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良厚:破一二本细分,立强研究应用类别
破一二本细分,立强研究应用类别
达良厚
针对陕西高考“大变局”,华商网如是报道:“2025年,陕西省高考迎来历史性变革——本科批次正式合并,取消传统的一本、二本划分,全面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模式。这一改革意味着今后不仅重塑了高考录取规则,更通过淡化高校层级标签、强化专业导向,为考生和高等教育发展释放了更多公平与选择的空间。”(华商网2025-03-12 07:35https://baijiahao.observersnews.com/s?id=1826343666020241305&wfr=spider&for=pc)
一二本细分招录模式一破,失去的是少数大学的招生特权和学生考分的分厘精细,获得的则是大学更公平竞争和学生选学的更大更公平空间,特别是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模式的采用,基本破解了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的长期顾虑甚至二难抉择。
本科学校的自然层级不可怕,怕的是人为机制性强化层级分野,甚至标签化;统一招生不可怕,怕的是无原则强行干预学生兴趣选择,还往往冠以“都是为你好”的道德绑架。
大学有竞争就会形成层级,学生有天性和自主诉求就会有兴趣和功利自主选择,做为政策导向和制度设计,重在引导与适当合理安排,而不是简单刻板强制,更不能纵容强强弱弱。
高考被多数国人一直认为迄今中国最公平竞争的国家大政、社会大事,也许某一天高考就会取消,但高考公平改变普通人命运的功绩不能忘,高考彰显的精细公正精神要传承不歇。
因材施教被赞誉为中国最古老最伟大教育传承之一,但前提得保证这“材”是自乐至少是自愿投身“因”之范围、“施教”之门墙。
这种自乐自愿选择,其实还只是外围性前提性保证了因材施教,内在性本质性的因材施教,还得强化学校特质和教育个性才行。
大学的专业化与综合性特质,我们似乎出现了拼命往综合挤的高大上偏向,更是全员轻专业学院,重综合大学。这种高大上进取心,值得称道,也应警惕,至少当下的几乎全员全面综合取向有片面追高之嫌。要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百多年一直称呼学院,但一点都不影响其成为世界知名大学;要知道,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二十多年的帕夫雷什中学,据说一直保持几百人的办学规模;更要知道,综合性天才少之又少,专业性天才比比皆是,后天培养的专职天才更是比比皆是。
大学的研究与应用特质,也出现同样的高大上偏向。前些年教育部曾要求大学在研究与应用定位上自愿申报,结果报应用大学的很少。虽然教育部认定的研究型大学并不多,但几乎所有本科大学,都削尖脑袋往研究型大学靠的倒挂现象,自行强赶鸭子上架还是轻的评价,严重的后果是,产出的一大批本科毕业生能力水平的普遍二难尴尬:上难研下不专,高不成低不就。
如果因为招生甚至虚荣而片追高大上大学类型甚至名称,那就拉倒吧,不可再持续了。如果因为大学比学院总能多争点办学经费,那我们的制度安排应有检讨之必要。
其实,就中国高教现实情况来说,做实做大做强高校的研究与应用类别分野,才是最重要的当务之需。
直白点说,研究型大学必须是全国性的,数量不宜太多,要封顶,比如一省一所,但不具备条件不能硬上,宁缺毋滥。而且要有退出机制,优胜劣汰,自退或逼退都视正常。
应用型大学要遍地开花,专科高校应用取向自不必说。本科高校多为应用取向,应该成为高校新常态。还有研究型大学辅以应用取向,应用型大学辅以研究取向,也要成为新常态。
更大的新常态,是学生报考高校时研究与应用的明确分类,以及入学后符合条件时研究与应用的自由切换。而且要根据研究与应用分班教学,研究型班级重在系统学科知识学习之上的研究与教学能力培养,就业取向是学校教书和研究机构研究工作。应用型班级,重在全面学科知识学习之上的应用能力培养,就业取向是学校和研究机构以外的所有部门单位。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兴趣和功利的自主诉求。二是保障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能,学有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做有所成。三是充分保障一大批优秀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
要注意的是,研究与应用不是层级差别,而是平类取向、就业取向。
(2025年3月17日-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