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是要把美国给治死”
Club提要:自4月2日起,美国总统特朗普持续宣布对中国加征所谓“对等关税”,此举迅速引发市场剧烈波动,美元指数年内累计下跌9%。尽管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等声称加税旨在压低美债利率,但事实却相反:自4月2日以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上升0.2个百分点。
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朗普又称,对华关税“很快”将会下调,引发外界对其政策稳定性的质疑。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对话特约专家丁一凡撰文指出,特朗普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来同步解决内外部问题,在全球高度互联、经济相互依存的当下,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自伤筋骨”。他警告称,这一策略可能引发滞胀、打击市场信心,甚至动摇美元的国际地位。
4月2日,特朗普签署所谓“对等关税”行政令 (图源:推文截图)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初决定,对与美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普遍加征“对等关税”,计算对等关税的方法也非常鲁莽:把对方向美国出口的总额除以对美国的顺差,得出一个百分比,再除以二,就成了那个对等关税的税率。
美国是个对国际贸易依赖度很高的国家,跟所有贸易伙伴全面发起贸易战,对美国有何益处?如果不理解特朗普政府发起关税战的背后原因,人们就会简单地把他当作疯子。其实,特朗普的决定是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只是他的逻辑与当今世界的国际贸易逻辑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因此他开出的药方也完全不对美国经济患的病症。
提高关税是为了解决财政困境
在特朗普背后支持他政策的很多人,包括他的经济顾问斯蒂芬·米兰,最近在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有一个讲话被媒体炒作;他的贸易顾问纳瓦罗也发表过一些看法。总之,从特朗普班子各方面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出其基本逻辑。
美国政府财政快顶不住了,因为债务太大,而美联储不肯降息,美国国债的利息上涨太快,财政危机箭在弦上。美国债务太多,还跟美国给世界提供了太多的“公共产品”有关,比如给欧洲国家提供安全保护,给其他国家提供市场等等。要削减美国政府债务,就需要让那些享受美国“公共产品”的国家提供帮助,也就相当于“缴税”。对所有贸易伙伴增收普遍关税可以增长美国政府财政收入;美国还要发行长期国债,可能有100年期,对美有大量顺差的国家也需要购买这些美国长期国债,为美国政府财政平衡做出贡献。
特朗普的另一个逻辑是,美国现在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铁锈带的“红脖子”都开始大规模吸毒。特朗普为什么老跟中国纠缠芬太尼的事不放呢?因为芬太尼本来是药物的合成部分,结果被发现可以当作毒品。但吸毒问题实际上是美国的医疗制度出了问题,医生故意给很多病人开很多含芬太尼的药物,病人服用后开始对芬太尼上瘾。这些事情,特朗普都归结为是美国工业衰落造成的。还在竞选的时候,特朗普团队就拿芬太尼说事儿。应该讲,特朗普算是所有美国总统里最认真履行竞选承诺的总统了。一般美国总统在当选之后就不把竞选时的承诺当回事了,但是从第一任特朗普政府就可以看出来,他是落实竞选承诺最多的总统,这次也一样。因为他在竞选时就承诺过要解决芬太尼问题,要搞美国再工业化,要搞贸易战,现在他都在履行这些承诺。
特朗普有一个特别简单的认知:你们各国对我都有贸易顺差,你们都占了我的便宜。为什么会占我的便宜?那是因为你们看好我的市场。既然如此,那么对不起,现在我就不让你们那么轻易地进入我的市场,所以我就开始提高关税。但是提高关税以后,特朗普还是知道别人会想办法进入美国的市场,所以他就开了一个条件:你来我这生产,我给你减税。所有他开始给企业减税,给制造业实体投资一些优惠政策,让政府发放一些补贴,如此就可以依靠外国投资来帮助美国实现再工业化。这就是特朗普的理想和逻辑。富士康、台积电来美国投资,特朗普说,我不光给你补贴,我还给你减税,那你就过来了。但这样操作的话,财政窟窿不就越来越大了嘛!那靠什么补上窟窿呢?就靠关税收入。
他们还做了个测算,如果美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征关税的话,每年会有3000亿到4000亿美元的进账,也就是说美国政府会增加4000亿美元的财政税收收入。然后拿这一部分财政收入就可以补上补贴减税的窟窿。每年的补贴和减税需要5000亿美元的支出,那我可以在关税上收个4000亿美元,再从其他地方找1000亿美元,这样就把问题解决了。所以特朗普的盘算非常好,你不能说他这里面一点儿逻辑都没有,但是他大大低估了现代贸易。
