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不香了,贾樟柯为何要怪中国市场?

文 | 褐色鸟群

戛纳电影节的风波尚未平静,某位第六代导演又在给自己挖坑了。在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贾樟柯又以一番惊人言论给自己增加了不少热度。估计贾导在法国那边没过够瘾,回到自己的主场后,面对始终热爱他、支持他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就是不一样,开始发表高论指点江山。

500

好莱坞大片不香了是这两年国内票房市场的显著趋势,但是贾导把这个现象的原因上升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高度,言“票房前十几乎都是华语片中国电影,当我们的文化市场不能接受更多元的产品,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是不是逐渐在丧失”。这番指点江山的言论仿佛他自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是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他配得上这个称号嘛?相信读者朋友多半会说一个不字。我们要承认,贾导在电影方面确实颇有造诣,但那也是之前的事情了。本号自上个月以来,一直努力地说清这一事实。借着互联网得以野蛮生长的文青群体,已经惯坏了这些国内大导。大导遂开始国外例行交作业,国内嘴炮逞英雄的骑墙战术,名利一个不落。集大成者如贾导本人,都开始在故乡办影展,在上海当电影学院院长的教书育人之路。已然把手伸到了电影产业的所有环节,以指路人自居。

500

在面对着海内外影视从业者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一番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话,彻底扒下了他的短裤。他开始以鲁迅的口吻去教育观众,好莱坞不喜欢咱了,咱要积极拥抱世界。更有体制内某嘉宾接茬拱火,“要有文化自信去接纳更多电影”,“让有限的文青带动更多的观众获得松弛感”。此种“拿来主义”的论调言一出,让其他影视从业者和广大观众都跌碎眼镜。今天就来谈谈对他的言论的多种解读角度。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首先必须要从“好莱坞“的方面,谈谈贾导内心的这些小九九了。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吸引力降低”的原因到底是中国市场的问题还是好莱坞自身的问题,相信有正常认知的影迷都不难得出答案。这两年好莱坞没落的趋势肉眼可见,六大电影公司不思进取炒冷饭、拍续集,一鱼多吃。本就让这块世界电影金字招牌显露了疲态,又碰上去年下半年的人工智能浪潮,庞大的影视工会为保证自身劳动权益,直接发动大罢工,让电影产业几乎整整停摆了半年。相关影片制作要么草草收场,要么延期上映。今年的北美票房尤为惨淡。

贾导行走江湖多年,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不认识到,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一直是中美大国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产业中,与向来封闭保守的美国不同,中国反而是体现出了极为海纳百川的风貌,国家近年来为发展电影产业,对优秀好莱坞作品几乎来者不拒。每年 34 部的份额(不包括合拍片),已然可以代表其整体的水平。甚至部分好莱坞大片完全仰仗中国市场收回成本。

500

不过,去年北美天灾加人祸这么一搞,自己不给力,人家自己都怨气冲天。贾导本人和别人非亲非故,从不在好莱坞有个啥说得上话的能力和机会,却当着一堆友邦的面,替别人说话。还讲中国自己“不开放“,搞得大家都不知道大导的屁股放哪去了,总不太合适吧?

好在,现实总会证明大导的荒谬。这不,去年还位居老二的中国市场,今年快过半了总票房依然领先于美国。但是,若是咱们自己跟自己比,相比于去年,国内票仓受到前两年拍摄延期因素的影响,依然不乐观。春节档之后,鲜有爆款出现。国内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引进其他国家/区域的电影救市,极为罕见的引进台湾地区/日本电影,甚至把金棕榈之作《坠落的审判》这类并不适合商业市场的作品请到北大首映。

500

奈何这样也根本填补不了好莱坞大片集体缺席,所留下的巨大的空缺。年初开始,全球市场排名前30的电影,中国内地已经/将要引进18部,咱自己有5部。也就是说,有八成“大片”得以在中国上映。所以,到底是有些人自己不行,还是我们不够开放、包容呢?

