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了大谱,在德国可以一年更改一次性别??!!

作者| 木马君

前段时间,和在德国的一个女性朋友聊天,随口聊起最近德国的热点话题,她忍不住吐槽到:就离谱,现在在德国都可以随意更改性别了。。。

我听到这个消息,颇为震惊。

什么情况?随意更改性别?这怎么可能?

最近久居国内,没有太关注德国的一些社会话题,在朋友抱怨后,我忍不住去了解了一下。

这一看不得了,居然是真的。

500

朋友抱怨的其实是今年4月份刚在德国联邦议院投票通过的《自决法案》

好家伙,这个法案名字翻译成中文听起来就有点武林巅峰的感觉。

500

这个非常有争议的法案在去年夏天推出,然后经过了各种激烈的辩论,最终在投票中,有374名议员赞成,251票反对,11票弃权,通过了这个法案。

500表决现场 

这项法案的主要内容是:

德国公民可以通过 "自决声明 "自行更改性别条目和姓名。

变性人、双性人和非二元人不必再通过法律程序更改公民身份登记册中的性别条目和姓名,获得专家意见也不再是更改的先决条件。

简单来说,新法案一旦实施,如果有人想改变自己的官方性别,只要写一份自我声明登记即可。

给不了解情况的瓜友们介绍一下背景。

以前,德国实行的是《变性人法》,想要更改性别登记,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而且必须获得两份独立的专业的心理评估报告。

因为流程漫长且花费较高,所以一直有变性人抗议这项法律。

相对于以前的法律,新法案让个人改变性别登记变得非常简单,可以说是想变就变,不需要漫长的激素治疗和变性手术,甚至不需要心理医生评估。

有网友评论,这相当于改网络昵称,主打一个随意自由。

500

图源:pexels

法案里还规定,性别更改登记后,一年内不能再更改,换句话说,最快一年可以变更一次性别。

如果一个男人突然觉得自己想当女人,他可以通过自我声明的形式,把登记性别变成女性。过了一年,他反悔了,觉得自己还是当男人吧,那他可以再去声明,修改成男性。

500

尽管这项法案的内容让人瞠目结舌,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它只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话题,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新法案针对的主要是变性人,双性人和非二元人等人群。

变性人和双性人想必大家可以望文生义,但是“非二元人”这个概念,恐怕大部分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根据德国的法律草案,"非二元人"被定义为,既不认同自己为男性也不认同自己为女性的人。

500

图源:pexels

这。。。写到这里,我忍不住要感慨一下。

这些年在国外生活,对于LGBT群体早已见怪不怪,身边熟悉的人就有不少。很多人都知道LGBT是代表女同,男同,双性和变性人。

你以为你已经非常周全,关照到了各种少数群体,但是,万万没想到,这方面的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现在但凡提到这一群体,如果只说LGBT,很容易被人批评说观念狭隘落后,毕竟人家现在已经更新到了LGBTQIA+了。

是的,我最近看到这个群体的简称,也是倒抽一口气,这都是啥?

我查了资料,给大家普及一下最新的性别细分小知识:

L(Lesbian):女同性恋。

G(Gay):主要指男同性恋。

B(Bisexual):双性恋。

T(Transgender):跨性别,表明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与出生时分配的性别不同。

Q(Questioning):指的是可能不确定自己的性取向和/或性别认同的人。

I(Intersex)非二元性别者

A(Asexual)无性恋:指的是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性吸引力的人;

+(加):“加”用于表示以上字母未涵盖的所有其他性别认同和性取向。

看完这一大串字母,不知道自己下次能不能准确记住每个字母的含义,我忍不住腹诽,近几年,欧美的经济没怎么发展,在性别细分的领域,却是大步前进了啊。不知道以后26个字母够不够用啊。

欧美的政客,每天都在忙这些吗?

500

接下来和大家聊聊这个法案为啥要叫“自决”法案。在德语中,它来自于德语单词Selbstbestimmung,是自主决定的意思。

对于德国人来说,自主决定是指一个人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人生,包括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工作,爱什么样的人,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我想成为男人还是女人。

任何人,任何机构和法规,都不应该限制我主导自己人生的自由。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部分人都理解并支持这种自主决定权。简单来说,只要我没有危害社会和他人,那我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任何人都不应该限制我。

500

德国人一向看重独立人格,他们骨子里深深地认同这种自主决定权,小到父母不得干涉我的择偶和就业选择,大到自主决定性别,姓名和生活方式。

所以,虽然这项新法案内容颇有争议,民众也颇多反对,但是一旦套入了“自主决定”的范畴里,在德国就很难不通过啊。

你如果叫它《变性人法2.0》,恐怕没几个人能支持,毕竟大家不能感同身受,关我屁事?

