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需要演员,就像劳动节需要副业
作者|魏妮卡
编辑|李春晖
电影圈的五一档悄无声息,音乐圈的五一档群雄争霸。截至目前,已经有26个音乐节定档五一期间,单是京津冀地区就有4个。
面对这些大同小异的音乐节,难以抉择的观众本想静观其变,看看今年又有多少音乐节会走上“不可抗力”的取消流程。谁知各大音乐节不仅没临阵撤退,竟然还不约而同地使出大招——从演艺圈找来重磅嘉宾以壮声威。
除了观众熟知的“流量生花”赵露思、丁禹兮、檀健次、任嘉伦、罗云熙、张新成、张晚意……今年五一加盟音乐节的,还有成龙、郭德纲这样的“老艺术家”,以及确实拥有音乐代表作的岳云鹏。
演员去音乐节不是头一遭,但像今年这么大规模的,实属首例。乐迷锐评,音乐节先是变成了拼盘演唱会,现在又变成了粉丝见面会。以前音乐节找“流量明星”好歹是在音乐圈里找,是秀人再就业的大舞台。现在也甭管什么圈了,只要“有粉丝”“能带票”,都请来一展歌喉。
面对外界质疑,演员粉丝也感觉委屈。一边忙着解释是品牌方邀请的,一边四处宣传自担在音乐方面确有才艺。不过在乐迷看来,所有的解释都显得乏力。因为他们担心的不是有无才艺的演员来唱歌,而是音乐节会无限制地“变味”下去。到时候去音乐节就不是听音乐,而是看一群“百灵鸟”的综艺大咖秀。
然而音乐节既然大规模这么搞,肯定有其商业道理。不管乐迷怎么想,群众或许就愿意为变味的音乐节买单。
音乐节取消潮后,阵容“卷”到演员
“不可抗力取消”是去年音乐节市场的年度热词。起初,还有很多不明真相的观众往政策变动方面猜原因。后来大家都心知肚明了,“不可抗力”完全是“票卖不出去被迫取消”的遮羞说法。到今年,一些音乐节取消、延期时,主办方终于没再遮遮掩掩,直接承认预售差不足以支撑运转。
伴随着取消潮,音乐节市场降温的论调不绝如缕。但从整体看,现在的音乐节数量仍然处在高位。
据小鹿角智库研究报告的统计显示,2023年音乐节数量是560场。2024年没有官方与机构的统计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的音乐节数量超过380场。相较于2023年是有大幅下跌,但仍远高于2020年前的平均水准。道略音乐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5年1月的音乐节数量相较于2024年,还增长了近一倍。
竞争如此激烈,留在音乐节市场厮杀掘金的主办方,除了“卷”流量艺人,也试图靠差异化来杀出一条血路。外国人就是去年音乐节阵容“卷”出的新方向。比如,2024梦想未来·闪千手音乐节外国艺人占比超50%,2024西湖音乐节两日阵容则全为海外艺人。
但很多外国艺人只是把音乐节当跳板,去年“试水”中国市场后,今年大多专注在开个人巡演上。乐迷抱怨今年音乐节的日本音乐阵容没有去年强,一查发现,去年阵容里的好些艺人如今都在中国各地开巡演呢。单是3月到6月,上海已经官宣了超50个日本艺人的巡演。
而且不是谁都能吃上“外国人”这碗饭。投资音乐节的陈先生对硬糖君透露,“卷外国艺人这波,卷死了很多没有人脉的主办方。国外音乐圈的头部艺人基本被音乐节大厂牌挖过一遍了,而且为了拿下海外人脉,大厂也付出了很多。没人脉的主办方只能去挖掘跨界艺人。”
于是,今年音乐节阵容从外国人“卷”到了演员。近些年,因为韩团的影响与短视频营销的兴起,内娱演员营业的“标配”变成了唱歌跳舞。而且在视频网站的降本增效下,如今的剧集OST几乎都需要演员自己唱上一两首。好些演员也就因此拥有了自己的热歌代表作。比如丁禹兮的《消散对白》在QQ音乐有超300万收藏,赵露思的《有你在》有超200万收藏。
所以演员跨界去音乐节,还真有自己能表演的版权歌曲。甚至外国艺人这边,也大有挖掘演员的趋势。去年西湖音乐节请了日本演员满岛光,今年草莓音乐节请了能年玲奈,传闻南通音乐节将请到铃木爱理、山崎贤人等。
其实,音乐节阵容在卷演员前,早就卷过一轮网红、爱豆、披哥、浪姐、院人、德云社门徒等。只要是能“带票”的艺人,早就被挖掘过一遍了。以前演员来得少,那是因为没空。现在来得多,自然是因为有空了。
群星涌入音乐节,谁在为他们买单
演员扎堆来音乐节凑热闹,一方面是因为影视寒冬、开机数量锐减给了他们空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在热钱涌动的音乐节确实“来钱快”。依照音乐节策划邓先生透露的市场报价,有“带票”属性的艺人来一趟音乐节,价格不低于200万。
根据带票属性,业内的报价表大致把内娱艺人分为三类。一类是头部的乐队、爱豆以及跨界的流量艺人,属于粉丝粘性高、带票能力强,大多报价在200万左右;
一类是乐坛的天王、天后以及一线歌手,属于有大众基本盘,大多报价在250万以上,最高超过400万;还有一类是过气但有代表作、歌红人不红的歌手,属于性价比之选,大多报价在百万左右。