500

500

电影局一个月前就说要加大力度引进影片,贾导现在才来搞“太阳升起是鸡叫出来的”这一套

如果按照贾导的意思,中国电影市场不够包容,多元,国际化电影少,因此中国构不成文化影响力。那么,那些在文化上具有全球辐射能效的艺术大国呢?一旦我们仔细查证他们的情况,恐怕会发现,贾导本人的观点,连脚都站不住了。

2023年世界前十票仓中,公认文化艺术最为多元、包容的法国,几乎被好莱坞渗透成了筛子。柏林电影节举办地德国的情况也不甚理想,以威尼斯电影节享誉全球的意大利,票仓甚至都挤不进前十。贾导们念念不忘的三大艺术圣地,在美元支票和视觉轰炸面前全军覆没。

500

看来,贾导要的包容,多元,是以民族电影市场和工业为代价的。更不用提英国、澳大利亚这些漂亮国的文化附庸了,前者多年未有叫得出名字的国别电影,后者和新西兰甚至只能给人取取景、做做特效,赚一些边角料的小钱。

500

于是,顺着这点,我们又可以延展出第二个方面了。既然如此,然后呢?

既要包容、开放的名头,又不肯真正为电影出工出力。要你掏出腰包请人民群众享受艺术盛宴,恐怕又无能为力了。这位艺术导演,在国外明明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皇冠,把三大电影节看作是世界公民的通行证,有了一些话语权,也有了一些一代宗师的作派。

但是在国内不知怎么了,不顾他的“精神故乡”,三大电影节所在的法德意这些国家票房更不多元的事实,转而要求国家包容、开放,多引进电影,不顾配额限制,不考虑一些对依然蹒跚学步的国产电影必要的保护,不计算外交、经济层面的成本,这完全是一种“电影是我的小玩偶”的“王者心态”了。

谈艺术电影,我们不得不承认,欧美的小众电影制作宣发工作做得极为出色。但是贾导论“票房”和“好莱坞”这个语境,已然是在谈商业电影了。回到上海的贾导,不知怎么就忽然变了脸。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贾导话里话外,可能确实是想促进电影发展,展现一些卓越的观念。却不知怎么就马失前蹄,成了对台下国外贵宾的谄媚和讨好。电影节虽是开门迎八方来客,可也不能这么直接就诋毁一个民族和国家艰难发展电影市场,探索适合自身的电影审美的努力。

我们也可以从他现场发言,和后来明显是“补救”的微博中看出其他意思来。贾导是说,他本身的观点是中国电影有进步,但是八万块银幕,电影还是太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应该再加快进度引进别国电影。

500

500

刚刚还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拿着孱弱的好莱坞讽刺祖国不够开放,给别人堂堂正正送上投名状。现在话风一转,表示自己不忘初心,心系祖国,希望“多渠道引进电影”,依然是为了中国电影好,一改此前扭捏的作态。代价呢?在各大电影节抛头露面,分身乏术的他,会自己建艺术院线么?还是补贴宣发的投入,真心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作出贡献?

500

500

结合他之前“梦想移民”的真情实感,此中欲遮还羞的别扭不必我们多说,大家一想到“多渠道”,便知道他们打的是什么主意了。考虑到这群艺术家的“一言堂”一贯作风,利用自己的声望制造舆论,借盘活资源的名义,培植自身势力,可能才是他们最根本的目的。这几年在国外名声见顶,又不愿放下老本行,还想着在艺术暮年,吃文青们最后一回。多么悲壮,多么雄伟,多么伟大,多么励志。

500

贾导们的”壮举“看起来非常合理,不过,我们就引出第三个问题了。中国优秀的年轻人非常多,但优秀的青年电影又去哪了?忙着为国育才的大导,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亲手挖掘出几个继承他们才华的后来者?要有也是拿拿国内外如同好人卡一般的新人奖和小单元荣誉奖。作品题材、年代、主题,多半也是裹足不前。

