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造船厂百年发展历程

500

 

大连造船厂(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是中国船舶工业的重要企业,是中国民用船舶和军用船舶的主要建造企业。

大连造船厂在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建造了数千艘船舶,从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国际标准出口船,到第一艘超大型油船(VLCC),创造了国内造船史上多项第一,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中国国防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如第1次水下发射导弹试验、第1次远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和第1次赴南极考察等都可以见到大连造船厂的身影,大连造船厂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和海军装备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连造船厂是跻身世界造船工业前十强的企业,全球主要航运企业都是大连造船厂的客户,船舶出口远销欧美亚多个国家。

 

 

解放前的大连造船厂

 

大连造船厂前身为创建于1898年的“中东铁路公司轮船修理工场”,是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后为了修理进出大连港的船舶而建设的修船厂。

1902年末俄国主持的大连船厂一期工程完工,建成了一座3000吨级船坞和一座栈桥码头。由于俄国建设船厂的主要目的是修船,因此只建设了修船坞而未建造船台。

500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海军霸占了大连船厂为日本修理舰船,后将大连船厂转交给日本在东北的殖民机构“满铁”管理。

1908年,日本川崎造船所从“满铁”租借大连船厂后为扩大修船和造船能力对其进行扩建和改建:将3000吨级船坞扩建为5000吨级,新建小型系泊码头和“引扬船坞”(旱坞)各1座,生产车间增加到10个,并逐步配备了造船、造机等需要的设备。

 

此后日本侵略者曾对大连船厂数次进行扩建,主要工程项目包括1座8000吨级修船坞, 1座4000吨级造船台,延长栈桥码头使其系泊能力达到8000吨。

1939年末,8000吨级船坞和4000吨级船台竣工并投入使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大连船厂的规模是:

4000吨级以下造船台3座,5000和8000吨级船坞各1座,另有1座“引扬船坞”和栈桥码头;

厂房和其它大小建筑物共142栋;机械起重、运输、锻冶等各种机电设备680余台;员工5000余人。

大连造船厂年造船能力2万吨,修船10余万吨,同时能够制造车辆近1000辆。

500

 

在日本人统治时期,大连造船厂以修船为主,建造的船舶数量十分有限。

从1942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大连船厂先后建造了2艘3000吨货船、1艘8100吨运矿船、3艘4500吨C型战时标准船和6艘3850吨2D型战时标准船6艘(均为排水量)。排水量8100吨的运矿船是日本人统治时期大连造船厂建造的最大船舶。

 

日本人建设大连造船厂是为其侵略目的服务的,对中国船舶工业后来的发展帮助很小。

在日本统治时期,工厂所有的技术、管理岗位基本由日本人占据,中国人职位最高的只有在解放前夕提升的几个职长和部分生产组长。

 

 

新中国成立后大连造船厂的发展

 

日本投降后,大连造船厂先后经历了苏军军管和中苏合营,直到1955年才完全成为中国的国营企业,并迎来了真正的大发展。

 

1957年我国开始对大连造船厂进行第一次技术改造,设计纲领是年造船能力5万吨,修船20万吨,生产铸钢锚链1500-2000吨。

1960年底第一次技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经过填海造地扩大了厂区面积,主要建设项目有:2座255米x27米的万吨级船台,3台75吨高架吊车,662米舾装码头,以及船体联合厂房和机械、电工、轮机、工具等车间厂房。

经过第一次技术改造,大连船舶工业具备了建造万吨级船舶的能力,开始批量建造中、大型船舶,实现了以修船为主向以造船为主的转变,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造船工业基地。

1962年大连造船厂建成了由苏联转让技术制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标志着大连造船厂工艺技术的实现重大突破。

500

 

在六七十年代,大连造船厂继续进行扩建,特别是新建了香炉礁造船新区。

1981年香炉礁新区建成十万吨级半坞式船台,成为当时中国国内唯一可承建10万吨巨轮的造船基地。

1985年,大连造船厂进行第三次老区技术改造和新区扩建工程。

在老厂区改造中重点进行了3号船台扩建和与船台配套的160吨高架吊车,扩建后具备了建造8万吨级巴拿马型船舶的能力。

大连造船厂老区经过技术改造,年造船能力达到15万吨载重吨。

 

