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云报到:大厂AI军备烽火再起,但它们到底在押注什么
科技云报到原创。
2025年,全球AI战场就变得硝烟弥漫。在国外,微软豪掷800亿美元加固Azure算力堡垒,亚马逊祭出千亿资本剑指Bedrock生态,都是足够载入史册的大手笔。
据彭博智库最新数据,全球科技巨头2025年AI相关资本支出总额将首次突破3200亿美元,较2023年暴增152%。在中国市场,AI服务器采购量连续三个季度保持50%以上的同比增速,仅华为昇腾910B单月交付量就突破2万片。
显然,AI军备已经成为赛道的关键词。中国科技军团岂能落于人后,阿里3800亿重注砸向AI基础设施,腾讯年度资本开支 bronze突破千亿大关,华为昇腾芯片年产能暴涨300%!这场由大模型、Agent、算力基建构成的"三位一体"军备竞赛,正以史无前例的力度重塑科技产业格局。
在这轮"智能时代的新冷战"中,算力即是核武,当英伟达CEO黄仁勋警告"下一代AI需要百倍算力"时,中国厂商中,谁能在这场惨烈的科技竞速中率先突围,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毕竟,AI军备的背后,是一场重塑人类商业的变革浪潮,更是践行科技普惠的神圣使命。
这一役,输不得。
垂直大模型,寻找下一个引爆点
变化总在瞬息之间,一直在说垂直大模型是未来趋势,而实际上,未来已来。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垂直行业大模型部署量同比激增317%,制造业AI质检模型日均调用量突破80亿次,金融风控模型阻止可疑交易金额单月超20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云厂商集体转向垂直赛道的战略转型。当通用大模型的竞争陷入"参数内卷",行业专属模型正在以45-60%的毛利率,成为AI商业化最性感的增长极。
大厂的嗅觉是最灵敏的。2024年财报显示,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的通用云服务增速放缓,但行业智能云增速却跑过大盘。
显然,AI走过十年后,当人们发现通用大模型无法解决行业痛点时,自然就会转头拥抱垂直大模型。而反过来看,但垂直大模型之所以大规模渗透行业,也与技术拐点来临密不可分。算力、多模态、强推理、广开源、准数据、智能体、深应用等,都成为垂直大模型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其中的一快一慢,特别值得人们关注。
快即算力,模型对速度的渴望从未停止,但是,算力大爆炸时代来临,但算力成本却已经出现下滑的迹象。DeepSeek以557万美金的低成本训练,险些颠覆大模型运作的底层逻辑,但确实已经足够震撼。特别是在美国依然在数据中心建设、芯片购买、网络搭建等方向投下重金的情况下,中国大模型集体聚焦降低训练成本这一核心方向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DeepSeek横空出世值得骄傲,但其中夹杂的狭义情绪过多也是事实,当前,中国仍然面临高端芯片供给卡脖子问题,即使华为、燧原科技、摩尔线程、海光、壁仞等多家企业已设计出对标英伟达A100单卡性能的国产芯片,量产之路道阻且长,AI发展风险仍然巨大。
另外,除了算力的快,垂直大模型也在追求慢。当前,一大趋势就是慢思考成为模型标配,受DeepSeek效应刺激,国内外大模型演进速度再提升:OpenAI推出GPT-4.5,推理模型o3;Anthropic则是混合推理模型Claude 3.7;Google快马加鞭推出多个推理模型。
而国内腾讯混元发布了可以秒回的强推理模型T1,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
以慢为特征的推理模型能力持续提升,让模型的应用拐点加速到来。每一次“慢下来”的思考,都在为真正的智能飞跃积蓄能量,而且,一旦推理模型进化突破瓶颈,其他的人类特征如自我探索和反思验证,都可能被模型所拥有,真的到那一天,AI拥有意识,并不是没有可能。
于是,AI最迷人的地方产生了:谁都在等待载入历史的那一刻到来,但谁又都无法预知爆点在哪里。
都是重投入,但已显路径之争
蛋糕越来越大。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中国云计算规模复合增长38%,预计到2027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2.1万亿元。
如何切分同一块蛋糕,已经成了大厂们首要任务,但具体来看,各家的路径却不尽相同。
比如阿里,做法是大力出奇迹,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至少3800亿元建设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重点支持大模型应用落地,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原因还是阿里看到了曙光。根据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阿里云在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317.4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13%,季度环比增速从7%跃升至13%,创近18个月新高,其通义千问系列模型带动AI相关收入连续六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AI席卷,公有云业务爆发,是阿里重投入的底气所在,
