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馆节选】武直的前途

节选自公众号“邱贞玮”2024年3月23日《踢馆|武直的前途与空军的能力》一文

问:对于美陆军取消已经耗时六年花费了二十亿美元的下一代武直计划怎么看,俄乌战争中双方的武装直升机可以说都是损失惨重而武装无人机和巡飞弹反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专用武直还有未来吗?// 您觉得“科曼奇”的下马对于美国影响大吗什么原因导致有哪些不足我们需要类似的直升机吗?// 能说下新武直吗,网传是-52的双旋翼,这个设计是否落后还有无人机发展这么快,现在发展新武直还有必要吗

答:看一个普遍存在的武器有没有用,首先要看看它是怎么兴起的。第一款武直是美国1967年服役的AH-1,此前美国在越南大规模实施直升机空中机动,在降落阶段需要武直对机降场周围进行火力压制,UH-1的舱门机枪不足以承担这个任务,于是有了对AH-1的需求。

AH-1的另一个任务是反坦克,60年代的反坦克导弹都是线导控制,高速飞行的攻击机、战斗机无法使用线导导弹,于是武直独占了航空反坦克火力的位置。1980年代地狱火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服役后,固定翼飞机也可以使用反坦克导弹,但美国陆军和空军有协议,不能自己发展固定翼飞机,于是只能用直升机替代海军陆战队AV-8B垂直起降攻击机的功能,于是AH-64继续得到发展。

RAH-66是1988年开始研制的侦察/攻击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比AH-64小一些,强调用隐身技术提高生存概率。2003年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长大搞军队转型,价格昂贵的RAH-66被淘汰,美军轻型直升机更新计划无限期搁置,原有UH-1、OH-58等机型使用至今。

500

如上图所示,美军AH-1攻击直升机,机头航炮转塔占据的是舱门机枪的生态位,是对单兵防空导弹、机枪反应速度最快的武器,因此无法被导弹、火箭弹取代。

武直能兴起的第三个因素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战斗机缺乏下视下射能力,对贴地活动的直升机缺乏有效的中远距离打击手段,只能靠近后用航炮打,不仅效率低而且安全性差。但随着雷达技术发展,这一问题早已得到解决。第四个因素是跨军种协同效率问题,攻击机隶属于空军,武直可以下放到陆军军或师一级,在协同效率上差别很大。

从技术角度看,武直最不可替代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到了70年代,无线电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服役后,它就不再独占航空反坦克火力的生态位。90年代战斗机具备下视下射能力、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大量服役后,武直就不可能在陆战场具备主导地位。但因为海湾战争时的良好表现,使得各国军方仍然投资发展,才把颓势拖后了30年。

RAH-66的隐身设计对提高生存能力有帮助,但它毕竟不是F-117A那种纯隐身飞机,做不到不被雷达近距离发现,也就无法逃避战斗机的攻击,只适合穿越山脊线等一闪而过的情况时,降低被防空火力锁定的概率。而直升机的速度远低于战斗机,被盯上后基本不可能逃脱,哪怕携带空空导弹也难以反击。

500

上图所示:打开武器舱门的RAH-66。RAH-66的隐身能力在对付小国时用不上,但是会大幅提高造价,于是被强调地区干预的拉姆斯菲尔德砍掉。

目前战场仍然需要武直,但需求上与AH-64这类不太一样。反坦克导弹、无人系统和C4ISR系统越是发展,对地面部队的威胁就越大,于是用直升机在关键位置投送轻型作战分队的价值就越大。例如在战场侧翼山丘布置侦察与火力分队,为地面部队提供侧翼掩护;或者在敌后交通要道布置埋伏火力点,伏击敌行军纵队和后勤车队等。

直升机投送分队最危险的阶段就是起降,此时直升机速度缓慢、位置固定,很容易被各类导弹和炮火覆盖摧毁。行军途中也是如此,再怎么借助地形掩护也总有暴露的时候,就需要武直提前占据有利位置压制敌防空火力。战斗机并不适合这类任务,因为它的速度与直升机相差太大,转弯半径也很大,无法提供伴随掩护。而且战斗机飞行高度很大,容易暴露被掩护的直升机。要提高直升机群的生存概率,还是需要武直提供近距离掩护。

