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西都行——记第1次参加观网“城市行”活动

长安行

    西安,十三朝古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八百里秦川,哺育出赳赳老秦,蒙恬从此出发,筑长城却匈奴八百里;霍去病从此出发,封狼居胥,张骞从此出发,凿空西域,丝绸之路从此出发,远抵大秦,高渐离在此击缶,李白在此斗酒。故此西安,给国人多以慷慨豪迈,与有荣焉的感觉;与之相对的是南京,六朝古都以秦淮金粉闻名,历经多次屠戮,充斥着浮华悲情的色彩。

500

    第一次来西安,还是2016年金秋,途经西安,匆匆一瞥,只觉得此地除了巍峨城墙能证明这座城市伟大历史,沿途老旧的房屋和逼仄的地铁站,却在说明这座城市如今的窘境。第二次是去年春带儿子来玩,为了让孩子看看秦的兵马俑、唐的繁华,明的城墙,西安已经比过去繁华了许多,各种高楼大厦、公园博物馆都已经修建,这里是一座旅游城市,早上雁塔公园播放着汉语、伊斯兰语的广场舞,中午子午路张记肉夹馍门口长长的队伍,下午路边卖油塔的商贩,晚上奶茶店边穿汉服的女孩们,景点穿着伊斯兰服装的女孩,随处可见的导游,大型实景歌舞演艺秀,无不证明这是一座融合多种文化的旅游城市。

    这次来西安是第三次,说实话,如果不是观网组织,大概得多年以后才会再来西安,毕竟和上次来时导游说的一样“西安,是一座来一次就足够的城市”,虽然历经辉煌,但除了骊山的秦皇兵马俑,“烂怂大雁塔”外,其余的大明宫、华清池、未央宫,不是还在发掘,就是复古建筑。以至于在16号下午活动开始前,我对这次旅行能得到什么还处于犹疑中,但没想这第三次来西安,却给我相当程度的收获。

500

(第一个收获,观网的小电扇)

一、食

20世纪八十年代,听来过西安的长辈说,没有好吃的,羊肉泡馍有名但难吃。但到了我来西安,却觉得这里的食物很对我胃口。

百度上说西安饮食面食为主、重辣重味、善于炖煮,除了面食这一条,其他实在是和我体会相差甚大,陕西北接内蒙,南接川渝,东临晋豫鄂,西靠甘宁,因此西安biangbiang面(裤袋面,有说两个名称就是说一种东西,也有说裤带面会宽一些)、油泼辣子面、臊子面、馍、凉皮、油塔、水盆羊肉、羊肉泡馍、手抓羊肉、烤羊肉串这些美食中间,你可以看到来自东边的酸、咸口味,西北的烤肉、煮肉、馍,西南的辣味。虽然辣子真不辣,但还是有辣椒不是。很多西安菜式中,酸口的比例很大,个人猜测可能是为了缓解肉食和各类厚油食物带来油腻感觉。

第一站 美食街

    其实14号刚刚建群,卢比卡扬和符号两位同志就开始讨论第一天吃什么,是泡馍、还是牛肉饺子,是胡辣汤还是肉夹馍,基本确定到达西安,吃饭首站洒金桥,于是由于到达时间先后,分成7点和9点两拨人。

    我属于7点那拨人,惊雷在由于提前一天到,所以在火车站附近酒店住下,说大家可以在他那里把东西放一下,歇歇脚。但我是平时7点就要吃饭的,饿到九点真熬不住,所以就没去。

    我6点多到,西安站乘地铁的人稀稀拉拉,相比北京、武汉早上地铁挤不进去的情景,这里地铁人真称不上“多”。大王和轩轩早早就在B出口等我。

    这条街没有和武汉的户部巷那样经过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依然保持着原始风貌,街两边都是低矮民房。居民应该多为回民,短短一条街,清真寺都有两座(当然是中国传统建筑,不是那圆顶的)。路上摆摊的,招牌上基本有“清真”二字,路边还看到个小姐姐戴着头巾,打着电话;但在街角旮旯处,墙上涂着“美女上门”+电话号码,看来这里的神明可以管人们吃什么,却无法管人们靠什么赚钱。