再比如华为,走的是革新基础设施技术路线。刚刚结束的华为云生态大会2025上,华为抛出王炸:CloudMatrix 384超节点。通过由384张昇腾算力卡组成的服务器,不仅将单集群算力推至300PFlops,更实现了单卡解码吞吐1920Tokens/s,直接比肩英伟达H100。同时,其6812个400G光模块构建的超高速互联,可以使数据在384张卡间近乎无损流动,训练效率逼近英伟达单卡性能的90%。
由此,昇腾AI芯片的含金量还在提升,别忘了,通过与鸿蒙系统的结合,华为AI已经在智能汽车领域实现突破,“端-边-云”协同的商业模式,相比其他巨头来说,更加多元、稳定,商业想象力更为丰富。
百度的做法,则更加贴近应用。百度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达16.5亿次,相比2023年末5000万次增长33倍。其中,其在能源领域与国家电网合作,通过AI预测电网负荷,提升电力调度效率;在医疗领域,轻量级大模型提升CT影像诊断准确率,助力三甲医院实现AI辅助诊断的规模化落地等等应用,都是百度以应用为基点结出的商业硕果,而这背后,则是百度的趋势判断:AI能够彻底重构产品逻辑与商业模式。
大潮之下,没有人敢放松脚步,腾讯在2024年度AI相关资本开支已经突破767亿元,同比增长221%,创历史新高。字节跳动的AI资本开支也高达800亿元。相比之下,腾讯在游戏、娱乐等多元板块的AI落地更有优势,而字节在抖音电商上的AI应用则效果更为迅猛。
五大玩家集体加码AI的背后,路径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这个巨大诱人的AI市场蛋糕,只要有角度切入,玩家们自然当仁不让。
AI硬件延伸的关键一年,但背后是生态之战
IDC称,AI充分融入云终端产品和服务,2025年将是行业内外部定义共识AI云终端产品和市场标准的一年。
云计算与本地计算的结合,让终端硬件市场再度井喷。诸如个人电脑PC、客户机、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只要搭载AI概念,销量都在走高。根据IDC数据,整体云终端市场出货量前五为中兴、升腾,深信服,锐捷和联想,合计市场份额接近59%。
同时,IDC预计,2025年整体云终端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增长,预计增长率将超过16%;至2028年,中国云终端市场规模有望超过615万台,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8%。
为什么AI终端硬件会如此迅猛的姿态席卷市场?除了业务需求、AI重写商业逻辑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态建设。
微软,用了30多年,铸就了Windows系统下的护城河;谷歌,花了近乎20年,才让安卓立于不败之地。这背后是什么?千万级的系统应用,千万级的企业互联以及千万级的开发者智库。
谁也无法预测,打造AI硬件生态,会比旧时代快进多少年,但自从DeepSeek火爆后,一个趋势就无法逆转:开源。这预示着企业间的竞争已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协同能力,开放、共享、共生,成为新时代的生存法则。
看看大厂的布局,华为的鸿蒙生态扩至720万开发者,昇腾AI集群联合1200家企业,构建了从芯片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阿里云的合作伙伴收入增长30%,真金白金从来都是合作的扎实基础;腾讯更是大手笔,混元大模型向中小开发者开放后,5万家团队基于其开发小游戏,其中30%的作品月流水超百万。“平台-开发者”共赢模式的实践,良性互动并不是一个难以达成的目标。
AI太过宏伟,单点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很快就被淹没,所以,越是头部玩家,越是在布局生态建设,绑定上下游伙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向国际巨头的必经之路。
【关于科技云报到】
企业级IT领域Top10新媒体。聚焦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网络安全、大数据、区块链等企业级科技领域。原创文章和视频获工信部权威认可,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博会、国家网安周、可信云大会与全球云计算等大型活动的官方指定传播媒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