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有后劲?

  问出这个问题的家长,其实眼光还是长远的。

  不管你愿不愿意,现在的整体学习氛围确实是卷的,搞得绝大多数学生疲惫不堪。大多数的家长只会步步紧逼。孩子读小学时他们说:现在中考比高考重要,初中比高中重要,所以你一定要上个好初中啊;孩子读初中时他们说:苦这三年,进个重高,好大学就稳了;孩子读高中的时候他们说:熬过高考,你就解放了。

  然后到了大学,很多娃就不愿意读书了——因为读书的热情早就耗尽了。所以我经常说得一句话就是:不少家长是按照娃只活18年来规划的。

  当然,我也绝对不是快乐教育的拥趸。事实上,十多年我也曾经愚蠢地认为国外的快乐教育真他妈的牛掰,特别是米帝,这么简单的数学为什么会培养出这么多牛逼的人物。直到后来才发现,原来米帝接受快乐教育的人是不会成为牛逼人物的;而牛逼人物在私立学校接受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我们痛斥批判的填鸭式教育。

  这段往事有两层含义:一是哪怕我这样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有过错误的认知;二是读书想要读好,不可能轻松愉快。当然,后来我纠正了自己的看法,而大多数家长往往沉浸在错误中无法自拔。

  所以如果家长意识到,不掌握好度,就算把孩子鸡上了不错的学校,到了大学孩子躺平了,更糟糕的是自己又没有托底的能力,那该怎么办?所以判断孩子是否有后劲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那什么样的孩子学习有后劲呢?据我观察,有后劲的孩子大多数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厚脸皮,说得文明一些就是孩子心理素质过硬。你要知道孩子求学的路上,几乎不可能永远第一。清华北大那么多的省状元,如果都放在一个班里,那也不得分个高下?脸皮太薄的孩子,可能一次成绩断崖式地下滑就会击垮他。反之,厚脸皮的娃多数有耐心,考砸了难过那是不存在的,下一次考回来不就行了?从来考试成绩并不是只看你知识掌握了多少,强大的心理素质一直都是强加分项。

  二是学习时间的占比分析。主要就是看两个时间比:课内学习时间和课外学习时间比;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时间比。这两个比值越高,孩子的成绩越好。两个孩子成绩相同的情况下,哪个课内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时间越长,哪个就越有后劲。

  这两个指标,一个是看孩子的接受能力(说白了看智商),一个就是看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年级越高,准确率也就越高。如果孩子处于低幼阶段,这俩指标可能会失真——原因很简单,低年级的孩子语义理解能力总体偏弱,所以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并不代表不能理解数学;而且这个年龄段恰好处于学习习惯培养的阶段,根本不懂主动学习为何物,孩子嘛,玩是天性,但是如果娃读初中了你还说他还是个孩子——至少在学习上,废掉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你学废了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