500

香炉礁新区扩建是第三次技术改造的重点,主要建设项目包括新建20万吨船坞,为10万吨级半坞式船台配置580吨门式起重机,引进当时国内最大的钢材预处理流水线等。

经过改造,香炉礁新区进一步完善了为10万吨级船台配套的船体和舾装两条生产线,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生产设施、设备和工艺最先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厂和船舶出口基地,年造船能力达到50万载重吨。

香炉礁新区的20万吨级船坞是中国船舶工业建设的第一座超大型船坞,是2000年前中国船舶工业唯一能建造30万吨级载重量大型船舶的船坞。中国船舶工业建造的第一艘超大型油船“伊朗瓦尔德”号就是在香炉礁新区建造的。

 

进入新世纪后,大连造船厂为提高竞争力和造船能力,适应建造大型舰船的需要,引进钢板加工处理流水线并新建了一座30万吨船坞和码头。

新船坞总体建成后,工厂造船能力提高到80~100万吨。

 

1990年8月18日,大连造船厂两厂分立,老厂区和香炉礁新区分为两个独立的造船厂。

2005年,大连造船厂老厂(大船重工)和新厂(新船重工)再次重组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重组后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修船和重工五大产业。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主要生产设施有:

码头10005米;

船坞10座,其中30万吨级以上3座,尺度分别为550米(长)x80米(宽)、370米(长)X86米(宽)、400米(长)x96米(宽);

船台9座,其中10万吨级、钻井平台船台各1座,尺度分别为307米(长)x51.6米(宽)、200米(长)x76米(宽);

总建筑面积包括加工装焊厂房57万平方米、涂装厂房14.2万平方米;

45吨及以上大型起重设备110台。

500

 

大连造船厂建造的代表性军用船舶

 

大连造船厂是海军最重要的军舰建造基地之一,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潜艇、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航空母舰等都来自大连造船厂。

 

60年代初,大连造船厂的技术力量和技术装备得到显著提高,主动承担了建造我国首次试制由苏联转让制造的“6631”弹道导弹潜艇任务。

虽然苏联专家在该艇开工仅3个月后全部撤离,但大连造船厂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重新组织科技人员审图、熟悉全部技术资料,最终完成了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潜艇的建造。

此后,大连造船厂又按照中央的要求对“6631”潜艇进行改装,使之能够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

1982年,水下发射遥测弹试验成功,这是我国舰船工业和海军装备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潜地导弹发射技术装备研制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500

大连造船厂建造了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051型导弹驱逐舰,首舰1968年12月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1971年建成交付海军服役。

051型导弹驱逐舰是我国造舰史上最大、技术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水面战斗舰艇,作为定点生产厂,海军服役051型驱逐舰半数以上由大连建造。

051型导弹驱逐舰参加了中国洲际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七一八工程”),是任务舰队中数量最多的船只。

 

500

1970年5月,大连造船厂接受研制“七一八工程”油水补给船的任务,该船是我国“七一八工程”远洋测量护航船(舰)队的后勤补给船。

补给船的技术难度高,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制造,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大连造船厂突破了技术难关,圆满完成了补给船的研制任务。

“七一八工程”油水补给船,特别是海上航行横向干、液货补给装置研制成功,填补了海军装备的一项空白,结束了我国海军不能远航的历史,打破了少数国家的技术垄断和超级大国的海上霸权。

 

500

进入21世纪,大连造船厂为海军批量建造了新一代的导弹驱逐舰,甚至出现过同时建造5艘052D驱逐舰的盛况。

但航空母舰才是大连造船厂最广为人知的产品,中国海军的前两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和“山东舰”都是在大连造船厂建造的。

大连造船厂在新时期继续为中国海军和国防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大连造船厂建造的出口船舶

 

改革开放后,大连造船厂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率先走出国门打入国际船舶市场,逐步站稳脚跟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500

中国第一艘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出口船舶“长城”号就是大连造船厂建造的。“长城”号于1980年11月20日开工,1981年12月24日按时保质交船。该船按英国劳氏船级社规范和日本JSQS质量标准设计建造,符合23个国际规范、规则和公约的要求,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400余项。

 

