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车型无爆款,黑芝麻智能难回血?

500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到底带来了多少产业红利,或许只有真实的企业财报才有足够的说服力。

日前,国产智驾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这家去年刚刚登陆港交所的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小范围的扭亏为盈。

数据显示,2024年黑芝麻智能营收4.7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中,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盈利达3.1亿元,同比增长106.5%。

2024年下半年,包括黑芝麻智能、地平线、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在内的智能驾驶产业链企业纷纷登陆资本市场,在智能驾驶普及度日益增长的今天,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但更为真实的行业现实是,智驾行业企业在经过集中上市期后,一方面是核心业务实现发展,进入到了扭亏为盈的关键时刻,另一方面则是持续烧钱,加速分化。

身处芯片半导体这一最顶尖的产业链,黑芝麻智能同样也面临着最强烈的技术竞争。英伟达、高通,还有同样来自中国的地平线,甚至还有随时从客户变身为对手的车企们。

一个事实是,相比于地平线等企业,尽管实现了扭亏为盈,但黑芝麻智能的营收体量仍相对较小,核心业务芯片的定点企业也并未造就足够的爆款车型,规模、影响力、高额的研发,都成为黑芝麻智能未来发展路上,平静湖面下的乱石。

1、强行回血

苦了多年的黑芝麻智能,没想到上市后的首份财报,就“翻了身”。

500

其财报信息显示,公司营收由2023年的3.1亿元增长至4.7亿元,净利润更是由2023年的亏损48.6亿元直接转正,达到3.1亿元。

这一重要指标的转正,也成为黑芝麻智能这份财报中最大的亮点。

但仔细推敲纸面上的信息,如此大的利润变动背后,仅靠黑芝麻智能的营收显然无法支撑。甚至,营收的增长速度还在放缓,其2023年的营收增速为88.82%,而2024年的增速则为51%。

2024年黑芝麻智能的经营亏损实际上为17.5亿元,另一个关键指标经营现金流也仍未实现转正,公司在2024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14.48亿元,但经营现金流为-11.90亿元。

财报中显示,所谓的“转正”,实际上是其“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高达20.47亿元,也就是黑芝麻智能将其上市后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算作利润之中,也实际上弥补了黑芝麻智能的利润亏空。

甚至近几年,黑芝麻智能的业务营收在整体企业经营中作用并不突出,反而大多为融资所得。

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黑芝麻智能收到的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分别为8.04亿元和8.09亿元,同期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分别为7.55亿元和10.58亿元,在整体经营收入维持在3亿-4亿元的水平之下,其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基本都用于维持当年度的日常经营。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黑芝麻智能面临的潜在现金流危险。

实际上,黑芝麻智能所取得的经营收入,面对芯片产业高研发和运营成本,似乎并不出色,营收增速也在近三年出现了明显放缓。

500

财报数据显示,黑芝麻智能2022年-2024年的营收分别为1.6亿元、3.1亿元和4.7亿元,同比增速则为173.4%、88.8%和51.8%。对于体量并不大的黑芝麻智能来说,增速的放缓直接反映了企业造血能力减弱。

与此同时,据「界面新闻·子弹财经」梳理近几年的数据发现,黑芝麻智能在2020年-2024年的研发收入逐年增长,分别为2.55亿元、5.95亿元、7.64亿元、13.63亿元和14.35亿元。

2024年,黑芝麻智能的研发投入甚至是营收的三倍之多。

而这部分费用,对于芯片公司与日俱增的研发投入来说,几乎没有缩减的可能。

在芯片这一严格的技术导向产业中,营收增速放缓的背后,或是业务实力下降的体现。

2、抢占窗口期

事实上,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智能驾驶大规模比拼大概开始在2027年-2029年,那时候城市NOA大规模普及,客户会默认NOA技术成熟且产品已经被验证过了,会更加在意性价比。

