的生产要素交易平台;

2. 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

3. 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破除体制内外人才流动壁垒。

(三)完善创新发展支持

1. 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2. 扩大科技创新券使用范围;

3. 建立民营企业技术转化服务平台。

四、社会与文化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加强正面宣传引导

1. 设立"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表彰制度;

2. 组织主流媒体开展民营企业专题报道;

3. 编纂发布民营经济发展白皮书。

(二)提升民营企业话语权

1. 增加民营经济代表在各级政协、人大的比例;

2. 建立重大经济政策征求民营企业意见制度;

3. 支持成立全国性民营企业联合会。

五、国际经验借鉴与制度创新

(一)对标国际先进经验

1. 借鉴德国"隐形冠军"培育模式,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

2. 参考新加坡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国企和民企地位平等,公平竞争;

3. 吸收日本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经验,鼓励"工匠精神+现代创新"融合模式。

(二)推动制度创新试点

1. 选择有条件地区开展民营经济改革试验区建设;

2. 探索建立民营企业参与混改的新模式,真正做到同股同权;

3. 试行民营企业特殊管理股制度。

政策实施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评估机制

1. 将民营经济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2. 建立政策实施效果动态评估机制;

3. 每季度发布民营经济发展指数;

4. 定期开展民营企业满意度调查。

(二)注重示范引领

1. 培育一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企业

2. 总结推广典型地区成功经验;

3. 建立民营企业最佳实践案例库;

4. 表彰一批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

 

最后,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见效,关键在于构建"法律保障+政策支持+市场环境+舆论氛围"的全方位促进体系。要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真正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