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妹说】微短剧,可微可短不可low

要说近几年的影视行业风口,非网络微短剧莫属。

凭借着几分钟内密集呈现的各种反转和“爽点”,网络微短剧增速生猛。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就连出门遛个弯,都能看到擦肩而过的大妈手机开着公放,里头传来“总裁那么霸道,怎么会爱上我”的台词。

但长得快了,也容易“骨质疏松”。剧情狗血、套路重复、三观不正、诱导充值,是目前微短剧领域不容忽视的问题。

6月1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生效,明确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前不久,一些内容低俗、价值导向有问题的微短剧也被有关部门明令下架。

微短剧如何平衡质量与流量?岛妹跟部分从业者和研究者进行了探讨。

500

微短剧海报(图源:网络)

在鲜锋电影负责人周海峰看来,目前微短剧从内容上可分为“四大流派”——

一是穿越,“古穿今”“今穿古”都有;二是重生,主人公这一世不如意,再回到年轻时,成为富豪、战神;三是虐文,让观众轻易对主角产生共情、共鸣、共感;四是甜宠,男女主角谈一场甜甜的恋爱。

这些微短剧,故事内容大多改编自网文IP或电视剧,在保留原有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结构、节奏改得更加短平快,以适应每集一两分钟的时长。

到底哪些人在看微短剧呢?

数据显示,微短剧的国内用户现有4.2亿,女性居多,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用户相对较少,二三线城市用户多。年龄方面,初高中生、刚工作一两年的年轻人多,他们容易对与现实身份差异大的内容感兴趣;老年用户也不少,因为闲暇时间多。

从生产流程看,微短剧大致可以分为内容、制作、投流三阶段。内容就是创作剧情,大多由专业编剧负责,或者让AI写初稿,再由编剧加以完善;制作就是拍摄和后期,有的微短剧拍完后用 AI换脸、配音、加字幕,以便海外传播;投流则是投广告、找渠道推广。

起初,微短剧的制作主体是阅文、抖音这样的公司,前者有大量网文做基础,后者是短视频平台。从去年开始,博纳、华特等传统影视公司入局,微短剧的市场规模从40多亿元迅速扩张至300多亿元。

今年,广电、文旅、广告商等群体陆续加入,出现了“短剧+文旅”“短剧+普法宣传”等形式。微短剧的生产模式,也由UGC(个体创作者为主)、PUGC(网红、影视机构、MCN机构主导)变得更多元。

500

《雄狮少年》衍生剧《超越吧!阿娟》海报

微短剧的盈利能力怎么样?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俊梳理了微短剧的几种盈利模式:

首先是单集付费,一般先用免费剧集吸引用户,等用户“入坑”后,就得掏钱看后面剧情。其次是剧中植入广告,这是盈利大头,一般平台会跟剧方谈好分成。另外,不少微短剧还有平台根据流量、播放情况给的收益。当然,一些成功的微短剧会有版权收入,特别成功乃至现象级的微短剧,还可以开发售卖衍生品。

周海峰说,在大数据等技术支撑下,近年来微短剧的玩法也越来越多。比如精准投放广告后,APP可能会接着投流、继续分销;一些剧情播到关键时刻就跳出提示:“点击下方链接可以看整部剧”,用户就得跳转、付费,或者点进去之后看广告。有些广告还会“准时”出现,如某剧中出现青春期的姑娘脸上有痘痘,此时就“恰巧”插播了皮肤产品广告。

一些头部电商公司还开辟了短剧赛道,平台本身不一定生产短剧,但可以去市场上收购,或者帮一些看起来会有销量的短剧“出海”赚钱。

500

乡村文旅主题微短剧《飞扬的青春》

其实,微短剧从 2019 年起就已发轫,不仅国内火,国外也火,但给许多人的印象总脱不了“剧情狗血、套路化”“很low”等标签。

刘俊认为,微短剧要提升品质,可以参照网剧的发展经验,朝着高质量、精品化的路子走。当年网剧《太子妃升职记》刚播出时,评价好坏参半;但随着《白夜追凶》《开端》《隐秘的角落》《狂飙》《漫长的季节》等网剧佳作出现,用户逐渐意识到,原来网剧的艺术水准也可以达到相当的高度。

微短剧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还要有叙事水平高超、富有节奏张力、价值导向积极的现象级作品。

刘俊说,竖屏、时间短等微短剧的显著特点,不一定会限制其艺术和审美价值。比如,传统影视作品一般会先铺垫、引出悬念,中间再抑制、拖延悬念,最后释放、解释悬念,但微短剧直接将高潮和爆点前置,先把用户留住,再追叙、倒叙,叙事节奏更快,张力更强。竖屏镜头聚焦被摄主体,在小空间内,人物表情、动作、冲突都会被放大体现,带来更强冲击力。

周海峰认为,现在用户看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接触到的竖屏影像与日俱增,用户竖屏观赏的习惯和审美倾向也可能颠覆以往拍摄的画面构图,进而影响演员的表演美学。

除了创作方,提升微短剧品质也离不开平台对上线产品的质量把控。

岛妹采访了一家短视频平台负责人,他表示,平台内部有评估、筛选、复盘机制,重点会关注具有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对人物关系有新锐洞察的内容,扶持创作者打造精品微短剧。“去年下半年开启的‘全球爽文复仇潮’已经太同质化,受众平时疲惫一天后,更愿意看‘治愈’系故事,这就为一些温暖、温情的微短剧创新提供了启发。”

监管也得发力。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集中下架了诸多有悖公序良俗、搞性别和群体对立、渲染不健康婚恋观的微短剧,部分平台被列入黑名单。严监管下,一些平台开始自查自纠,比如抖音正对短剧类小程序展开巡查,一旦发现付费提示不规范的小程序,立即要求其下架整改。

披沙沥金,淘出真金前,往往有泥沙俱下的过程。在周海峰看来,未来微短剧的理想生态应该是“互联网的属性+电影票房盈利模式+电视剧高品质内容+游戏充值商业生态”,让观众在付费观剧时,拥有打游戏一般的畅快体验。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正确、健康的三观。“微”而不“low”、“短”而不“浅”,微短剧才有可能行稳致远。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