这个锅,要甩给人民群众,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一没有看过,二谈不上评选的权力,更不用说经手操作啥了。答案是,大导要真为中国电影好,应该早就认识到了一点,即中国电影的弱势,恰恰是贾导们一手造就的结果。明明功成名就的他们,颇爱提携后辈,风格指导也是他们指导的,题材也是他们看中然后投钱的,却总说失去了与世界交流的机会。问题在谁,一目了然。

500

第六代及后来的新生代导演,已然被绑在了由第五代开创的骑墙之路上,盛产情节晦涩、画面昏暗的“电影节特供片”。贾导及他的同辈们,这二三十年来,掌握着大量电影界的人脉、资源,这几年明面上开宗立派,想要传承艺术香火,实际上只是在培育自身势力,固化那些“刻板印象”。他们会提他们嘴里中国电影逐渐失去国际影响力的根源嘛?这不得要了他们的老命。

因此,大量的艺术学院的学生,不免受此影响,不好好学基本的视听语言和商业电影叙事技巧,挤破头上各类电影节。从不认真钻研文化知识,以炫耀堆砌一些不明所以的符号为乐。我国商业电影叙事的技巧与深度,长期以来毫无长进,便是被这些大导们带进了沟里。

500

这就造成了一个举世罕见的现象,中国的青年导演的作品,往往死气沉沉,有着千年的哀怨和痛楚。皆以反思历史、社会为荣,实际不着边际,不落实处。拍艺术片令人昏昏欲睡,简单桥接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将其植入中国社会,简直不伦不类。拍商业片动则变态暴力血腥,如同色情片一般只有画面,没有情节。这构成了中国影视教育和影视界极为荒谬的现状。

500

主管部门不得已引进好莱坞,倒逼电影产业发展,却总是被不差钱的大师们认为是肤浅,充满了铜臭味,每逢作品上映则卖弄苦情,以示艺术的良心。而有关部门一旦引进了一些更好的艺术电影上映,虽可以博得小资们的喜欢,但是从票房看来,他们还是更爱可以现场追星、哭孝的国内大导。而国内大导们,如果看到哪些作品要比自己独特,总有人会妒贤不高兴,还能从中作梗,发动政府关系告个状。因此,无人可以撼动他们的位置,也方便了“前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居巅峰之上。前簇后拥,呼朋引伴,好不热闹。

500

这不,大导们一边在那羡慕好莱坞,一边开始指手画脚了起来,对真正的问题却无从下口,对自己人倒时常怒火攻心。商业电影制作流程当然是好莱坞最为专业,他们也去过美国的高校考察过他们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人家的专业性这块,好的不学,封建行会倒是颇为精通。他们和影视院校里的教授们一样,放不下对开枝散叶,无偿使唤学生的执念,压榨学生、培养嫡系,宛如封建大家长,多生多养,碰到事以嗓门充能耐。

当然,他们也会享受自己一手造就的恶果,把电影界搞得乌烟瘴气。学生又不傻,自然用脚投票,跑去待遇更好,相对不画大饼的广告、直播、短剧那边。如果最后中国电影真被这种情况搞得后继无人,想必他们也不会认错。

500

自然,中国电影几近后继无人的状况就来了,他们必然不会认错。被人戳破了画皮,又苦心经营一些为苍生说人话的东西。说来说去,无非又是靠“有限的文青带动观众”,表面上讲”提升买方话语权影响力“,本质上是“国家多买别人的片子,这样俺们好得奖”。

500

大导们与其思考怎么样引进电影,增强国际影响力,不如思考思考怎么样先真正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否则,但凡讲场面话过了头,要你促进电影发展,又是如张天翼笔下“华威先生”那般,在抗战中到处宣读“救国大义”,自己却从不肯实践,那样就虚伪了。

咱要救市,咱要缓解片荒,大导们首先要认识到问题首先不在别人,而恰恰就在自己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