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电视世界第一,海信走向全球市场的“星辰大海”

文 | 财经无忌君

39岁的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一脚跨进赛场,就意味着创造了全新的世界记录——第一个参加了六届欧洲杯的顶级球员。

在欧洲杯小组赛中,葡萄牙第一场2:1胜捷克,第二场3:0战胜土耳其,成为F小组第一个拿到淘汰赛门票的球队。

司职前锋的C罗虽然还没破门,但热爱他的人坚信:进球,对于这位前世界足球先生来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500

比赛还在继续,但有时候结果已经见了分晓。

虽然还没等来C罗的进球,但中国球迷已经在绿茵场上看到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冠军”:细心的人发现,本届德国欧洲杯的顶级赞助商海信,已经把广告标语换成了“激光电视 世界第一”,而此前的版本是“中国第一 不止于世界第二”。

欧洲杯渐入佳境,海信电视露出了“不止于世界第二”的实力。

1、靠什么成为“世界第一”

如果说“不止于世界第二”,是海信电视向全世界表达“坐稳第二,冲击第一”的雄心,那么这次“激光电视 世界第一”,则是海信实打实的一次冠军“亮相”。

相比于国内市场连续20年的“第一”,在海外,海信电视此刻正处于收获“第一”的高峰期。

在德国,走进当地的主流零售渠道,都能见到海信电视。

在拥有400多家门店的德国电子家电零售巨头MediaMarkt-Saturn,海信100英吋的高端U7 Mini LED电视,被放在最显眼的核心展区,连续播放着最新的欧洲杯视频——这是海信通过竞标,击败了一家在当地深耕多年的韩国品牌获得的“黄金”销售区。

500

数据是“第一”最有力的证明。

“截至今年5月份,海信今年在德国市场实现了52%的增长。”海信国际营销德国公司总经理侯路透露,根据第三方权威数据,海信电视在德国销售量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三,居中国品牌第一。

根据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Omdia的统计数据,在整个欧洲市场,海信系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55.7%,在全球主流彩电品牌中增幅第一。

和很多人的过往印象不同,海信电视在欧洲树立起的是一个高端品牌形象——就像我们二三十年前,看索尼松下一样。

500

在德国市场,海信电视在500美元以上产品销量,今年同比增长101%。

而作为海信历时多年研发的高端产品激光电视,成为了欧洲用户买买买的“爆款”。不但售价冲破5000美元关口,去年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品牌高地,销量同比增长超过70%。

如果把目光看向全球,Omdia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海信激光电视全球出货量份额高达53.4%,蝉联世界第一。形象的说法就是——全球每出货两台激光电视,就有一台中国海信。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要从士兵成为将军并不容易。

从青岛当地的一家无线电小工厂起步,到如今在万众瞩目的赛场打出“中国第一 不止于世界第二”、“激光电视 世界第一”,海信的发展,既得益于中国过去三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也离不开自身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坚守,以及对登上世界舞台最高位的渴望。

20年前的2004年,海信电视第一次成为了“中国第一”,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了11000亿美元,成为了全球第三贸易大国和出口大国。

伴随着“中国第一”的市场地位确立,海信在2004年,首次提出了“海信未来发展,大头在海外”的理念。

2006年,海信确定了“大头在海外”的国际化战略。

2、从市场“胜负手”,到产业高地的“荣誉战”

还是回到2004年,距离中国加入WTO还有4年,但一大批像海信这样的中国企业,已经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

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走向海外的,仅仅只是中国的制造能力——“世界工厂”的名声也是在那个时候成型。

在面对快速增长的出口数据,这一年商务部的一则官方新闻,却透露着清醒。

“2003年,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部分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商品,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品牌仅仅体现为一个商标。”

在这篇文章里,有关部门不无担忧地表示,“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品牌,既影响了贸易收益,也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百舸争流千帆竞。而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和企业发展的实践,海信逐渐找到了自己出海的正确“感觉”。

在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就认为高端是唯一正确的路。“中国企业正在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跳开低水平竞争,坚持做产业高端或者是高端产业。”

这是一条布满荆棘之路,但幸运的是,海信电视从中趟了出来。

事实上在一开始,海信电视和当时多数中国企业一样,在全球市场上扮演的是OEM的角色。但逐渐地,海信坚定“产业高端化”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虽然中国早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大国,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很多企业,都处在产业“微笑曲线”的下方,在技术和产品上,只是欧美、日韩成熟品牌的跟随者。

“在CRT时代,我们中国品牌只能做整机生产,不掌握核心技术,因此只有连年价格战,连年在亏损的边缘挣扎,绝大多数利润被外资品牌抢走;在平板电视时代,中国品牌的处境有了很大改观,但还是跟着欧美日韩在走。”

当年,时任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的一位领导,提醒台下的专家和企业家们:“中国彩电企业必须思考,方向在哪里?”