    由于时间还早,我们选择先逛逛再吃,路边有来得太早,进不了学校,趴在椅子上补觉的小朋友,也有路边摆摊卖菜的商贩。

    洒金桥路口就是排了20米长队的老马家牛肉饼(等卢比卡扬他们那波过去,居然还是这么长队),但隔壁的牛肉饼就没一个人,我们既不耐排队又不觉得排队的店能多好吃,于是都当看西洋景一般走开了。

500

(感谢巴伦支海手术刀供图)

    最后,我们选择了一家羊肉汤馆,没想这里居然没有主食,就一个火烧,还不便宜,一般的10块,优质的16块,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情,我们三人各点了一份内容不同的羊汤,羊汤端上来有一坨白色的东西飘在汤上面,大王以为是土豆泥,问了店家,才知道是牛油,问为什么羊汤不用羊油,店家说那膻腥气就太重了,有人会吃不惯。

500

    我选择肉丸汤加优质火烧,火烧没啥出彩,算不得难吃,算不得好吃,肉丸汤分量十足,汤味道也可以,但就是肉丸巨咸,肉也没有打发,整个肉丸硬邦邦又缺乏弹性,口感实在一般。这一顿花费44元,但给我感觉却不如肯德基早餐。

    手术刀说这里油泼辣子酸奶,虽然听起来挺地狱,但味道还行,还给施佬带了一瓶,但我对这样厚油且诡异的搭配实在是没勇气尝试。

    饭后,轩轩提议穿过洒金桥,到西大街坐地铁,洒金桥不长,慢慢走也就不到20分钟,走完才发现,大多数店都没开门,这里主要应该是做中午到晚上的生意的,早点不在他们的营业范围内,特别是街道中部,都是小吃摊子。只有一头一尾做早点的商家多一些,而这附近也看不到西安街边常见的路边早餐点推车。也许十点以后来逛洒金桥,应该可以看到更多店家开门。

第二站 餐馆

    这次来西安,观网安排加我们自己寻找的馆子一共有五家,分别是后宫、崇德楼、长安大排档、窄巷子、舌上源,除了崇德楼是清真馆子,专吃泡馍、水盆的,其余的都是陕菜馆。其共同特点就是蔬菜多为凉菜,口味偏酸,肉菜以烤、煮居多,甜食多为糜子、糯米做成的面食为主,面条、馍和米饭都是主食,油泼辣子不可少,啥食物都可以用上。

    虽然观网第一天晚上规划是大唐不夜城,但类似商业街太多,没兴趣逛街和人挤人,于是和率光、不覆、桥还有手术刀一起找了个地方坐着喝茶,到了点说到底是跟大部队体验不夜城,还是自己找个地方喝酒聊天,我们几个选择后者,只有手术刀被美女们诱惑,背叛革命,跑去吃手抓羊肉。同一时间,victor在麦当劳,大王加餐吃炒肥肠配馍。

500

(左:2016年窄巷子,右:如今窄巷子)

    窄巷子是我每次来西安都会去店,属于那种不会有特别的惊喜,但绝对不会踩坑的店,这个店早先在北城门附近商区的一条巷子里,颇有闹中取静、悠然自得的韵味,主打羊汤和自酿米酒,现在则搬了家开了分店,走商务接待、家庭聚会的路线,菜品精致,装盘有向南方大盘小菜靠拢的趋势,但以前的乳白色羊汤和自酿米酒不见了,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这次点的几个菜,烤梆梆肉熏香味浓,肥肠有嚼劲而不肥腻;花肉冻晶莹剔透,入口Q弹,鲜味十足;穿心莲鲜桃仁、拍蒜莴笋尖这两个凉菜酸香入味,据服务员说穿心莲特别清热解火,适于天热的现在吃(为啥高纬度西安热过武汉)。

    酒是西凤酒,和2016年时超市当地人推荐买的50元一斤装的西凤不同,这次西凤半斤装的要98元,喝着感觉还行,不上头。率光老哥特别喜欢这里的叫“唐阙”的白啤,还给施佬带了一瓶,没想施佬和我一样,都是痛风患者,不能喝啤的,结果这瓶酒伴随着我游览了兵器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最后率光在回城区的路上,口渴,要过去慢慢喝了。

