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人的社会功能,正在萎缩

500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高龄长者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多数人关注长者的身体健康,重视长者的物质需求。然而,长者的精神需求,尤其是社交需求却往往被忽视。本文以3位居住在城市的80岁以上长者的探访为切入点,浅析高龄长者的社交需求。

一、基本情况

S市L区N街道L社区目前有257位70周岁以上高龄津贴在发人员,每年的5月和11月份为70岁以上高龄津贴在发人员资格认证时间段。一般而言,70%的长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比对通过认证,30%的长者需要自行刷脸或由社区协助认证。笔者恰好在L社区工作,借着这次为长者认证的机会,与社工一起上门探访了长者,其中有3名长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00

听到社区有活动,笑开了花

劳阿姨是L社区的本地人,她今年已经93岁了,她有4个儿子,均已成家。劳阿姨自己一人住在一楼,她其中的一个儿子居住在楼上,每天晚上会过来陪他。劳阿姨身体健康,生活规律,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她每天自己买菜做饭,不忙的时候就出去找社区里的其他人聊天。劳阿姨性格开朗,精神状况良好。

劳阿姨看到我们上门帮助她进行高龄津贴资格认证,很开心,也很配合。笔者首先尝试通过系统帮她认证,只是这个系统实在是让人一言难尽,笔者拿着手机按系统指引她左转头、右转头、眨眼和张嘴,她一一照做,只是到了最后,系统总是提示比对不通过;一旁的笔者额头上的汗水逐渐绵密,擦汗的纸巾慢慢变得透明,劳阿姨轻声细语告诉她“唔使急”(粤语)。左试右试实在通不过认证,笔者只好用水印相机帮她拍了张照片,和劳阿姨解释回去后用电脑上传,她也不多问,笑着说“辛苦晒”。整个过程,劳阿姨没有丝毫不悦,反而还安慰笔者。

笔者陪伴劳阿姨聊天的时候提起社区近期要开展的艾草锤制作活动,阿姨听了之后,很感兴趣,像个孩子似地蹦出一个个问题。“几时啊?系边度啊?系不系5楼我去过嘅咯个社区啊?”笔者一一回答,并将活动的详细情况写在纸上给她,阿姨拿着纸和笔者认真再确认了一遍。

过了一会儿,她又有点顾虑地说:“我咁大年纪,可唔可以去参加啊?”。一旁的社工理解阿姨的心情,她们耐心向阿姨解释,只要自己觉得身体状况良好,都可以参加。而且这个活动是在室内,艾草锤的制作也不会很难,同时,她们还告诉劳阿姨,这个活动还有其他长者参加。劳阿姨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是会听,她听了后,转忧为喜,脸上的笑容像盛开的花朵,“我一定准时参加!”,她开心地说。

夜晚来电,原来是为了参加活动

袁阿姨,92岁了,她和劳阿姨一样,也是本地人。每次社区工作人员去探访她,她都格外高兴,亲切地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有说不完的话。袁阿姨以前身体好的时候,经常会到社区来。后来身体出了点状态,就比较少出来了。袁阿姨最初是自己一个人居住,近来实在是很吃力,于是请了阿姨照顾她。袁阿姨说,“我请的阿姨5000元每个月,我的退休工资刚好够支付阿姨工资。”

某天晚上,袁阿姨打电话给笔者,先是寒暄了会,最后说到重点,原来是她是听说社区有活动,希望自己也能去参加,问能不能帮她报名。笔者对阿姨的身体状况较为了解,有点担心。先是问了一下她的健康状况,阿姨说她最近身体很好,希望可以出来“透透气”、“见见朋友”。

笔者很懂袁阿姨,先向社工了解了一下报名情况,而后说明了阿姨的情况,社工回复欢迎阿姨报名,到时候她们会在现场多关注、照顾袁阿姨。当笔者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袁阿姨的时候,她很开心,电话里满是她的欢笑声,她迫切希望出来走走,与人交流。

笔者也很期待袁阿姨能来参加社区活动,城市里的活动空间实在太小,每天待在家里,确实会闷。

听说有义工接她,眼睛亮了

罗阿姨今年83岁了,现在住的房子是儿子租的,儿子就住在附近小区。罗阿姨是随儿子将户口迁过来的,按照她自己的话说,“儿子的户口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罗阿姨是位很健谈的长者,她原来身体很好,70岁的时候还能和家人一起去爬山。只是去年走亲戚,不小心摔伤了腰,但是担心给亲戚增加麻烦,一直忍着没说,也没去看医生,硬生生忍了一个多月。当笔者听她描述这段难熬的时光时,很是心疼她。

罗阿姨是个要强的人,她能够自己做的,绝对不麻烦别人。甚至对待自己的儿女也一样,她总说:“他们上班很忙,我不要给他们添乱。”可怜天下父母心。

当社工告诉阿姨一些日常注意事项时,罗阿姨很认真地听;社工还示范了一些防跌伤的办法,以及上下床的一些借力技巧,请她尽量将腰的压力转移至手部和腿部,罗阿姨很用心地学习。