基本上你听过名字的艺人,报价就没有低于百万的。好不容找到一个不足百万的熟脸艺人,大多是有附加条件,比如要捆绑其他艺人一起上音乐节。
所以,演员去音乐节赚钱真不是降级选择。跑十个音乐节,可能不比一部戏赚得少。超半年没进组的罗云熙去年试水两个音乐节成功后,近期又官宣了三个音乐节行程,颇有把音乐当主业的架势,反正他本来也是偶像男团出道。
音乐节的取消潮、降温趋势,丝毫不影响头部艺人赚钱。因为当前的音乐节市场处于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的状态中,从各行各业涌来的资方将钱砸向音乐节,导致市场远远供大于求,头部艺人根本不够用。“大艺人吃不完,小乐队没法吃。”陈先生用一句话总结市场的畸形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回春丹、二手玫瑰、痛仰乐队2024年参加了超过40场音乐节,平均一个月参加的音乐节超过三个。超过100个乐队、艺人,2024年参加了10次以上的音乐节。
如此高频的曝光自然导致乐迷审美疲劳,热门乐队的巡演票也开始卖不动了。比如新裤子今年五一的「北海怪兽」演唱会北京站,到现在380、580的票还没卖完。
乐评人范志辉认为,很多头部艺人的音乐节报价高,也是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他们试图通过高价拒掉一部分音乐节,减少在音乐节的曝光,为自己的巡演保持新鲜感。
“很多头部艺人看关系接音乐节项目。关系好,友情价。关系不好,市场价。没关系的,通过二道贩子代理中介谈,可能再次推高了市场价。”陈先生透露,演员的高价根本拒不掉排队送钱的人。当一个市场围着流量与明星转的时候,哪有不变味的。
音乐节到底赚钱吗?
“毫不夸张地说,市面上八成音乐节是亏损的。”邓先生告诉硬糖君。
外行看着音乐节市场热闹非凡,实际却是群雄混战大洗牌中。不止国内音乐节,全球音乐节都在面临同样困境——成本水涨船高,票价不断上涨,观众购买力却在下降,取消与亏损成了音乐节的常态。
去年上半年,美国有10个知名音乐节取消,英国超21个音乐节取消。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节厂牌科切拉,往年开票后几小时便能售罄,2024年开票后近一个月才卖完了第一个周末的票,整体销售额下降了14%-17%。
国内乐迷心目中处于音乐节鄙视链顶端的厂牌有迷笛、西湖、唇釉、新青年、斑马、大麓、葫芦果、草莓、简单生活等。“可实际上,被评为废铁的银河左岸、太湖湾音乐节最好过。”陈先生透露,头部音乐厂牌都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两年,音乐节的艺人成本从原来的占比五六成,上涨到占比七八成。小鹿角智库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音乐节的投资起步金额已从500万元一路涨到1000万元。
在陈先生看来,现在的音乐节市场只有两种走极端的人能赚钱。一种是走流量路线,做3000万成本以上的大项目,砸钱拿最顶级的艺人阵容,形成虹吸效应,吸引音乐节市场的观众大盘,揽收最头部的商务资源,不愁品牌冠名与赞助。银河左岸、太湖湾音乐节走的就都是这种路线。5月2日的太湖湾音乐节搭了一个“0713再就业男团”+薛之谦+“院人”石凯的阵容,票已经售罄了。
另外一种是极端控制成本做百万小项目,靠政府补贴赚钱。虽然去年中央下发文件,整风了一轮盲目跟风大办音乐节的现象,但今年跟进演出补贴的政府仍不再少数。比如四川政府刚刚下发文件,对202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在川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主办单位,省级财政根据累计售票总人数、售票收入及经济贡献,给予最高500万元激励。
“中间档的音乐节,如果不是品牌、景区、地方冠名主办或者房地产商卖楼盘,几乎难逃赔钱的命运。”陈先生告诉硬糖君,亏钱除了票房差的原因,还有很多行业乱象。比如,虚高成本故意做亏项目、刻意诓骗投资人钱的情况。还有很多自称有关系批大场地、批高人数骗大投资,实际上根本批不下来,最后亏死投资人的。
今天的音乐节市场,像极了曾经的电影市场。热钱涌入推动行业市值翻倍,繁荣背后乱象丛生。高票房的头部项目给所有人造梦,吸引来一波又一波的资本入局。而音乐节被资本裹挟着从一个小众圈层进入大众视野,走上了流量的快车道,一部分人眼中的变味也就成了必然。
待到退潮后,吃到红利、成长起来的那波人或许会给音乐节带来一些改变,让业内外精神为之一振,喊出充满自豪感的票房口号。再然后,也许就像今年的电影清明档、五一档,畏缩、反思、无所适从。如此循环往复,且进且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