如果放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这种做法可能还有一点道理,因为那个时候的国际贸易主要都是成品贸易,你卖给我一件产品,我也卖你一件产品,大家都是这样的成品交易。但是当今的国际贸易更多是由跨国公司来做主要引导的中间品贸易。全世界都如此,但中美之间特别明显,中美贸易里大概有60%不是最终消费品贸易。直接买中国的手机、中国的汽车,这个叫最终消费品贸易。中美两国企业间的贸易只有40%是这种最终消费品贸易,其他都是中间品贸易。即便是最终消费品贸易,一半以上都是外资——美国、欧洲或者日本——在中国生产以后出口美国。面对这么复杂的产业链和出口结构,特朗普以为只要提高关税就可以解决是不可能的。很多美国下游企业依赖于这个产业链才能生产,现在美国政府要提高关税,会破坏产业链,这些美国的下游企业就要破产。这么打贸易战的结果是什么?特朗普坚持打贸易战是想恢复美国工业,结果却可能迫使一大的美国中小企业倒闭,因为产业链没有了,这些企业没法做中间品贸易了。这是用一个19世纪的药方来治21世纪的病,会把自己治死。
关税战导致美国股市暴跌,动摇美元霸权
4月7日左右,美国网络上出现了一个谣言,说特朗普开始犹豫,准备决定把关税战往后推三个月再实施,给一个暂缓的时间。谣言传开以后,股市立马就反弹了一点。然后白宫出来辟谣,转眼股市就接着又往下跌。后来,特朗普果然决定,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的关税都暂停90天,股市由此开始反弹。由此可见,美股大跌确确实实跟特朗普的关税战直接相关,人们担忧关税战造成的后续影响,所以开始抛售股票。
美国科技股原来的泡沫非常大,但因为中国AI技术开始崭露头角,从Deepseek开始,美股马上就跌了。紧接着,中国各大公司陆续都推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而且坚持开源,纳斯达克科技企业股就跌得厉害。因为投资者觉得它们的泡沫最大,之前这些科技股之所以涨得高都靠吹嘘,说要做好人工智能必须拼命砸钱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结果中国人工智能公司开发出的技术应用跟美国的一样好,甚至有一些比美国的还好,投入的成本却比美国低上百倍,马上就起到了一个颠覆性效果,让投资者觉得股市靠不住,所以纳斯达克这些技术企业的股票先开始跌,进而扩大到其他公司的股票。大家都认为大公司的股价被高估了,所以整个股市开始下跌,以后可能会跌得更惨。
起初,美国的资本通过关贸总协议和世贸组织推动自由贸易,是自由贸易最大的推动者,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产业布局在全世界。现在美国关税加到了他们身上。如果关税战继续进行下去,他们的效率和利润会大幅下跌,股票就会出问题。如果这些大公司的业绩因为特朗普的高关税而大幅下降的话,下一轮它们的股票就会遭到抛售。而这些大公司的股票就是所谓的蓝筹股,蓝筹股一旦下跌,整个股市就都控制不住,会雪崩式下跌。所以股市这种危险的发展趋势确确实实跟特朗普的关税战直接相关。
现在打贸易战,实际上对维护美元霸权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会加快美国霸权跌下神坛的速度。关于美元霸权,过去美国人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公开承认从美元霸权中得到了多少好处。曾几何时,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说,我们从美元铸币税中得不到什么好处,但我们还承担了很多义务。许多美国经济学家喜欢制造这种舆论,说他们其实并不在意美元是不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货币。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承认美元霸权对美国有诸多好处。克林顿总统的经济委员会顾问林赛就曾撰写过一些非常严肃的学术文章,公开承认希望美元强势,在世界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他讲了几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比如,美元是美国的货币,所以美国企业在全世界使用美元非常方便,有很多好处,因为不怕美元贬值或者升值。即便企业的主要业务不在美国国内,使用本国货币来定价、投资和贸易,也没有任何风险,所以这对美国企业在海外扩张有巨大好处。但其他国家的企业要接受用美元定价,就存在很大的汇率风险。他们用美元计算能赚多少钱,然后进行买卖、贸易和投资,一旦美国的货币政策或者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发生变化,原来能盈利的投资就可能亏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美元霸权对美国企业百利而无一害,但对其他国家企业来说就是一种歧视原则,需要承担汇率风险和政策波动风险。
纽约证券交易所(图源:路透社)
美元霸权对美国和美国企业来说有极大好处,但前提是其他国家手里要持有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著名比利时货币问题专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特里芬就已经率先发现了“美元悖论”。他指出,美元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却要承担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中储备货币的角色。如果没有贸易逆差,别人就得不到你的美元。其他国家卖给美国的东西多,从美国那里收的美元也多,意味着别人通过美国的逆差得到美元。因此,如果让美元承担这样的角色,就要接受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美国必须有逆差。那特里芬说得悖论是什么?当逆差太大以后,有美元储备的人可能会担心,贸易逆差这么多,美国能还得了吗?如果还不了,是不是会在货币上做文章?这种顾虑会导致他们抛售美元,从而引起美元的危机。 特里芬指出这个悖论后,欧洲国家果然发现美国的债务、贸易逆差不停上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就产生了美元危机。1971年,尼克松总统违反布雷顿森林协议,美元与黄金脱钩。 此后,美国人自认为把特里芬悖论解决了。这把特里芬气坏了,他本想指出美元的问题,希望美国能想办法解决,结果美国非但不解决问题,还觉得可以耍赖。特里芬和当时的欧委会主席詹金斯是好朋友,他对詹金斯说,面对美国这样的无赖,必须有胡萝卜,也必须有大棒。对美国来说,欧盟的统一市场是胡萝卜,大棒就是搞一个统一货币来对付美国,所以就有了欧洲货币体系,也就是后来的欧元。很多人认为欧元之父是蒙戴尔,其实真正的欧元之父是特里芬。