500 

    与之相对的是临走那一天和率光、不覆一起去吃的舌上源,人均消费其实和窄巷子差不多,但无论是装修,服务员着装,还是菜品摆盘,都体现着一些质朴,味道确实是不差,酒是当地人喝的2两装西凤,反正我是没喝出和98元西凤有啥区别。点的龙豆核桃、手撕肉和葫芦鸡都不错。特别是龙豆核桃,酸爽可口,配着他家的招牌葫芦鸡,别有一番风味。

 

500

    至于崇德楼,吃的特色不多,肉的分量不多,上菜也慢,饿得我用馍夹辣子填肚子,这里糖蒜和北京不一样,偏酸,说不上哪个更好吃,看个人口味,我还是蛮喜欢的。

500

    但这里是大家狂欢的地方,由于施佬中午给大家讲古,没吃几口,搞的我还以为施佬修身塑形中,结果晚上他火力全开,躲到美女那一桌不说,还愤恨大王同志抢了他的水盆羊肉,报复性的开吃,一人独点了小炒泡馍、水盆羊肉,末了出去还买了两个肉夹馍,炫了一个,另一个留着当宵夜。

500

 (感谢竹老板供图)

第三站 路边摊

    我一直以为市井文化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特征,酒店就算再努力地模仿街头小吃,也终究差那么一点味道,如我在武汉没在任何一家酒店吃到地道热干面一样。西安酒店的西安早点依然和路边摊味道存在一丝但却明显的不同,如街上卖的油塔是宝塔形状,到了酒店就变成银丝卷了。

500

    上次来西安之前,我就被B站up主安利过老白家面馆,但我和儿子战斗力差,人又懒,吃饭都在酒店附近解决,所以遗憾错过,这次发现面馆总店离酒店不远,于是早上就骑个车过去,结果没开门,面馆不做早点,这是我凭武汉经验想当然了。

    看来我和老白家是无缘了。看着旁边早点摊人很多,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凑过去一看,是个夫妻档,老婆弄汤的,老公弄油炸的,汤是胡辣汤、豆腐脑,油炸的主打油条。

    摊主用一塑料袋包裹着碗,飞快的晃动两下勺子,碗里就盛满的快溢出来了,然后加入各色调料,最后淋上一大勺油泼辣子,就端给客人,老人可以坐在椅子上等着摊主送到,其余人就排队等着拿。

    来过早的人里有的垂垂老矣,有的背着小书包,有的带着小孩,他们大多点豆腐脑,配上一大堆油条,用一个铁盘子盛上。

    而我当然选择胡辣汤(谁吃咸豆腐脑,咸阳就该是甜党天下),胡辣汤味道浓郁,小千张片不少,肥肠难寻踪迹,再加上一个荷叶饼夹菜,荷叶饼就和餐馆吃的夹五花肉的那个饼差不多,菜都是做好的咸菜,一口荷叶饼,一口胡辣汤,吃过之后,浑身发汗,一阵舒爽。但这个碳水太少,蛋白质也不足,还觉得有点饿,所以回酒店还吃了个鸡蛋和面包。

 

500

500

(白日菜场附近,卖肉夹馍的摊子)

 500

(夜间崇德楼对面,摆摊的夫妻档)

二、游

第一站 西影

    临出发前,竹子说突然接到通知试飞园临时闭园,没法去了,大家在群里表达失望的同时,也在乱出主意,有人说去兵马俑,有人说去省博,而我说去咸阳,看着这帮子不靠谱的人,竹老板心中大怒,收回大家提议权,直接拍板去西安电影制片厂。

500

    西影这个就不用多介绍了吧,《红高粱》《古今大战秦俑情》《大话西游》三部片子,打动数代人,可以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西影一直是电影爱好者的圣地。

    对于第一次来到电影制片厂的我而言,更多的是看西洋景,无论是拍摄时配音道具、还是拍成后流水线化的显影机、印片机、胶片剪辑设备、后期处理设备,都让我感到新奇,同时,狭小的房间,也提醒人们,当时电影拍摄、制作的工作环境,并不如大家想象那么轻松惬意。

