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未盈利、依赖车企,禾赛科技“拐点”已至?
撰文 | 赵哲峰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豆包AI
仅仅三个月前,禾赛科技还是一家连年亏损、深陷裁员风波的公司。但随着高阶智驾的快速普及,这家激光雷达龙头企业似乎将要走出“至暗时刻”。
一、“激光雷达第一股”难逃亏损魔咒
禾赛科技成立于2014年11月,主做激光雷达产品,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支持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商用车、自动驾驶汽车,以及人形机器人、无人配送车、AGV(自主移动小车)等各类智能终端。
虽然欧美公司在激光雷达领域起步较早,前几年涌现出一批领先的激光雷达制造商,包括 Velodyne、Luminar、Aeva、Ouster、Valeo、Innoviz、Ibeo 等。但随着中国智能电动车的快速发展,国产激光雷达厂家后发先至,如今已占据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超过90%的份额。
伴随着迅猛的发展势头,禾赛科技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2023年2月,禾赛科技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然而,上市并没有改善禾赛的财务状况。
其官方财报显示(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禾赛科技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净亏损4.76亿元和1.02亿元,且自2019年以来,禾赛科技每年的亏损均超过亿元。
长期的高额投入和亏损也让禾赛不堪重负。今年初,有消息曝出,禾赛科技已开启大规模裁员计划,一位自称禾赛员工的知情者透露“一波直接砍掉了200多人”。
随着智驾的普及,国内外市场对于激光雷达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禾赛作为该赛道的头部企业,其出货量也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从2020年至2024年,禾赛激光雷连续4年实现交付量翻倍。
但由于近年来汽车市场进入内卷模式,各大车企纷纷舍弃短期利润打起了“价格战”,而这种竞争生态也传导至下游供应商,整条汽车产业链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自2019年以来,禾赛科技的毛利率逐年下降,分别为70.3%、57.5%、53.0%、39.2%、35.2%、42.6%。
然而,随着“全民智驾”浪潮的涌起,以禾赛科技为代表的激光雷达企业仿佛看见了第一道曙光。
二、智驾东风吹来
回顾过去一年禾赛的“朋友圈”,我们会看到一份长长的合作清单,几乎每月都与某家车企达成合作。毕竟,如果激光雷达企业没有这些“金主”们,盈利就将陷入泥潭。
禾赛创始人李一帆表示“这是一个跨越2030年的多年长期合作项目,也是至今为止海外前装量产激光雷达领域规模最大的订单”。目前,禾赛已与国内外22家车企达成120余款车型的定点合作,覆盖国内大部分主流汽车品牌。
图源: YOLE
在积极扩展“朋友圈”后,禾赛的产品交付量也节节攀升。2024年,禾赛累计交付激光雷达50.2万台,同比增长126.0%。其中,车载激光雷达交付45.6万台,同比增长134.2%。与此同时,禾赛的财务表现也随之突破“盈亏线”,过去几年的高额投入终于化为实实在在的净利润。
2024年,禾赛实现营收20.8亿元,净利润1369万元,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全年盈利(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激光雷达企业。而在更严苛的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算法下,禾赛虽然2024年全年依旧亏损1.02亿元,但其在去年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盈利,净利润为1.47亿元,也算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禾赛联合创始人及CEO李一帆表示“当前国内外的汽车厂商已广泛认识到激光雷达是智能驾驶的‘安全件’,激光雷达正作为智能汽车的‘隐形安全气囊’迎来大规模应用落地”。
三、仍依靠车企获客
进入2025年,禾赛将继续扩展其业务范围,实现多点开花。
此前,禾赛的主要客户为新势力车企。其中,理想、零跑、小米等车企为禾赛的业绩增长做出了主要贡献。2024年,这三家车企的销量合计超90万辆,且均处于新势力第一梯队。
但从今年开始,禾赛将从体量更大的传统车企手中斩获更多订单。其中,比亚迪的“天神之眼B”智驾方案将采用禾赛提供的激光雷达,该智驾方案搭载于比亚迪和腾势品牌的多款车型中,且全系标配,这预计将为禾赛带来百万台级的订单量。
此外,随着长安、长城、东风等传统车企纷纷奏响“全民智驾”的号角,禾赛车载激光雷达交付量或在未来几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与外资车企的积极合作则会加速禾赛的全球化进程。
除了与欧洲某顶级汽车制造商的协议外,禾赛还表示其正在与几家全球车企进行合作谈判,可能会在2027年产生“大量”业务。
禾赛CFO樊鹏表示“国际车企尤其是欧洲车企认为,激光雷达是智能电动车的一项重要配置。由于市场需求高,与其长期合作将为禾赛带来大量收入”。
除了高阶智驾,禾赛在L4自动驾驶市场的布局也初见成效。2024年第四季度,禾赛L4级激光雷达交付量约7000台。
根据Yole Group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L4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 1.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其中,禾赛以61%的市占率连续4年蝉联榜首。目前,全球前10大Robotaxi 公司中,有8家选择禾赛作为激光雷达供应商,其中包括百度Apollo、滴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
此外,尚处于蓝海之中的机器人市场或将成为驱动禾赛增长的另一极。2024年12月,以JT系列激光雷达为代表,禾赛面向机器人市场的单月交付量超2万台,预计2025年将为MOVA智能割草机器人交付六位数订单。
对此,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表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而禾赛有机会成为该产业的主要参与者。
