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贸易战各方动向,可能会有出人意料的战略方向大变

1. 消息面说印度可能会第一个出来和美国达成协议。美国对中国有降温的意图,多次主动联系。新闻说中国商务部表示正在考虑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美股和港股基本收复了贸易战的缺口。美国豁免了不少商品的关税,降低了影响。

2. 可以说,特朗普4月2日发动“解放日”行动后,最大的短期冲击过去了,打大美国受不了。境外流传着“中国就要受不了”的盼衰式观察,从中国内部情绪看还有余力,五一旅游火爆。

3. 战术上美国利用宣传优势,将任何中国可能的缓和行动,解释为施压成功。如一些没确认的,对美国商品如乙烷的关税豁免。这应是中方不愿意开谈的一个原因。更好的选择是,拖到美国进口大幅减少,严重经济后果无法掩盖。

4. 个人认为,可能有出人意料的战略方向大变:中国发现主动和美国脱钩对改革有利,美国却发现脱钩不现实。过去总是直接间接给美国生产,只赚了些美元数字,没增加国内供应,不利于“内循环”和“供给侧改革”。外面太好赚了,商家抢着搞出口,竞争性压低工资与利润,拉长工作时间。即使暂时与美国缓和,外贸口应该也明白,毁约冲击随时来,得长远打算。全社会主动转向内需的时机已到,外部因素触发的倒逼动力非常强。喊破喉咙的自主创新,效果不如美国一个禁令,国产替代效果好到梦幻,市场动力太强大了。如能抓住有利时机把内需做大,会是最大收获,我能想100个招,需要“出口挣钱难”倒逼。外国观察有极大误区,以为中国没办法,实际选择很多,内需不比科技自主创新要难。

5. 美国看上去是主动脱钩,但马上会发现大困难。一是硬的物资供应,二是硬的卖资源。脱钩,就要和盟友组织替代中国的高效生产,低效行动会浪费非常多钱,而且要很多年才见效。马上就要实际检验了,如果中国发狠不赚美国钱了,美国全球生产能干成什么样,不能靠理论忽悠。美印谈再好供应不上都是空的,苹果2026年把出口美国的iPhone转移到印度组装,就不容易。

6. 特朗普需要全球卖资源,油、矿、农产品等优势产业需要中国大买家,上一任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又想旧事重提。中国全球培养巴西、俄罗斯等资源替代国,对美国很不利,石油和天然气卖家竞争激烈。

7. 其它国家都在观望。欧盟最近发现机会来了,对美姿态明显强硬,自主性空前提高。所有国家都猴精猴精的不着急,除印度觉得有大机会。美国舆论导向,是营造“全球和美国商量对付中国”的气氛,如说拖的时间越长,生产商会从中国跑掉。这不能靠吹,要有技术细节。如果最终发现,和美国脱钩容易,和中国脱钩难,就好玩了。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