滞胀成为悬在美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莱斯之剑
所谓的“海湖庄园协议”已经在网上传播很久了,很多人说这是里根时代广场协议的2.0版。无论如何,它透露出来的这些信息还是挺有意思的。协议里提到的美国准备发行长期国债,比如100年以上的国债,这样以后就只付息,不考虑付本的问题了。这在历史上发生过,美国可能也不是第一个想出这个主意的。当年欧洲就出现过,英国在1751年曾经发行过永续国债,也就是每年英国政府只付债务利息,但债券没有明确的期限,一般不能随便赎回。当时欧洲君主借债打仗,赢了就可以还债,但如果打败了债务就会越来越重,很难还清。所以他们就发明了所谓的长期债。国债就是主权债,而主权(Sovereignty)是君主(Sovereign/monarch)拥有的权力。特朗普想成为君主,学习欧洲原来的君主发行长期国债可能是他的想法。但是,欧洲君主发行长期国债,买主主要是国内的一些贵族,他们和君主的利益密切相关,也享受了很多特权和利益,甚至他们的权力都是国王给的,所以他们只能配合国王去买一些长期国债。但是,如果美国要发行100年的超长期国债,可能只有美国人和美国的机构才敢去买,其他国家肯定不会去买了。那就只能搜刮一遍美国老百姓和美国的金融机构。但要公开讨论这个事情会有很大的风险。
特朗普的关税战会大大增加美国经济衰退的几率,也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大量美国经济学家已经开始谈论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前景。当经济增长停滞而通货膨胀继续上涨时,这种滞胀现象是各国政府都头疼无比的事,因为已知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无法对付滞胀。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必须降低利率,增加公共财政投资,但这会进一步刺激通货膨胀,甚至让通货膨胀彻底失控。反过来,若要控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那么投资与消费都会下降,经济增长就根本无法爬出衰退。
滞胀会让当政者陷入一种两难的选择。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曾出现过滞胀。后来80年代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后,大力提高利率,终于把居高不下的通胀率降了下来,但经济却陷入衰退。如今,美国面临的主要危险是政府债务太大,债务利息开支太大。2024年美国政府债务利息开支超过1.4万亿美元,成为最大的财政开支项。如此下去,滞胀出现,经济停滞,财政收入下降,而美联储若再提高利率对付通胀,债务利息上涨将会拖垮美国政府。因此,特朗普现在想的是要把美元汇率压下来,让通货膨胀再持续一段时间。若如此,打贸易战可能也是特朗普用来解决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借口。其实,他需要一定时间的高通货膨胀率来冲销政府的债务。
2008年金融危机时,两位非常有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与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写了一本畅销书叫《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罗格夫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赖因哈特现为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他们翻阅了整个欧洲到美国共800年的金融危机史,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西方历史上,当政府债务太重时,无一例外都会采取的既能实现违约又不会引起社会崩溃的一个办法,就是通货膨胀加货币贬值。这样就可以公开、合法地赖掉一些债务。债务是以原来的货币定价的,通过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未来要还的债就不值钱了。这相当于用不值钱的货币去还以前比较值钱的债务,可以减轻债务。
海湖庄园协议背后就是这个道理。美国政府就想让美元贬值,让美元膨胀起来。因此,打贸易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借口,可以冠冕堂皇地向美国普通百姓说,这是暂时的痛苦,我们必须遭受这个痛苦才能让经济结构恢复正常。实际上,它们希望靠通货膨胀冲掉一部分债务。美国民众对通货膨胀非常敏感,特朗普政府就想出了贸易战这个借口来说服老百姓,承受通货膨胀的代价,承担国家债务的负担。
特朗普与美联储委员会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图源:路透社)
胡萝卜加大棒无法吸引来外资
特朗普以为用高关税和给来美投资的外国企业减税这套组合拳就会帮助美国快速再工业化,把制造业产业链挪回美国。这个想法却无异于痴人说梦。