当聊到阿姨有没有外出走走时,阿姨的神情有点落寞。她说,她平常一个人在家,很少出去。

“没人在旁边,我不敢出去,担心出去了不小心摔了会给儿子添麻烦。”

“我有时候就拿个凳子坐在阳台上晒晒太阳,看看风景。我去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楼下了,楼下有保安会扶我一把。”

笔者看了看狭小的阳台,倚墙而坐的罗阿姨的形象马上浮现在眼前。人在阳台,心在远方;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

社工看罗阿姨很想外出走走,便邀请阿姨参加社区的手工活动。

阿姨刚开始很高兴,但是想到家里人要上班,没人陪同,她很无奈地说“我很想去,但是家里人都没有时间,去不了喽。”

社工理解阿姨想参加活动的想法,提议如果能招募到义工的话,到时候请义工上门来接她参加活动,活动结束后再送她回去。并且和阿姨说,义工会穿红色的马甲来接她,因为刚刚阿姨说她前不久遇到一起诈骗事件,整个过程惊心动魄,还好最后有惊无险。

罗阿姨听了之后,整个人都精神了,一个劲地说:“好啊,好啊,那麻烦你们了。只要有个人搭把手,我就敢外出的;我平常都很细心,很注意,不会给你们添麻烦的,你们放心哈!”

我们离开的时候,阿姨要送我们。我们再三推辞,但是罗阿姨拄着拐杖一送再送,一直等到电梯门缓缓关上,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二、高龄长者社交需求,为何无法满足?

从上面3位长者的情况来看,都有社交需求,但为何难以满足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身体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逐渐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掌控能力,很多事情力不从心。

从3位长者的情况来看,劳阿姨年龄最大,但是她的精神状态最好,笔者认为,这与她良好的社交状态有关。劳阿姨是这3人中身体状况最好的,她可以独自去自己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她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同时,与其他人的沟通充实了她的生活,社交活动不仅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支持,而且帮助她保持积极的心态。

心理状况

高龄长者一方面期待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她们有自己的顾虑,担心给家人或别人增添麻烦。因此,在与家人沟通时,她们往往也不会提出要求。

例如罗阿姨,她曾经摔过跤,但是她担心给别人增添麻烦,自己撑着硬是一声不吭,她将自己的需求埋藏在了心底。

笔者发现,自己遇到的长者大多数时候很少表达自己的需求,她们生怕自己会给其他人增添麻烦。她们需要日常的问候和陪伴,但处在生活节奏特别快的城市,连这点都难以满足,更何况深度的交流和理解。

所处环境

纵观社区以往的活动,来参加的人员均为低龄长者(70周岁以下),高龄长者往往寥寥无几。究其缘由,一方面,是家属出于对长者个人安全考虑。他们认为高龄长者待在家中更为安全,不要到处来回走动;另一方面,是外界的反馈。

低龄长者接受能力强,反应速度快,活动主办方特别是开展手工活动时,动作快的长者如果等久了,可能会有些不耐烦,高龄长者参加活动的热情会受到影响;再者,如果来参加活动的高龄长者突然身体不适,会影响整个活动的进程,引起其他人员的不安。久而久之,高龄长者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三、如何满足高龄长者的社交需求?

高龄长者的社交需求如果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一方面不利于长者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容易被骗子乘虚而入,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屡见不鲜。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满足高龄长者的社交需求呢?

家庭方面。日常生活中家属要多关注长者的社交需求,不论工作多忙、生活多累,都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给予长者高质量的陪伴,有些时候,隔代陪伴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大部分的长者都喜欢儿孙绕膝。同时,家属可以鼓励长者参加他们自己喜欢的活动,当长者兴高采烈地分享参与活动的场景时,尽可能地去体会他们的心情,感受他们的快乐。

社区方面。社区要注重不同年龄段长者的需求,尽量开展一些各个年龄段都有参加的活动。开展活动前先问需,“长者点菜、社区配菜”,邀请各个年龄阶段的长者参与,鼓励低龄长者与高龄长者互帮互助,低龄长者可以助人为乐,高龄长者可以交到新朋友,拓宽社交渠道。

其次,善用即时通讯技术。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逐渐替代了传统的通信方式。即时通讯工具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而且可以看到人像,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面对面”交流。笔者曾经给高龄长者分享微信视频通话,尽管刚开始的时候她用着不那么顺畅,但后面慢慢就得心应手了,后续还无师自通学会了发语音。每次听到长者充满成就感的分享,笔者都由衷地为她们感到开心。

不过要注意的是,即时通讯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帮助长者增加信心和增强社交,但是由于即时通讯技术大多含有付款、转账功能,需要提醒长者增加防骗意识。

另外,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征得长者本人同意后,以入户探访或其他方式陪伴、关心长者。

社会方面。以公益宣传片、微信公众号推文、以及健康讲座等形式,呼吁居民关爱高龄长者,重视长者的社交需求,减少长者孤独感。

本文以城市的3位高龄长者为例,浅析了城市高龄长者的社交需求。笔者认为,家庭、社区和社会三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才能够帮助高龄长者满足社交需求。而社区需求的满足,有助于提高长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