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说到中国科学方面,一定又会拿这些年的成就来说事,没诺奖没菲尔茨奖这类话

【本文由“印加节度使”推荐,来自《“考上北大之后,我发现天赋就是100%,努力很难去超越”,大家咋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背山远行
  •   究竟是你错还是我错,你可以思考一个问题:至今为止绝大多数数学新发现都不是中国国内数学家做出的(有陈省身、丘成桐这样的华裔,但他们不是国内数学家),但这和我们的人口基数及内卷竞争水平成为鲜明反差,这是为什么?国内学数学好的学生,真如你所言那么多的话,他们为什么没那么多和那么大的新发现?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以勤奋为核心培育出来的,但高明的思维,却是以懒惰为目标的——要花最少的努力完成任务,这两者不可能一致。

      学数学,如果追求的是职业出路,肯定是早早被专业数学界所淘汰。真正有潜力的孩子,不会在意成绩,也不会在意别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比自己强,但绝对不能接受任何人的思考方法自己搞不懂——无论是你还是孩子,眼里有不得了的“牛人”存在,就说明你们接受了可以不去搞懂“牛人”的思维,更难于超越他们。从你的这里的表述看,你自己的思维就应该是存在问题的,从小到大教孩子到现在,很多事都会是不可逆的,想改未必能做到。当然,或许你的情况比大多数中国人还要好,但这离孩子成为出色数学家还远得很。

只要说到中国科学方面,一定又会拿这些年的成就来说事,没诺奖没菲尔茨奖这类话。

我觉得这个问题极其浅显,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理解这为什么会成为问题,懒得讨论这么简单的问题,后来才明白人和人脑子里能装的东西不一样,调用水平也不一样,有的人就是抗拒思考。

中科院数学所30年前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这该知道吧。05年天涯的战文何时才能超过日本,多少听过吧。中国有钱才几年?没钱的时候该在哪方面加大投入,当然是能变现的工科,只有有钱了才能在基础学科加大投入,再说一遍,中国有钱才几年?真的是只有几年。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理学人现在兜里也没几个钱,扭头去工科降维打击薪水翻几倍,再不要脸点去金融,收入几十上百倍,有几个可以坚持初心的?为什么还要坚守?这还只是人才的一方面,和国外前沿交流国内更是局限,丘成桐话都说明白到那个程度了,普通人依旧看不懂,居然还成了个网络话题,让人扣了一堆帽子。各种情况看过来,纵使我们超高智商人数世界断档的第一又如何,内外部环境都不具备,干着24×7最辛苦的工作,又不给牛吃草,还想让牛出世界级的发现,我只能说你以为大家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吗?基础学科重大突破短时间内小概率出现,中长期经济发展顺利则必然发生。

明明都不是一类人,连接触和见都没见过那些人,却又能臆想人家如何如何,武断判定人家如何如何,这样的思想不健康。有那功夫问几个为什么,随便想一想也就明白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