500

500

500

    穿过入厂的星光大道,电影制作大楼的门口,放了几门37炮和6磅炮,走到这里,施佬激动了,施佬拿出手机了,施佬开讲了,施佬被竹子赶跑了……

500

500

500

500

    出西影后,按最初规划,车行向大唐不夜城,一下车,就来到大家最喜闻乐见的环节“劝进”:轩、刀二臣献黄袍、头冠和扇子诸物于长安道左,曰:“今天下板荡,数年之间,水獭发癫于微博,将军耽于游戏,观友甚苦之,望卡卡速速登位,定名分,扬大权,吊民伐罪,廓清宇内,则观友幸甚,天下幸甚”,言毕,二臣一人持冠,一人持袍,逼向卡卡,卡恐,疾呼:“莫害我”,刀曰:“卡卡但垂拱而治,余事听臣等处置”,轩则私以扇背示卡,上书“都听竹老板”,卡乃安,叹曰:“幸有此字,不然,吾将为齑粉矣”,说罢站定如岳,任二臣为之。一时间,众人皆叹曰:“今方得见卡卡之威仪”。越明日,卡卡之扇落于二臣手。臣杰记曰:“卡卡欲行晋文、建隆之故智,于长安登极而平军工组之乱,未想被二逆左右,登极一日即被篡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悲哉,但使养鸡在此,断不至于如此!”

500

 第二站 兵器博物馆

    兵器博物馆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自己生产园区中间设立的一个博物馆,还没有公开开放,这个博物馆不大,藏品大多为模型,由于我是个伪军迷,所以里面的装备和弹药都认不全,只认得门口的坦克是59式,还好出来后施佬给上了课,才多认得了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感谢惊雷指出错误)。

 500

    馆里除了军事装备和弹药外,讲解员讲解中国兵器工业发展史、根据功能划分的各作战系统区别都是我感兴趣的,毕竟我个人对历史颇感兴趣,而我国军工发展史我恰恰了解不多,而军事装备分类,也有助于我这样的伪军迷能快速建立军事装备的基本概念,但如果内容能更充实就更好了,特别是那些功勋卓著的军工人,他们的故事,不该只是一两句简介和伟人评语。

500

    而红蓝军对抗视频,竖着曲面屏展示作战动画,平放的大屏显示双方作战单位态势,也就是红警作战界面和小地图,但内容在我看来,实在是有诸多缺憾,红方战斗机出动前没有摧毁蓝方防空火力,导致战斗机全灭,在敌军具有完全空中优势情况下,红方又派出坦克集群推进,继而被全歼,这个时候蓝方的远程火力才打击红方后方。

    不说远火要第一时间发射,以削弱对方作战能力的问题,对方重装备都没了,平A过去就好,打一轮远火,就是为了炸炸仓库,有必要吗?而且打过红警都知道在干掉敌方电厂或者防空火力前,派出空中作战单位一定会送掉的;敌方占据全面空中优势,派出毫无防空火力掩护的地面部队,也是找死。而且蓝方还有远火、无人机、直升机等装备,红方装备仅限飞机、坦克。作战双方,一个是新世纪作战模式,一个还是二战作战模式,如此实力悬殊又无视作战理念的对抗视频,我认为,不该出现在这么专业的博物馆里。

第三站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500

    去年来过兵马俑,气势恢宏的陶俑组成的大秦军队,让我深受震撼,看到一号坑那一排排秦军战士,耳边仿佛响起“焚心似火”的曲调,郎中令被一点一点涂上陶土的景象也浮现在眼前。与兵马俑恢弘博大相比起来,我遇到的讲解却让我失望,来自于西安市内去往兵马俑的旅游专线,说买了车票,就免费有讲解员,但这讲解员专业的东西没有讲多少,反而热衷于讲述野史:兵马俑坑里的土如何神奇、克林顿和发现兵马俑的老爷子相谈甚欢、西安的土孕育出蓝田玉多好,甚至和我们说侧馆没有什么好看的,把我们快速带出博物院,带到购物店里就走了。让我对这个讲解极为不满。

    但这次为我们讲解的是博物馆的讲解员,据她说博物馆本身也就20~30个讲解员,因为数量不足,她们一般较少接待个人散客和超过5人的旅游团,毕竟这里面积广大,每个人参观重点不一,人数一多,容易散团。而博物馆主要讲解工作还是靠各旅游公司支援,人数在500个左右,而在博物馆外游荡的讲解,则不知道数量了。而博物馆高峰期人数大致日均游客数量在3万到4万人次,也没有去年那个讲解所说的淡季是日均5万人次那么夸张。

