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走廊睡了一夜后,我才发现。。。

作者| 木马君

有位瓜友留言问我:

500

我觉得这位瓜友的问题很真诚也很有代表性,关于国内的医疗和德国的医疗体验,这几年我确实有很多感触。

回国后这几年,我们全家至少去过十几次医院,人到中年,看着挺结实的,其实外强中干,常有各种小毛病。

在国内给小木马看过牙,看过发烧,木马爸爸补过牙,看过荨麻疹,治疗过颈椎,割过眼袋,还看过心理科,我自己也看过皮肤问题,妇科问题,睡眠问题,最近还做过一次内科小手术。

我们去过公立三甲医院,也去过民营三甲医院,看过专门的牙科医院,也看过家门口的社区医院。

所以,对于国内看病的体验,我们的经验也算是蛮丰富的。

如果你问我,是国内的医疗好,还是德国的医疗好,我还真没法给出一个简单的回答。

回顾一下这两年在国内看病的经历,不吹不黑,国内医疗在很多方面已经非常领先了。

500

数字化真是个好东西

我前两年回国后,第一次去某三甲公立医院看病,立刻有一个鲜明的感受,这些年国内的医疗环境已经改善了不少

不仅医院的装修更整洁干净了,最重要的是数字化预约,排队和缴费系统,极大地减少了排队的焦虑。

还记得十多年前,去医院看一次病,真是无比痛苦。挂号要排长队,见医生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开了检查项目去缴费,又要排队半天;

然后是排队做检查,再然后是努力挤进医生诊室里,像买春运火车票似的,请求医生看一眼自己的检查结果。

这种看病的体验是如此的低效和痛苦,以致于我养成了尽量避免去医院的心态,只要死不了,就在家熬一熬。

500

如今,有了数字化和手机支付,虽然医院里的人流量还是很大,但等待焦虑真的改善了很多。

很多年前觉得挂一个专家号特别难,现在手机上打开各个医院的小程序,预约挂号很简单。这几年,我极其少遇到一号难求的情况,几乎每次都轻松预约了需要的诊室和医生。

到了医院,也是全流程都有数字化系统的支持,扫码报道,等待叫号,缴费可以在电子终端手机支付,检查报告也是在小程序上随时查看,随时下载。

500

国内的瓜友可能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不就是我们习惯的看病日常吗?

这样的深入集成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可能是国外医疗体系做梦都不敢想的。

我在德国看病时,先要打电话去预约时间,一般都得约到一周以后了。前台的秘书会把你约好的时间,手写在一个大的日历本上,上面是各个病人的预约记录。对,没错,手写的,如果修改时间,就用笔划掉,重新写。。。500

看完病后,如果做了检查,大部分情况下也不是立刻出结果,而是回家等着。过了个把星期,检查结果会通过纸质信件的方式寄给你。

再过一段时间,看病的账单也会通过纸质信件寄给你 (私保的情况下),然后我打开电脑,手动转账给医生指定的账户,当然,如果不会使用网银的话,我甚至还可以更原始一点,亲自跑一趟银行,转账这笔账单。500

拿到检查报告后,我需要再打电话约时间,等到了约定的时间后,再请医生帮忙解读检查结果和进一步诊断。。。

现在在国内,习惯了手机上获取一切信息,检查结果,诊疗记录,动动手指就可以下载打开,真的减少了很多烦恼。

500

国内的医生看病效率很高

有一次我和木马爸爸一起去医院,需要抽血做个检查。我们走到医院的抽血处,那里一溜排地有五六个护士工位,头上是个叫号系统,病人们一个接一个去到对应的工位,扫码,抽血,走人,下一位。

这样的场景让木马爸爸感到震撼不已,护士抽血的动作极其麻利,大约十几秒就处理了一位病人,然后下位病人已经无缝衔接,坐上了椅子。

放眼望去,这里就像是一条高效运作的流水线,护士们手指翻飞,每个工位都在全速运作,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一秒钟是浪费的,几十位病人完全不在话下,分分钟就抽完了。

木马爸爸忍不住感慨,这个速度,这个效率,看病都看出了全自动化大厂的感觉。

500

去年木马爸爸因为颈椎问题去社区医院拍片,也是十分高效,当场就拿到了结果

我想起在德国看病抽血,医生会温柔地和你聊几句,让你放松紧张情绪,还会问你想要坐着抽,还是更喜欢躺着,因为也有不少人怕自己承受不住要晕倒,所以选择躺着抽血,抽完还可以休息一会儿。

这样的温柔固然很好,但面对国内这样的病人客流量,怕是无法做到这样的慢条斯理。

除了护士们,医生们也是人狠话不多。

有时,候诊了大半个小时,终于轮到我了,走进去和医生说了几句话,不到两分钟,医生已经下了诊断,开了单子,下一位~

当然,医生们虽然动作快,却并不马虎,经验也很丰富。他们就像是不爱言辞的世外高人,听你描述了几句病况,已经心下了然,有了决断。

木马爸爸之前被困扰了很多年的奇怪问题,去看皮肤科医生,她只用了半分钟,就说了一句“荨麻疹”,然后开药。

当时木马爸爸半信半疑,心里有点不开心,觉得医生未免太过草率了,毕竟在德国,医生怎么也得和你聊上20分钟,细细倾听你的一切烦恼,然后有了判断后,还会细细地和你解释,病症的来龙去脉,最后再宽慰你几句。

