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是巨大的优势,但必然有副作用

        其实身在魔都,和保密泄密还有间谍之类的事情距离真的太近了。魔都有太多重要的科研和军工单位了,相应的从科研人员到生产人员,很容易你就有不少亲戚朋友同学之类的,不过这不是本文重点。

        重点的是近年来,鹰酱加大情报投入之后,出现了不少间谍案件泄密案件。我个人的理解,这种现象是和我们军民融合程度极高大有关系的。

        军民融合是什么,本质上就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一环,在军工设计和制造中,选用技术先进、性能优异的民用技术和装备。这种事情很多上一代的人不能理解,我们这一代人了解的就比较多了,比如那个航母拦阻索的故事。有很多民企的制造水平实在太高了,军工制造根本拍马赶不上,导致部分最先进的东西反而只能采用民企的。这真的是让很多人看不懂的现象,但是确实现在的事实,我自己就切实接触过这样的事情。

        另一种军民融合就比较传统,就是以前的纯军工企业或者科研机构,在改开之后进入民用市场,军工技术民用化。但是这样同样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民用生产部门往往同时负责重要军工设备。很多人想象的军工管军工,民用管民用根本不可能,因为民用部门赚钱后反而很可能技术能力更强,负责军工研发的部门实际干不过民用部门。最后当然是谁行谁上……

        军民融合是非常厉害的,这本来是美帝工业空心化之前的看家法宝。军民融合既包括科研方面的军民融合,也包括制造方面的军民融合。

        当年美帝和苏联搞军备竞赛,苏联的优势是重工业强大,军工量产能力强成本低,还有么系统整合能力很强,很多武器天马行空的具有特异化优势。而美帝的优势就是军民融合,市场化条件下民用企业的科研能力在活力和广度上是远大于军工企业的,能够同时走出许多各种各样不同的技术路线,而由于民用品在市场中充分竞争,往往在制造技术或者说工艺上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很多时候成本还低于产量较小的军工企业。这就导致了美国军工的技术储备远大于苏联军工,尤其是一些超过了苏联计划经济方向以外的技术发展,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电子产业。

       美帝当年在飞机、舰船方面和很多武器相对于苏联的领先,本质上是因为美帝可以调用整个西方世界的民用技术储备,每一个子系统都非常先进没有任何短板。而苏联只有自己计划经济下的军工部门,即使苏联的重工业如此伟大,在诸多子系统和技术储备上还是无法与整个西方相提并论,导致苏联的武器只能突出部分子系统性能,然后通过作战体系来弥补

       但成也军民融合,败也军民融合,美帝今天为什么军工方面不行了,新武器研制各种碰壁,本质上就是制造业空心化之后,军民融合的“民”这一段不行了。在科研方面,就是有设计有技术突破,但是没有民用运用,导致科研成本抬高,实验成功率降低。在制造方面,就是成本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差,质量越来越不稳定。

       相比而言,目前我们兼具当年苏联和美帝两种军工的优势,以前可能更多依靠军工系统研发制造的多一些,到现在民用制造业起来之后,军民融合的优势才展现出来。我不能说现在军民融合相比军工系统更重要,但是我确实看到了军民融合在某些尖端领域暴打军工系统的例子。这真的是没办法的,计划周密的投入有时候就是赢不了大体量试错后的“东边不亮西边亮”

       但是军民融合是必然会出现泄密隐患的,这也是当年苏联为什么能轻易搞到美国技术情报,苏联解体后很多重要的美国情报继续疯狂泄露。民间企业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信奉的是“法无禁止皆可为”,和军工以“政治引领”为优先的作风截然不同。民间企业不可能执行过于严密的保密制度,而再严密的制度也必然有很多漏洞。

       即使我们完全排除民用企业故意泄密或者制度漏洞的因素,民用企业相对透明的采购链条和数据信息,是不可能做到军工企业那么严密的保密水平的。

       比如很典型的,通过民用企业的采购和生产数据,是很容易推导出某些部件的生产数量,进而推测出改型武器总体的生产数量。

       比如很典型的,通过民用企业生产的部件性能,也是很容易推测出该型武器的某些性能指标甚至是整体性能指标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降低泄密的风险,或者说减少泄密的损失。

       比如尽力增加民间企业的保密制度和保密意识,比如故意制造假的采购和生产数据,比如故意泄密假的部件性能。这些以前美帝都干的很熟练了,但是实际效果只能说一般性,因为民用技术本身对方总是能找到方法学习到的。

       但是我觉得,军民融合始终是利远大于弊的,就像当年美帝在军备竞赛中干死了苏联一样,有着整体制造业的巨大优势,通过军民融合转化为军工技术和生产优势,相比带来的泄密风险,还是好处远大于坏处的。比如电子产业到最后就变成了,泄密也无所谓,因为你拿到了技术也没办法复制,没有那个产业体系你的装备性能就是永远赶不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