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事件:企业家维权与舆论生态反思

编者按:5月6号,人民日报转发了许昌市监局对胖东来玉石的检查结果,全部合格。鉴定证书有效,毛利率不超20%。

人民日报发声的分量自不必多言,也为胖东来与柴怼怼事件做了定调。

500

大湾区经济网品牌观察报道,当许昌市监局确认胖东来玉石商品毛利率严格控制在20%以内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份检测报告,更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某些自媒体为流量不择手段的丑态,也照见了中国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的深层隐忧。

500

短短的几句话,是一位铁骨铮铮的中原汉子以整个人生的信誉和胖东来的所有商誉为抵押签下的“生死状”。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一个名为"柴怼怼"的网红在抖音平台的持续发难。从质疑胖东来暴利经营,到攻击玉石品质,再到翻出二十年前的火灾旧事,这场精心设计的流量狂欢步步升级。令人震惊的是,即便在胖东来主动公开所有经营数据、欢迎第三方检测后,造谣者仍能凭借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让"超市卖玉赚百倍暴利"的谣言登上热搜。当企业自证清白需要赌上三十年商誉,当创始人不得不以"关闭企业"相胁才能换取平台关注,这已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关乎民营企业生存权的保卫战。

500

500

在这场不对称的舆论战中,我们窥见了三个残酷真相。首先是造谣成本与维权代价的严重失衡:造谣者只需动动手指,企业却要耗费数月收集证据、公开核心数据、承受商誉损失。其次是平台责任的集体失语:从4月初首条谣言出现到5月3日平台出手,整整一个月的监管真空期,恰恰印证了某些平台"流量至上"的运营逻辑。最令人痛心的是社会认知的结构性偏差——当企业家被贴上"无奸不商"的标签,当创新者动辄得咎,这种源于历史偏见的文化基因,正在成为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无形枷锁。

胖东来事件绝非个案。从联想被扣"国有资产流失"帽子,到农夫山泉遭遇"媚日"污名化,相似的剧本反复上演。这些事件背后,是某些人精准抓住了社会心理的痛点:利用公众对贫富差距的焦虑,对商业伦理的质疑,将企业置于道德审判的火山口。这种"碰瓷式维权"的危害远超想象——它不仅消耗企业家的创新热情,更在动摇市场经济的信任根基。

值得庆幸的是,法治利剑正在出鞘。《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犹如及时雨,将企业名誉权、经营者人格权益明确纳入法律保护范畴。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我们更需要建立三重防护网:在制度层面,亟待完善"恶意诉讼追偿机制",让造谣者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在平台治理上,应当建立"谣言熔断机制",对传播量超过阈值的指控自动触发事实核查;在社会认知领域,需要重塑企业家形象,让公众理解商业利润与社会责任本可兼得。

于东来的悲壮抗争,恰似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现代演绎。这个把95%利润分给员工、二十余年累计捐款过亿的企业家,本不该陷入自证清白的困境。当我们细数他汶川地震时亲赴灾区的身影,疫情时期亏本保供的担当,就能理解他为何不惜以企业存亡相搏——守护的不仅是商业信誉,更是"商亦有道"的价值信仰。

500

来源:胖东来官网

保护企业家,本质上是在守护市场经济的基本伦理。当创新者不必担心"枪打出头鸟",当实干家无需畏惧"木秀于林",中国经济的活力才能真正迸发。胖东来事件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在于如何构建"谣言止于智者,公道自在人心"的舆论生态。这需要法律长出牙齿,平台担起责任,更需要每个公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理性围观本身就是对正义的最好守护。

撰文:余芳

编辑:高小波

来源:大湾区经济网品牌观察频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