无人机兴起后,完全可以承担前出侦察、远距离打击等任务,做不好的只有近距离防空火力点的快速压制任务。这类任务需要的火力强度不高,最重要的就是反应速度快、与运输直升机群距离近,仅此而已。既然如此,直接给运输直升机配备航炮转塔就是最好的选择。

500

上图所示,目前1到2吨级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就可以携带8吨级武装直升机的武器,且飞行速度范围变化范围很大,续航时间长得多,比武直更适合前出压制沿途防空火力。

500

图:V-22机腹的防御武器系统DWS。

DWS搭载一挺带瞄准传感器的GAU-17/A型7.62毫米机枪,360度环形射界,采用手柄进行遥控操作,机舱内装有炮手站。用这个,就能执行压制近距离防空火力点的任务,升级为12.7毫米机枪更佳,但是重量会更大。

适合这类任务的直升机,其逻辑与AH-64有根本区别。AH-64是师级指挥官手里的长矛,自己承担一切侦察、搜索、打击任务,要冲上去与敌人厮杀,所以必须尽一切可能强化自身战斗力。于是用窄机身降低正面横截面积,以降低中弹面积和概率;用小机身降低空重,并提高整机功重比,以提高规避的机动性。

新时代直升机完全不同,它的逻辑是一切危险的事情都让外围无人机上,自己躲在后方负责控制无人机,尽可能避免与敌人直接交战。机载武器不是准备攻击敌人,而是近距离发现无人机来不及反应的敌防空火力点后,自己快速完成压制。所以它不需要很强的火力,有一挺12.7毫米机枪就足够,但是一定要有独立的无人机操纵员,要有足够的货物搭载空间,直接把分队投送下去。

换句话说,AH-64是执行攻击任务、能垂直起降的攻击机,新时代武直是有一定自卫作战能力的运输机,二者完全不是一类。虽然其它条件相同时,AH-64构型会有更好的生存能力,但它不能直接投送地面分队,必须让UH-60黑鹰来投送,黑鹰的生存能力可就不如米-24了。

就护航用武装直升机+投送用通用直升机这个配置来说,美国是AH-64和UH-60的组合,新时代则是查打一体无人机和米-24的组合,后者的战斗力、生存力都比前者强得多。取代AH-64的不是直升机而是无人机,新一代米-24取代的是UH-60,是强化火力的通用直升机而不是专用攻击直升机。

500

图:执行索降任务的米-24及搭载步兵。

都说米-24飞行动作太剧烈,会导致地面分队晕机。但事情不能这么想啊,如果不是遭遇地面威胁,米-24何必大幅机动呢?换了UH-60去投送,一样需要躲避地面火力,并不会因为它不叫武直,敌人就不打它了。

因为武直已经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而且有了查打一体无人机、巡飞弹等更适合执行航空火力支援、外围掩护等任务的武器,所以专用武直已经没有什么必要性,继续发展不过是浪费钱财。或者说,陆军防空、陆航等1990年代以来搞的合成化新型分队,沿用的都是美苏1960年代诞生的战场想定与作战体系,完全不适合1990年代后的战场。

通用直升机这个事上,因为需要投送更多无人系统,所以UH-60黑鹰的构型也不太适合。它的特点是尽可能缩小机身以减轻重量,于是动力系统相同时,有更好的机动性来规避防空火力。但当前需要投送大量无人系统,这些东西重量大难以人工搬运,吊挂则会降低直升机的机动能力,所以需要类似米-17V-5、NH-90、EH-101的后部带跳板舱门,以方便无人车、货柜等搬运,UH-60的侧开门不适合。

500

图:EH-101的后部舱门,很适合投送无人车

其它无人系统装个托盘也方便装卸。UH-60没戏,它只能靠人工搬运,或者在侧面装个带滑轨的吊车,仍然很麻烦。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