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了,清朝为何不逃回东北?真相:逃回去下场更惨

500

《茶馆》中的清末老北京八旗

清廷入关之后,禁止关内人士出关和开发关外,清朝将关外视为大本营,原本的意图是,万一在关内的统治被推翻,自己还能回东北逍遥。但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为什么不选择回东北老家呢?

其实,到了20世纪初,最恨清廷统治的,或者说最恨满族上层的,并非关内百姓,而是关外那些以满族为代表的诸民族。因为关外诸民族完全没有享受到清廷入关的福利,反而因为清廷政策的限制而备受剥削。清廷将关外人当作优质兵员,为了保证他们的野性和武力值,规定他们不得入关享福。战时,关外人还要赴各地参战,九死一生;平时,他们只能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渔猎采集,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这种怨恨不断积累,至辛亥革命爆发时,东北百姓也“反了”,成了最痛恨清廷巴不得他死的那波人!

500

一、老北京人的八旗大爷

东北地区的民族构成其实很复杂,女真(满族)就分为未汉化的生女真和接触汉文明或者说有汉化倾向的熟女真。在明朝,生女真的代表就是东海女真,也称野人女真和索伦人。他们最为野蛮,体格也最为健壮。爱新觉罗家族将索伦人归为满族人,索伦人也是清军中最优质的战士。

500

女真

1644年满清入关,但这并不是说全民族搬迁至关内。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只是想进关捞一把。如果幸运,能得到一个金朝、南宋两相对峙的局面,就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了。没想到,南明太废物了,大清一不小心就夺得了天下。

但面对风起云涌的反清起义,什么江阴八十一日、岭南抗清、三总兵之乱等等,为了给自己留条退路,清朝下了“禁关令”,即禁止关内人士出山海关定居,禁止开发东北。

可没想到,各路起义也太没用,不过20年(以永历帝殉国的1662年为终点)竟然就全被清军给镇压了,如此一来,大清问鼎中原已成定局。

500

多尔衮剧照

清朝规定八旗恩养制度,八旗子弟不能从事农工商业,国家按时发放银两,本意是让他们保持战斗力,随时听从国家召唤,有点像职业兵,但他们又不能天天住在军营。这种不劳而获的恩养制度,加剧了老北京八旗的腐化。享受着恩养制度带来的高福利,跟随入关的满族可都成了八旗大爷,不用劳动就有银子花。

“训练?那是咱爷们该干的事吗!”

《雍正王朝》里借一般旗人子弟之口说出一句台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爷爷、我阿玛当年从龙入关,把我该干的事都干完了。到我这就得坐享其成”。

所以,老北京的八旗大爷们每天就是吃喝玩乐。玩诗词歌赋、金石字画这算是高雅的,更多的人提笼架鸟盘核桃、包养名角斗蛐蛐,每天醉生梦死。清朝国家军队的核心在京八旗就这样一天天地腐化下去了。

500

《雍正王朝》里的旗人

二、关外的旗人

和关内八旗大爷相对应,关外的旗人可就惨喽。能活在盛京等大城市的旗人还好,也能享福。但因为东北不让开发,作为明金主要战场的东北,经济迟迟不能恢复,这些地方肯定不如关内繁华。更北的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的辖区,更是冰天雪地的荒野。

在这些地方生存的人们,不得入关、不得进城、不得发展农业,就得在白山黑水里渔猎,以保持野性和战斗力。渔猎所获得的猎物,或进贡北京,或被奸商压榨换取粮盐。总之,在平时关外的人们是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十分凄苦。

500

三藩之乱爆发后,关内八旗兵一溃千里、难堪战阵,这时候就得让关外“原生态”的旗人上战场。结果是哪有战事,哪就有以索伦人为代表的关外人民的身影,比如康雍乾征新疆,乾隆平金川、伐缅甸,打仗就得死人,所以索伦人出征往往九死一生。享福不让人享,送死让人家上。就这样的政策,关外诸民族怎么能不恨以爱新觉罗为代表的清廷贵族?