但是你叫它《自决法案》,谈的是一个公民的最基本权利,这就一下子击中大部分人的内心了。

所以说,政客总是有些小聪明的。

500

虽然我前面调侃了一下LGBTQIA+群体的简称缩写,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我对他们有偏见。

事实上,在我居住在德国时,我身边就有不少男同和女同朋友,他们有些是我的同事,有些是我在生活中认识的朋友。

这些朋友,都是非常亲和又友好的普通人。

我记得我和一个女同事在食堂里谈到婚礼,她是一位女同,和一个女孩子结了婚。她很大方地和我分享了她们的婚礼照片。

两个笑颜如花的女孩子,穿着白婚纱站在一起,美得像是一场梦。

500

图源:pexels

还有一个女同事,也和一个女孩子结了婚,她们要了孩子,一下子生了三胞胎,我们便常常一起聊育儿的感受。

在啤酒节上,偶遇一个男同事,他和他的同性爱人和我们同桌,大家自在地喝酒聊天,他们看上去也是一对璧人。

所以,我对于这个群体的人,本身没有任何偏见,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忙碌有爱有恨的普通人。

让人反感的,往往是社会上出于各种目的而产生的政治议题和过度的讨论。

500

在那些为了某个群体摇旗呐喊的人当中,有些是真心支持的,也有一些可以算是“黑粉”。

“黑粉”这个概念,也许在德国还没有普及,但是在国内的网络环境里,大部分人都理解它背后的运作方式。

本来你对一个人没有特别的感受,偏偏有些人到处强制按头“我家哥哥就是最棒的”,“我家哥哥值得最好的”“你们一定要看到他啊”。。。

这时,很神奇地,原本你对这个人一无所知,现在却莫名反感起来了。

烦死了,天天谈论,好似生活里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事似的。

对一件事的过分强调和呼吁,会带来群体内的分化抵触和歧视,这就是“黑粉”的运作机制。

俗话说,喜欢就会放肆,爱才会克制。如果你是真爱粉,必然会更加谨言慎行,不想随意地把你支持的人推到风口浪尖上。

对于欧美的某些政客来说,他们才不管这些激烈的讨论会不会为LGBTQIA+群体招黑,毕竟他们有自己的KPI要完成。

在我看来,现在欧美普通民众对于LGBTQIA+群体的态度,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

原本抱着善意并没有实质冲突的群体,却因为政客和少数人的上蹿下跳,慢慢地有了不满和对立。

500

写到这里,就要大胆地吐槽一下,这些年弥漫全球的政治正确的浪潮。

海报上的模特要用大码的,有色皮肤,最好是变性人,然后非要按头大众:这样就是最美的。

更为离谱的是,在德国,有的老师因为在学校说了一句“男人们和女人们”,就被人投诉,因为没有提到第三性别的人,被认为是歧视倾向。

500

最让我感慨的是,他们连语言都要修改!

德语的语法里,单词的末尾是带有阳性和阴性的变位的。比如男同事是Kollegen,女同事则是Kolleginnen。

现在好了,为了在任何场合都不忘记其他少数群体,有关社会人士生造了一个词,Kolleg*innen,据说这中间的星号代表了所有其他性别认同和性别取向的人。

以后,每一个写书面文字的人,当TA去寻找键盘上的星号时,再三确认自己没有漏掉哪个群体时,你说TA会不会因此感到暴躁和反感?

幸好,这种风潮还没有完全来到国内,不然,以后阴阳太极图都得给你整成八瓣的!

500

所以,看到德国这个新法案的大量讨论,我忍不住一声叹息。

我热爱身边所有不同群体的人,他们的性别认同和性别取向原本就与我无关。但是我厌恶这种政治正确的浪潮。

任何一个话题,一旦变得政治化了,就变成了少数人手里的工具。

这些年,大家生活不易,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变性人,大家都要吃饭,政客们为什么不多花一点精力谈一谈民生问题,解决能源问题,谈一谈德国汽车行业岌岌可危的前景,聊一聊落后迟缓的数字化建设?

真正的政治家直击痛点改变世界,他们令人尊敬,但是这些年,很多政客不过是玩弄人心和舆论的跳梁小丑,只教人厌恶和失望。

500

瓜友们,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性别登记想改就改吗?这属于“自主决定”的范畴吗?

500

点击阅读原文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