抢占显示技术的新增长曲线,既是中国企业竞争全球市场的“胜负手”,也是事关中国品牌争夺产业高地的“荣誉战”。

最终,海信电视成为了率先的“破局者”。

都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通过提前布局激光电视,海信用激光显示开启了一条由中国企业自主定义的彩电发展道路。

但这注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3、为什么说激光显示代表着未来?

17年前的2007年,海信开始着手激光显示技术的储备。

由于激光显示的反射成像原理,在高分辨率、高色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电视实现超大尺寸显示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实现4K乃至8K超高清显示的最佳载体,被称作是“人类视觉史上的革命”。

七年后的2014年9月,海信推出了全球首款自主研发的100吋超短焦激光电视。

500

当天播出的央视新闻联播对其进行报道并评价:“激光显示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电视显示技术的长期垄断地位。”

但这还不够。

如何从一个产品,做成一个产业,并最终形成一个行业,海信又坚持了十年。

现在,全球已经有200多家企业进军激光电视行业,激光电视也已经成为高端大屏市场的王者,是百吋大屏电视市场上的用户首选。

通过激光显示技术方面的投入和积累,海信目前已实现激光电视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是当前国内唯一一家具有100%自主研发设计能力、拥有完全整机制造生产线的激光电视企业。

也正是在海信的带动下,随着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激光显示的“硅谷”。

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则是对海信电视最好的奖赏。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董敏介绍说,在海外,有越来越多的高端用户,对大屏沉浸式体验有很大的需求,同时也还有护眼的要求。

在百吋及以上超大屏市场,激光电视的优势更加明显,激光电视3米视距,就可以完美体验100吋大屏。同时由于采用纯净激光光源,海信激光电视从源头上避开有害蓝光波段(415nm-455nm),真正实现0有害蓝光——这一点也获得莱茵权威认证。

500

作为中国创新科技的一张新名片,凭借大屏沉浸、健康护眼的独特优势,激光电视海外增势尤为迅猛,接连亮相哈佛中国论坛、联合国中文日等全球性活动,入驻中东王室,成为海外精英人群的消费“新宠”。

品牌数据显示,海信激光电视海外销量自2020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1%。

洛图科技的调研数据显示,“海外用户购买激光显示产品,有32%是追求浸式大屏体验,而又46%的用户,购买激光电视用来替换传统电视或投影。”

“2024德国欧洲杯是‘助燃剂’,相信欧洲杯结束后海信德国的市场业绩会继续增长。”作为海信国际营销德国公司总经理的侯路,对居于全球品牌高地的德国市场,非常有信心。

500

目前在德国,海信的激光电视和100英寸电视——这两个显示电视领域天花板级产品赛道上,都做到了第一。海信激光电视在德国的销售均价已经超过了3000欧元,最贵的达到4999欧元。

学界和市场普遍都认为,从显示技术发展趋势来看,100吋大屏市场,会迎来快速普及期。而激光显示技术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打开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无限场景,如车载显示、户外显示,让人们真正享受到显示的“美好”。

什么是产业的高端?

海信电视给中国企业做了探索——只有做到产品技术的引领,做出高端产品,满足用户的极致需求,才能真正在市场上成为“第一”,让品牌跃升进入高端序列。

4、“世界第一”之后,什么是中国企业的新命题?

这是一个足够进入商学院课堂的案例,教授们可以总结出海信电视如何成为“世界第一”的N种做法。

比如,对技术领先的执着追求。

500

这些年来,海信相继开展首枚国产电视芯片、激光电视和 ULED技术的研发,经过多年创新发展,打破了电视高端显示技术由海外企业垄断的格局。

比如,对产业高端的战略判断。

无论是海信ULED X显示技术还是激光电视技术,海信都是提前布局,投入大量研发精力,一步步占据产业的高端,实现高端产品的领先优势。

比如,借助体育营销实现“品牌出海”。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海信选择范围广、影响力大的体育赛事,目前除了欧洲杯,世界杯,海信电视身影,也出现在澳网公开赛、F1赛车、美国NBA篮球比赛等重大体育赛事中。

但我们认为,帮助海信电视真正实现全球化,并能实现“不止于世界第二”目标的,是其坚持“本地化”。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认为要想走向全球化,最核心的应该是本土化。”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在一次采访中总结说,“对海信来说,融入当地、服务当地、贡献当地,是一贯坚持的理念。”

海信的“本土化”,就是在世界各地建立海信的研发机构、营销机构、生产基地,实现研产销的一体化运营,同时也通过品牌运营和体育营销把品牌输出过去。

“海信目前在海外发展中,自主品牌比重已经快到86%了,这和10年前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而且海信还在欧洲、日本建立了新的产业基地,把整个企业全球化的脉络又进一步地向纵深推进。”

一个企业能否成为一个社会公民企业,才是真正彻底的本地化。这是中国企业正在进化的方向。

当下,全球经济正面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考验,大量的中国品牌“出海”走向了世界,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也正在建立中国企业出口的新优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中国企业出海如何真正服务全球消费者,为所在国市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这无疑是一道极具挑战的难题,而海信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