三、辛亥以前关外的反清斗争

早在19世纪中期,满族(包括索伦人)内部阶级矛盾就已经十分严重。

1905年,清朝曾决定官商合办吉林市到长春市的铁路,但1907年又将修路权卖给日本人。这激起了吉林各族士绅的愤怒。

1908年,吉林掀起了保路运动,以满人云祥为会长,抗议清朝的暴行。其后,保路公会决定以吉林市旗人产业和汉人产业为抵押,借款自己修路。当时吉林市下辖的七旗(行政单位叫“旗”)都赞同这种做法,可见大多数满族人民是爱国的,是支持保路运动的。

此后,云祥等人入奉天、北京请愿,但尽皆失败。同年末,吉林法政学校满族学生文元再向清朝请愿不借外债,凭吉林省之力自修铁路,又遭到清朝呵斥。

这一切都加剧了关外人民和清朝中央的离心倾向。

500

洋人的火车

而要说,反清最积极的满族人还得是张榕。1909年,日本人修改安奉铁路,使之和朝鲜铁路接轨,同年又和清朝签署了《图们江界务专条》,加剧了对东北的侵略。为了表示抗议,奉天满族人张榕发动了抵制日货运动。这个张榕不仅是爱国反帝人士,而且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是东北的革命党!

张榕,辽宁抚顺镶黄旗人。曾入北京学习俄文,结识了革命志士吴樾,革命意识增强。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辽东沦为战场,他弃学返辽,到新宾和海龙一带组织关东独立自卫军,以东三省保卫公所的名义,发表宣言:“国土存亡,端赖此策,事成固善;即不成,亦足挫强邻之野心,为政府之后援。”但清朝却以局外中立为名,令盛京将军、镶白旗增琪封杀查禁张榕的活动。

恰逢革命党吴樾拜访,二人遂同去保定。次年,五大臣要出洋考察,吴樾打算炸死五大臣,但炸弹意外爆炸。清朝随即派人搜查,查到了张榕,张榕被捕。1908年,张榕越狱逃亡日本,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加入同盟会。其胞姐张桂则“奔走关内外做革命工作”。

500

革命党剧照

1907年,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吉林省选举正黄旗松毓(赫舍里氏)为吉林自治会长。1908年5月,松毓创办《吉林公民报》、《共和报》揭露日本侵略罪行,抨击日本侵略,声援新政。但随着清朝皇族内阁的出台,百姓终于认识到清朝无意于立宪,这也让立宪派对清廷大感失望。在满族会员杨策的支持下,松毓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四、辛亥革命期间东北人民的反清斗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北方山西独立,而作为清廷老家的东北也闹独立了!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东北,东北官僚意识到东北也可能受到革命的波及,所以在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安排下,军警频繁出动,随时准备镇压革命党人的起义。

而此刻,同盟会会员张榕已经混入东三省总督府,担任军事参赞,他结交了东北新军中的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等人,争取新军支持,打算一举夺取省城,宣布独立。当时到讲武堂演讲的同盟会满族成员崇恭就宣传“吾虽为旗人,并不守旧,政治改革绝对赞成”。

500

赵尔巽

其后,张榕在11月成立奉天联合促进会,会章中说道:联合满汉蒙等族共建共和,“响应南方,牵制北军势力,使清帝不敢东归”。

此后,辽阳、海城、复州、庄河、凤城、岫岩、朝阳等地相继爆发了反清起义,起义特别规定不得杀戮无辜的旗人,违者处死。起义军的确军纪严明,没有搞种族仇杀,在民族团结的大旗下,更多的东北旗人投身于革命活动中。如满族正白旗人恒宝崑协助张榕策划会务,并提供资金支持。凤城是满族聚集区,在1911年秋,由满族人鲍化南组织发起了剪辫子运动,宣传耕者有其田,组织起了以满族为主的起义军,人数最多时有4000人。在各民族的努力下,奉天革命走向高潮。

500

辛亥革命

和奉天对应,吉林省松毓也响应革命。他通过革命党亲笔写了《与孙中山书》,赞孙中山先生的起义是“吊民伐罪”。吉林满族恩溥、承志筹划武装起义,虽然未获成功,但二人英勇牺牲的精神也鼓励着后来者。

黑龙江,革命势力薄弱,但也有爱国旗人谋求响应武昌起义。其中以文璞为代表,他通过给学生做工作,来给当局施加影响。结果黑龙江巡抚以下各级官僚携家眷出逃,省城各署纷纷撤下龙旗,观望局势,也算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文史君说

总的来看,虽然同为旗人,但关内外生活差距太过明显,旗人内部的矛盾也十分严重。关外旗人才是最恨清朝统治的一批人。所以清末时期,清朝贵族可谓将能得罪的人全得罪了,连老家大本营都反了,这就是为什么清王朝在旬月间崩溃也没有回东北的缘故。老家,是回不去了。

参考文献

关伟:《辛亥革命时期东北满族活动的考察》,《满族研究》2012年1期。

李皓:《辛亥革命中的奉天保安会:从革命机关到反“革命”工具》,《历史档案》2022年3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