此后大连造船厂再接再厉,陆续为海外客户建造了多艘船舶。1984年12月,大连造船厂按挪威规范为挪威奥斯科航运公司建造6.9万吨化学品/成品油轮。该船设计由挪威方面负责,大连造船厂派出10余名技术人员参加联合技术设计,工厂独立承担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是我国首次开发建造的大型化学品/成品油轮,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500

1986年12月,由挪威克纳森航运公司订购的11.5万吨穿梭油轮“兰希德.克纳森”号建成交工。该轮是大连造船厂在国际市场20个国家的63家造船厂竞争投标时中标。1988年12月建成交工的11.8万吨穿梭油轮“埃维塔”号,是大连造船厂按照挪威船级社和国际航海规则联合设计建造的,集当时先进造船技术为一体的另一艘大型船舶。

 

80年代末在引进设计和联合设计的基础上,大连造船厂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成功地自行设计出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4.4万吨和9.8万吨成品油轮,其双壳体配上宽型货油舱的结构不仅是中国船舶建造史上的突破,也代表世界油轮的发展方向。这两型船的诞生备受航运界、造船界青睐,被誉为“中国大连型”。

 

1980至1990年,大连造船厂共建造出口船舶18艘,计63万载重吨,成为国家出口船舶的重要生产基地。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大连船舶工业年造船产量约占全国年造船总产量的1/5至1/4,出口船舶占全国出口船舶的1/3。

1980~2002年,大连造船厂造船总吨位达391.5万载重吨,是改革开放前35年总和的3倍。

 

500

1994年3月28日,大船集团建造的15万吨散装货船首制船“萨玛·琳达”号建成签字交付。这是我国当时自行设计建造并出口的第一艘最大吨位散装货船。

该型船不仅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出口的最大吨位散装货船,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在大型船舶的设计建造上实现新的飞跃,同时也是国内造船业与航运业购销双方遵照国务院“国船国造”方针在国内实施完成的最大合作项目。

 

500

2002年8月31日,大船集团为伊朗国家油船公司建造的30万吨超大型原油船(VLCC)首制船“伊朗·德尔瓦”号建成签字交付。这是我国首次承建的第一艘最大吨位船舶。

该型船不仅是我国首次承接建造成功的最大吨位船舶,使中国造船业在超大型船舶的设计建造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打破了世界造船强国在此项目上的垄断,进入到世界上能够设计建造VLCC的少数先进国家的行列,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造船业的国际地位,同时创造了国内造船业一次接单150万吨、总金额达3.7亿美元的最高纪录,成为中国造船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大连造船厂的百年历程

 

大连造船厂前身虽然是俄国和日本(主要是日本)在占领东北期间建设的修船、造船设施,但是侵略者对大连造船厂后来的发展和对中国造船技术人才的贡献十分有限。

在日本占领期间,大连造船厂建成的最大造船设施仅仅是4000吨的船台和8000吨船坞,这种规模的设施只能建造小型船舶。

在日本占领期间,大连造船厂的业务主要是修船,建造的船舶数量很少,而且最大吨位不过8000吨。在日本占领期间,大连造船厂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全部都是日本人,中国技术工人数量屈指可数。

 

500

大连造船厂真正迎来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船厂的生产设施不断扩大,建造船只的大小、数量和技术水平都不断提高。

大连造船厂的生产设施不断扩大和改善,并且从70年代开始建设生产规模更大的香炉礁新区。

香炉礁新区的建设使得大连造船厂迎来了新的发展,10万吨级的船台和20万吨级的船坞都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造船设施。

 

大连造船厂发展到今天,能够建造航空母舰、万吨驱逐舰等技术最先进的军用船只,能够建造载重30万吨级的超大型油船、17.5万方大型LNG运输车等技术要求高的民用船只,全部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船舶工业建设者持续奋斗的结果。

大连造船厂的发展成就与俄国和日本侵略者没有任何关系,日本侵略者占领大连造船厂从来都只是为其侵略目的服务,而不是来帮助中国发展。

 

中国的发展靠的是自身努力,靠的是持续不断的奋斗。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我们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法宝。

 

 

参考资料:

1、《船史研究:大连造船厂建厂100周年》

2、《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建设2010》

3、《改革开放时期的大连》

4、《大连市志-机械工业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