后来木马爸爸回家吃了药后,才发现果然有效,困扰了这么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原来一切可以如此简单。

这时,木马爸爸才开始信服,看着冷面冷心的医生,其实经验很丰富,problem solving的能力是很高的。

500

《我的白大褂》截图:国内的医生一般看重权威,倾向于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引导病人解决问题

500

当然,我也并不想刻意地一味吹捧国内的医疗。这些年国内的看病体验改善了很多,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完美,国外的医疗虽然因为效率被吐槽,但是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

在某些时刻,我仍然会对国内的医疗感到无法接受,会想念德国慢却温柔的看病体验。

这样的时刻并非是在看到医院人潮汹涌时,也不是因为没有床位而要睡走廊时,客观地说,人口密集带来的拥挤和资源紧缺,这是客观国情带来的,直接和国外的医疗体系对比,实在不公平,也意义不大。

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医疗体系能应付如此巨大又密集的人口就医需求,已经非常不容易,非常了不起。我并不想念德国宽敞的双人病房,毕竟大部分人不是常住医院,硬件条件的暂时困难,都能克服。

我觉得国外医疗中,唯有一点最让我怀念,也最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

把病人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看,他们会照顾到你的尊严,你的感受,甚至给你提供情绪价值。

500

《实习医生格蕾》截图

这话说得似乎有些过分,当然,我并不是指责国内医生不把病人当人。

我在国内看病时,面对医生时总觉得自己很卑微。有位病友说过一句话:一旦踏进医院,就忘掉尊严吧。

在那一刻,我们是一件等待检查的瑕疵品,是医生需要完成的一个工作,是计件工资里的一个零件。

让你脱衣服检查就只好光着屁股等待,当你岔开双腿尴尬地躺在检查台上,医生和旁边的人在聊家长里短,仿佛躺在那的只是一具冷冻猪肉。

医生和你说话,大部分时候都是没头没尾的祈使句,没有打招呼,也没有礼貌用语。

我们谈论检查指标,讨论治疗方法,但是很少谈论自己的内在感受,你怕不怕?慌不慌?是否感到焦虑?会不会觉得尴尬?心理是不是快崩溃了?

作为病人,大家很想治你的病,但并不关心你的心。

500

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小木马有一次在学校把门牙磕坏了,伤得不轻,嘴巴肿的面目全非,牙龈都凹进去了,看到他受伤的样子,我心里极度难过,非常焦虑。

在医院,目睹他被缝针的过程,我一度情绪紧张到跪地呕吐。

好不容易缝完了嘴唇,我问医生,他这门牙怎么办?还有救吗?

医生轻描淡写地说,他的牙齿没救了,干脆直接拔了吧。

那时他还不到四岁,想到他要好几年没有门牙了,我当时两眼一黑。

后来不死心,又去某省级牙科医院看了一个专家号,专家用手用力地掰了掰他的牙,小木马又吓得大哭起来,然后专家说,最多不出一个月,这牙齿肯定就自动脱落了,没救了。

我不愿接受这个诊断,继续追问道: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保住?

专家有点不耐烦了,说,他这么小,没什么办法了,掉了就掉了吧。

于是,我和木马爸爸为此心情抑郁了好几天。对于医生来说,拔掉两颗门牙没什么,可是作为父母,我很在乎啊!

后来,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们一直等着他牙齿脱落,没想到,现在快三年过去了,那两颗牙居然还健在。

也许孩子有神奇的自愈能力,那被撞松的两颗大门牙,随着时间,又慢慢地变牢固了,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500

门牙至今健在,最近到了换牙期,才开始有点小小的晃动

我常常想,如果是德国医生,看到因为孩子受伤而焦虑地快要当场晕倒的妈妈,他会和我说什么?他会不会安慰我?他会轻描淡写地说,你孩子这牙没救了吗?

500

很多瓜友可能会说,中国医生不能那么温柔体贴,那是因为我们人流量大,他们太忙碌啊,所以哪有时间嘘寒问暖。

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部分客观原因,但却不是最核心的问题。

有些东西是深深地植入在观念里的,在我们的教育里,总是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至于心理感受,病患尊严,体验是否舒适,这些似乎不那么重要。

其实生病的人,在当下总是有些软弱的,他们有疼痛,有担忧,有害怕,在求医的过程中,如果只谈医学指标,而忽略病人精神上的压力和个人感受,这其实是只做了一半的工作。

我希望,我们的医疗可以越来越好,现在硬件和技术实力已经非常好了,如果软实力也能快步跟上,那才真的是世界领先水平。

PS:最后,带着满满的求生欲,顶锅盖再解释一下,今天的文章,既不是为了吹捧国内的医疗,也不是刻意批判医生的工作。只是想真诚全面地分享一下在国内和在德国就医的感受。

500

点击阅读原文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