基于此,禾赛也在财报中做出了积极的预测:2025年,其激光雷达交付量将达到120万台至150万台,相比去年翻2至3倍: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预计将飙升25至35倍,达到3.5亿至5亿元。
根据贝哲斯咨询数据,2024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为16.5亿美元,预计在2024-2029年期内,该市场将实现14.5%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2029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32.5亿美元。
显然,禾赛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面临诸多不确定
尽管目前来看,禾赛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前景依旧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而激光雷达行业的发展也远未到终局。
(1)智驾路线之争
智能驾驶该选择纯视觉路线还是融合感知路线?这是近年来始终争论不休的话题。
目前来看,国内外大部分车企还是更倾向于融合方案,因为激光雷达理论上可以为智驾提供更多安全冗余。
在不久前举行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吉利首席智驾科学家、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陈奇也对此发表了观点“从技术角度,我们一致认为以第一性原理拿摄像头跟人眼对比也是不太符合实际的,实际人眼的物理能力包括像素密度还有进光量调节、动态范围、动态聚焦、时延、色彩感知、神经计算等等都远超摄像头的硬件还有息息相关的LCC调教算法,雨雾黑夜场景下甚至人眼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要实现比人开得好的智能驾驶,多模态传感器的冗余不可或缺。在L3级更高级别的驾驶上面,激光雷达和其它传感器构成的增量冗余,实现多模态全向覆盖,这个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随着近年来激光雷达成本的快速下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售价亲民的激光雷达车型,纯视觉方案的成本优势被日渐削弱,而车企也可以将激光雷达作为其卖点之一,拉动销量增长。
但这并不意味着激光雷达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目前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企中,还有特斯拉这种技术实力和市场表现均非常强劲的品牌,马斯克也始终认为激光雷达是一个完全多余的硬件。
在不久前懂车帝对国内几款热门智驾车型的测试中,采用纯视觉方案的特斯拉在与一众搭载激光雷达车型的比拼中并不落下风,其在接管次数以及行驶逻辑方面的表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图源:懂车帝
起码现阶段来看,融合感知路线对比纯视觉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
从技术角度讲,激光雷达的确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冗余,优化智驾体验,但这需要车企具备较强的体系化研发能力,也就是将激光雷达深度集成在整套智驾方案中的能力,否则车企采购激光雷达只会徒增成本。
对于部分车企来说,如果激光雷达并不能让其智驾能力有实质性提高,那么其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可能会重新斟酌。
(2)同行竞争
而在激光雷达赛道,禾赛同样要面对同行们的竞争。
Yole Group发布的报告指出,当前的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基本处于“三足鼎立”的态势:禾赛、速腾聚创、华为分别占据26%、26%、24%的市场份额。
图源: YOLE
其中,速腾聚创在2024年累计交付雷达54.4万台,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占率26%与禾赛并列全球第一。截止2024年上半年,其共获得了22 家车企及一级供应商的80款车型量产定点。
如今很多车企会同时与多家激光雷达厂家合作,例如比亚迪在其高端的“天神之眼A”智驾方案中采用的是速腾聚创激光雷达,而在中端的“天神之眼B”智驾方案中则采用禾赛激光雷达。
此外,华为也是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虽然华为自己号称不造车,但如今采用华为智驾方案的车企阵营正逐渐壮大,其中不乏问界、阿维塔等明星品牌,而该方案采用的是华为自研激光雷达,这无疑会抢占禾赛等激光雷达厂家的份额。
(3)关税壁垒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全球各国也在近年来对我国汽车产业链构筑贸易壁垒,并且有层层加码的趋势。
其中,由特朗普掀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对美国汽车市场依赖较低,2024年对美汽车出口仅11.6万辆,占我国汽车出口总量不到2%。但随着我国也相继发布一系列“对等关税”措施,这可能会对国内汽车生产造成影响,例如新能源汽车需求较高的芯片等产品,我国目前还未完全实现自主化生产。而整车厂的产能受阻,其负面影响也将传导至禾赛等供应商头上。
此外,欧盟也在2024年10月开始实施对华电动车的“反补贴关税”政策。该政策实施后,我国电动车在欧盟地区出售将被加征27%-45%的关税。虽然最近有消息表示,欧盟将撤销这一政策,但中欧双方或将共同制定中国电动车的最低价格,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措施。
而为了对冲海外政策的风险,禾赛也制定了相应对策“禾赛正在评估海外建厂的可行性”樊鹏表示“我们希望加快海外生产,这是禾赛实现全球化目标必须要走的一步”。
结语:
可以预见的是,依托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激光雷达将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而越发多元化的商业结构也将不断夯实禾赛等激光雷达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但对于这个新兴产业来说,其产业格局还远远没有最终成型,未来依旧有诸多不确定性。而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来说,只有不断提高技术能力、优化成本、深度融合到产业体系中,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