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的仅退款政策真的合理吗?

虽然我是消费者,但我对“仅退款”政策不是很理解,且认为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政策。

大家可以设想一个场景。

假设有100个人买东西,其中20个人选择了“仅退款”,则商家直接损失了这20个人的货物成本。不是损失了20个交易的利润,而是直接损失了20个货物的成本,因为买家把钱拿回去了,但没把货退给商家。在这种情况下,商家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从别的买家那里,把这损失的20个货物成本,找补回来,要么承担亏损,并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关门倒闭。

由于电商竞争很激烈,所以利润并不是很高。我们往高了算,假设平均毛利是30%,则相当于你每卖掉3.3个货物,才能大致抵回一个货物成本。

也就是说,在前边的例子中,虽然有100个人下单买东西,但由于其中20个人选择了“仅退款”,导致商家损失了20个货物成本,在剩下的80个货物交易中,其中约66.7个货物交易所产生的毛利,只能用来弥补这20个货物成本。

有效交易量只有剩下的13.3个。

商家花了处理100个交易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却只得到13.3个有效交易。这个比例非常不对称,性价比极低。商家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只能选择薅没选择“仅退款”买家的羊毛。

也就是说,从经济逻辑角度来讲,绕了一圈之后,最后变成了羊毛党薅非羊毛党。

属于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在这个逻辑怪圈之下,作为买家,如果你不想自己被别人占便宜,便不能诚信交易,而是也要选择做羊毛党。买了东西之后,不管你觉得满意还是不满意,都选择“仅退款”。这样的话,这个成本便不会到你身上来,而是会让那些没有选择“仅退款”的人承担。

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的话,等选择“仅退款”的用户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后,商家的这个经营模式便无以为继,只能选择倒闭破产。比如,当下单的100个用户中,有30个选择“仅退款”,商家便玩不下去了。因为剩下的70个交易,按照30%毛利计算的话,满打满算只能弥补21个货物成本。

还差9个货物成本,将直接被损失。

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算术题。在毛利为30%的情况下,剩下的70个交易,没办法弥补30个货物成本损失。商家要想玩下去,只能选择提高毛利,比如提高到50%。

但在提高毛利比例后,相当于在惩罚没选择“仅退款”的用户,这些用户将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去购买东西,吃亏了。

上面所讲的一切,只是纯理论分析,还没计算平台在里边的抽成。

所以,这套玩法的最终结局,便是老实人吃亏。谁奸诈,谁获利。谁老实,谁吃亏。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有人通过“仅退款”政策,占到便宜后,一定有别人在吃亏。当所有人或者多数人都想占便宜时,这套商业模式便只能崩溃。

说实话,个人认为,一些通过无下限内卷方式(既卷员工又卷商家),存活于世的企业,不能证明我们的经济活力有多么强盛,或者企业竞争力有多么厉害,而只能证明我们的制度有多么的失败。

既保护不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保护不了诚信买家的合法权益,甚至也保护不了诚信商家的合法权益。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