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与教学无关的事,别给学校瞎摊派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引发很多网友共鸣。文章指出,在一些基层地方,部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被布置摊派给中小学校和教师,妨碍正常教学秩序。文章呼吁有关方面“要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

一段时间以来,基层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太重,切实整改很有必要。

500

(图源:网络)

北部某省一名小学教师向岛妹描述他经历过的迎检工作:校内消防活动,要写活动总结;入少先队仪式,要组织彩排、写主持稿、培训学生;家长进课堂、家长开放日,要拍照、写总结、做公众号;午休,要给学生打饭、维持秩序,自己反倒没时间吃饭;学校社团外出活动要参与,耽误的课只能自己想办法补;至于家长会、美育会、展示社团、社区服务等,就更繁杂了。

一名中学教师告诉岛妹,以往学校定期有迎检工作,比如教学视导,还有各种机关任务里包含的针对学校的检查。教学视导对规范日常教学有益,但有打分机制,得打乱原本教学计划去应对;一旦面临政府部门派来的任务,还得给学生培训各种应对方法、填写问卷,对老师和学生都是额外负担。

中南大学教师雷望红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县级单位习惯性给学校摊派与教学不相干的活,比如动员家长打疫苗、交医保,转发各部门截图、网文、拉投票等。教师不仅要完成这些,还要写材料留痕,以备日后检查。

例如,某校开展禁毒工作,学校要张贴宣传画、开展主题班会、搞禁毒知识测试、组织参观禁毒基地、出黑板报、办征文比赛等,老师得写方案、做总结,完不成会被通报批评。难怪有教师吐槽:“生态环境局、文明办、团委、道安办、消防、医保局、医院……各家都能给我们派活,还都不得不干。”

如果各行政部门习惯性把学校当任务摊派的抓手,会对学校日常教学管理造成冲击,影响正常教学节奏和教师身心健康。中部某省一名教师说:“现在最头痛的就是应付各种检查,准备大量材料,真正用在教学上的精力连30%都不到,绝大多数熬夜是为了赶材料。”他说,每周加班至少3天,经常熬到夜里12点甚至凌晨3点,有的年轻教师甚至累哭了。

500

(图源:网络)

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势在必行。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通知,明令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前不久,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

但政策落实仍存在不少堵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都有利益需求,三方都习惯性地把任务推给教师。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派活的是县里各职能部门,学校谁都不敢得罪,就算不情愿,也只能咬牙配合。

怎么挡住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进校园?

首先是尊重教育工作者的声音。有教师说,基层在制定、执行政策时,教师意见应被充分采纳;政府、学校、教师之间,应该有顺畅的沟通渠道。

同时,诸如督促检查、填写报表等事项需大大简化。不少受访教师建议,应控制检查数量,只开展确有必要的督导,统筹检查工作各项安排,在材料收集、检查方式上别撞车、别扎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

雷望红认为,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就得明确真正需要进校园的事务,禁止用行政手段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学校和教师有权投诉举报,严肃处理违规摊派任务的部门。把这些工作做到位,让校园回归教学本位,让教师们心无旁骛、好好教书育人。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