    兵马俑现有4个坑室,除四号坑室未予发掘外,其余三个坑室按战阵、奇兵、军幕分别编号一号、二号、三号,正应了孙子那句“以正合,以奇胜”。整个军团人数估计约为八千至一万。其中,战阵兵力庞大,以战车为指挥节点,配以轻重步兵,着甲率高,并不是一般所认为的无甲捐躯而行,且多数步兵右手弩,左手剑,其余士兵矛、殳及短兵杂陈,主要作用就是抗线。而奇兵则车、步、骑兼备,担任支援、突袭、破交、绕后等任务;军幕则是军团指挥中枢,指挥官、参谋、传令兵、卫士俱全。

    讲解小姐姐人美有耐心,专业知识丰富,讲解细致,在和她交谈中,我了解到从兵马俑发掘的情况来看,秦军还是多使用铜制兵器,只有少量铁制兵器,秦剑长度普遍在85cm到90cm,出土的秦剑依然吹毛断发,锋利无比,划五张A4纸都毫无问题,为了证明这一点,她还翻出手机给我看那有着些许铜锈,却刃口锋利的宝剑。

    可惜讲解员上镜是要打报告的,所以没有拍下她的倩影,甚为遗憾。由于讲解表现得十分专业,施佬估计她是参与了相关研究,同时我在网上也查到博物院(此处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下辖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每年会对讲解员进行考核。不得不说,正规讲解员对于博物院的实在是太稀缺了。

500

(跪射俑无冠,着甲,鞋头翘起,其爵应为上造)

    不过对于讲解员所说这里的陶俑只有高、中、低三种级别,我不太认同,因为秦军实行二十等爵制,每个爵位,头上戴的、身上着的、脚上穿的、吃的东西、担任的职务都不一样。

    回来查了下资料,兵马俑的军士爵位,在公士到官大夫之间,如果非要按高中低三级划分,公士到不更这四级是低级军吏,大夫到公乘这四级为中级军吏,五大夫就是高级军吏。但这种划分太过简单,无法确切体现出秦军的等级制度。

    如一级公士头戴褐色包巾,发髻偏右(无爵士伍戴黑色,所谓“黔首”,后脑梳扁髻和发髻偏左,二级上造戴帻),身着布衣无甲,任弩兵、弓兵,少部分任长矛兵,吃粝米、菜羮;三级瞥袅头戴单板长冠(官大夫双板长冠),身着甲,任车御手,吃精米、肉酱和菜羮;五大夫则头戴鹖冠,身穿双重长襦,外罩彩色符合鱼鳞甲,甲上饰有彩色花结,任将军(这么说不太准确,因为秦军就主将和裨将,所以称高级军吏比较准确,大致在千人主以上,军团级以下的职务),“爵食”(见《秦律.传食律》《百官志》、 陈孟东;卢桂兰著作《秦陵兵俑爵级考》),鞋的规定没找到出处,但一般越高级军官,鞋子用料越好,鞋头越高翘。

第四站 陕西历史博物馆

500

    如果说兵马俑是人挤人,陕博就是人山人海,又由于出于文物保护需要,要控制温度和湿度,所以博物馆里闷热难耐,进去了就想出来,绝大部分展品旁边都站满了人,所以来陕博还是找个旅游淡季,非节假日的时间过来,他这边可以拼30人团,所以可以和几个陌生人一起凑一个团,也可以分摊费用。

      这次看的依然是其常设展览和大唐遗宝,壁画珍品馆没逛,全程政委都高举扇子和青蛙灯,为观网团指路。鉴于人多气温高,在馆里大部分时候,我都是紧跟在讲解员身边,反而更有收获,毕竟能有个能随意提问而且也愿意回答你问题的人极为难得。

500

(收藏于大唐遗宝馆的“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三、聊

    如果说这次西安之行最大的收获,无疑是遇到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事。

    除了前面谈到过的博物馆讲解员和观察者网的各位外,参加活动的观察员们也是来自天南海北,经历丰富多彩:有军队背景或家里有人从军的、有航空业内人士、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有做会计师事务所的、有留学归国的……,活动中和大家交流,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本次团队内部沟通比上次去深圳华为研发基地更加频繁,两次聚餐,两次饮茶,一次夜间长谈,让我终于有了不虚此行的感觉。