这种判断,在黑芝麻智能的业务端体现得更为明显。

目前,黑芝麻智能的核心产品分别为华山和武当系列,华山系列是黑芝麻智能推出的第一个产品线,通过多芯片级联技术,以模块化方案满足主机厂从入门到高端的多重布置需求;而武当系列则是黑芝麻智能打造的全球首款量产级跨域融合芯片,二者分别实现了黑芝麻智能在智驾芯片垂直领域和融合领域的布局。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智驾大规模比拼,黑芝麻智能的优势就在于更低廉的价格,比如华山A1000芯片单价约为300美元,远低于英伟达Orin单价。

500

而作为国产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的目标客户也主要是本土主机厂。在服务上,黑芝麻智能更善于提供定制化服务,能够为定点客户提供匹配产品的定制化芯片,直接为企业大幅缩短开发周期。

但相应的,背后的成本也对应上升。

此前,有国产智驾供应商的工程师在接受「界面新闻·子弹财经」采访时表示,抛开业务沟通,他们越来越像服务商,从主机厂开发的早期就开始介入,并且提供定制化服务,服务也越来越卷。

更重要的是,搭载公司产品的定点车型在进入市场的同时,热销与否还是个“玄学”问题。

500

目前,黑芝麻智能拿下的主要定点客户包括一汽、东风、领克旗下的部分车型,并且已经从新能源汽车覆盖到了燃油车。

尽管随着去年无图NOA方案落地,交付能力扩大,但是黑芝麻智能的定点车型中,并没有孕育出一款足够的爆款车型。

对于黑芝麻智能来说,一个好消息是,在全面智驾口号下拿下的比亚迪定点,或将成为其抢占最后窗口期的关键。

3、多生孩子好打架

在黑芝麻智能的定义中,其早已不仅仅是一家芯片供应商,而是专注于车规级计算SoC和基于SoC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

需要承认的是,尽管黑芝麻智能的芯片装机量位于行业头部,但在寡头效应下,相比于同行,黑芝麻智能的定点企业和车型并不占据优势。

500

事实上,在黑芝麻智能的业务中,除了基于SoC的解决方案外,也开始开发基于算法的解决方案,弥补硬件开发周期长、变现慢的不足。当然,无论是软硬件一体化方案,还是算法支持,其毛利率都远高于纯硬件的销售。

但是相比于地平线等企业较为成熟的智能驾驶方案,黑芝麻智能在对外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仍处在供应链的上游位置,其客户包括博世、采埃孚等Tier 1公司,而非直接对接主机厂;拿到的主机厂订单中,诸如领克车型的定点,则是通过吉利旗下子公司亿咖通进行合作搭载。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智驾方案提供商不在少数,黑芝麻智能足够支撑得起业务盘的客户并不多,而且为了拿下主机厂所做的前期研发投入和让利,可能比最后达成的规模所付出的还要多。

包括最新拿下的比亚迪“天神之眼”订单中,黑芝麻智能就为其进行量身定做,进一步增强绑定性。

但面对近期智能驾驶所带来的诸多猜测与讨论,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都被提升至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既对方案提供商提出了考验,也需要主机厂与智驾方案商之间进行更加深度的融合与协作。目前,黑芝麻智能仍需强化自己与主机厂之间的深度绑定。

需要明确的是,主机厂的智驾自研,也是黑芝麻智能们的重要“对手”。包括蔚来的神玑9031、小鹏的图灵AI芯片都已经流片成功。公开消息显示,吉利、长城等车企的自研芯片也即将迈入流片和量产阶段,芯片自研玩家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黑芝麻智能也开始开拓新的战场扩大生态版图,在人形机器人、商用车业务、车路云一体化等领域纷纷布局,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

500

这也是目前行业内的趋势,从激光雷达两大龙头接连布局人形机器人,到地平线打造中国最大的消费类机器人计算平台,依靠主营业务的优势实现跨界的企业不在少数。

战场越来越多,考验也越来越大。对于黑芝麻智能来说,在智驾解决方案的主战场上,还需创造更多“不可替代性”,才能把握住时代的机会,实现真正的自我造血。

*文中题图来自:黑芝麻智能官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