特朗普一直以为,关税是别国要对进入美国市场而付出的代价。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去年的一份研究发现,特朗普上一轮对华关税战的成本有92%是美国人自己承担的。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92%的关税成本是美国消费者和美国进口商承担的,中国制造商出口只承担了8%。如果这一次继续干下去,好处也不会太多。因为特朗普没有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是对方的羊,而是美国自己的羊。特朗普这样做只会加剧美国的经济衰退和经济困境,不会让美国真正走出困境。他好像做了一番账簿上的工作,觉得可以通过关税增加4000多亿美元的财政收入,解决不少困境。可如果这笔收入实际上是美国人自己支付的,只是用另一种方法又收了一遍税,这是得不偿失。
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开始大量外迁起,美国所剩的那点“高端”制造业也完全依靠国外的供应链维持生产,而美国国际贸易的一大部分也变成许多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内部贸易的一部分。以苹果公司为例,它设计的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过去都在中国生产。后来,特朗普第一任上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增加关税,这些美国公司担心自己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成为牺牲品,就把部分组装部分迁移到了越南、印度等国,但绝大部分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所以,对中国产品单独增加关税,已经无法阻止中国产品继续流向美国。所以,特朗普第二次只能使用无差别增加关税的办法。但是这真能阻止中国制造出口美国吗?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怀疑。疫情刚过,美国国会觉得疫情暴露出美国对中国依赖太大,便要求与中国制造脱钩,拉着一帮美国企业领导到国会质询,问他们能否与中国制造脱钩,其中就包括美国四大军工集团之一雷神的老总。当美国议员问雷神公司老总能否与中国彻底脱钩时,他回答完全不可能,因为雷神公司在中国有超过2000家供货商。可见,如果彻底与中国制造脱钩,美国连军火生产都会陷入困境。
因此,当特朗普这次宣布加征关税后,美国制造业指数应声暴跌。美国费城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了4月份美国制造业指数,从中可以看出,3月份该指数为12.5,表明制造业处于扩张状态。4月份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后,该指数降至-26.4 ,里外相加下降38.9。这表明美国制造业生产遭受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冲击。没有了中国的供应链,美国的制造业就成了无米之炊。
特朗普希望用高关税逼着外国人去投资,或者帮助美国改善基础设施或者实现再工业化。然而这些想法都是特朗普的一厢情愿。关税战表现出来的是特朗普的肆意横行与飘忽不定。在这样的环境下,谁敢去美国投资?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制造业投资,都需要大量资金,而且周期长。台积电、富士康在美国投资多少年了?现在仍然没有量产,可见美国投资环境实在不太好。美国目前有这么巨大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外国投资者都不敢贸然行动。而且,现在美国的国会议员变得非常民粹主义,动不动就要搞一个提案,威胁以国家安全名义没收外国企业的财产。如果外国企业今天去美国投资,明天他通过一个法案把外国企业的资产剥夺了怎么办?
2024年5月15日,顾客在美国加州福斯特城一家超市购物(图源:新华社)
特朗普打贸易战是针对所有国家和地区,借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占美国便宜,所以美国对它们征税理所应当。这种做法基本上是把美国自己孤立于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其他国家越来越意识到,世界在变,对美国让步无法改变这个趋势,美国是个“无底洞”,哪个国家对它让步,它就会得寸进尺,提出更多无理要求。因此,当中国强硬回击美国后,其他国家都看到了这个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领导人访问中国,希望同中国加强经贸合作,共同抵御一个蛮横不讲理的美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才开始慌张,不断说美中之间会达成一笔交易,会解决关税问题。这其实是给自己找台阶下。但是,其他国家已经看到了特朗普虚弱的一面,美国若再要逼迫其他国家让步,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特朗普这一次打关税战,是彻底应了中国那句俗语: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本文原载于2025年4月《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简报》第六十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