    “得二三好友,品茗饮酒,畅谈天下事,人生至乐”,活动开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饮茶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休闲方式了,特别是逛过景点,经历过人山人海,喧嚣嘈杂,良友新逢抑或各奔东西时的饮茶,就更添一丝不同的味道。听光哥讲奇谈,听桥哥讲儿女,听不覆讲商业,听轩轩谈山东故事,听手术刀讲金融……不得不说,这无疑是我这次来西安的最大收获,佛家有所谓“知见障”,即人往往受限于自身对现实感知和认知,无法得窥世界真实,而不得涅槃,成就佛道,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往往不过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繁忙工作和家庭压力,往往让我们认知世界丧失激情或无暇顾及,渐渐陷入信息茧房,继而顽固无知,或许我们在各自行业是专业的,但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在逐渐落后。正如光哥所说,对军事的喜好是一种心中还有激情的表现,因此,得与各位观察员相识相谈,幸甚。

    如果说和观察员们是谈天说地,交换彼此所知,拓展彼此“知见”,那么参加施佬的深夜访谈,则更像是夫子坐而论道,但又没那么严肃,其间充斥着竹老板对施佬的压榨画面、政委实景性感演出秀、施佬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军工组吐槽,关于具体剧情政委和手术刀已经写得非常全面而细致了,更细致的也不能说了,所以我就不献丑了。

    施佬是我在“年终秀”见到真人,但因为当时带着小孩,面对汹涌人潮,我选择敬而远之,只和吴蔚简单聊了两句,因为小孩觉得他很帅(笑)。

    这次在西安于酒店电梯中算真正意义上的首次相逢,因为不熟,所以说的也就是“吃了没”之类的简单问候,觉得施佬比电视上年轻五六岁,可能迟到、请假二人组给主编压力太大,所以才在直播时显得比较憔悴吧(大雾)。而深夜交谈中,施佬逻辑一直是很清晰且自洽,这一点很是令我佩服,遇事多思考,这点是我告诉小孩的,但知易行难,压力一大,就容易失去章法,施佬的表现无疑得益于平时思考积累,所谓见贤思齐,这里要向施佬学习。

四、离

    在离开西安的火车上,我一直新之采访光哥时的问题,为什么参加这次活动。这个问题意味着观察者网也需要知道观察员参加活动的目的,以更加清晰有效的推进“城市行”这个观察员活动。

    现在随着飞机、高铁的普及,实际上全国各地的时间意义上的距离不断在缩近,但大家对各城市的心理距离并没有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而改变,即使是我,也是高铁4个多小时,飞机1个半小时坐过之后,才陡然发觉,西安真近。而对城市的了解和认识,来源往往是历史和现实,即博物馆和街头巷尾,古人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现在大多城市都被套上钢筋混凝土外壳,看上去大同小异,但还是风俗各异。所以“城市行”如果是要让观察员更了解一座城市,除了“查书寻古”,恐怕还是要“观风问俗”,其实丹东行,养鸡作为本土老爷,当时就很好的带大家,寻访了一下当地风俗,这个行为很值得推广下。

    同时,观察者网的活动意义不仅仅是观网官方安排内容,大量观察员自发组织的喝茶、吃饭、深夜聚会,我觉得也是活动相当重要,甚至某种程度超过官方安排内容的魅力。毕竟,大家平时工作生活中,因为时间、空间和人际关系限制,很难有畅所欲言、结交天下英雄的时刻,而观察者网类似的活动,给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虽然大多数文笔集中在施佬身上,但这次活动观网运营团队、摄像团队在背后一直付出大量努力,竹子和番茄不断处理突发状况、协调沟通联系各方,临时调整行程、制定计划,把二十来人饮食住行包圆、活动圆满安全结束竭尽全力,和施佬深夜访谈,还不忘买了一堆果切慰问。摄像组的两位小哥全程跟拍,还要不断收集素材。在此道一声,谢谢,辛苦了,愿观网活动越办越好,为观察员创造更多交流机会。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