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技术量化主观感受

【本文由“华纳王”推荐,来自《潘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并不对立,先立后破有三条路径》评论区,标题为华纳王添加】

(本文没看完,早就有想法了,就不想看了)

在推新动能的时候,要把老产业用新动能、新思路来升级;即:旧有的生产产品不能消失,但要用新技术、新思路来升级。我们绝对不能像美国那样,把产业简单移出到别国,等重新要这些产品的时候,就被卡脖子了。旧有的产业并不是落后,而是成了新产品的基础,比如钢铁等污染产业。要用新方法来升级污染、高耗能企业。比如:同样产能,消耗更少的能源、更少破坏环境、更封闭、更自动化。要做到,产品国内还有,成本也不高,获得周期短于海运。比如:原始产能是靠提高批量来降低成本,未来需要追求的是“小产量,减人工、减环境危害来获得低成本”,几时要就几时产,不要就关着,封闭生产可以控制产线被环境腐蚀老化的可能性。

我们国内的很多活体文化遗产都出现了无法传承的问题,我们的确不能逼迫年轻人去学习,但让它断代又十分可惜。昨天我在跟朋友争论“感性量化”的问题,他最近在用AIGC生成大量他感兴趣的图片,有色的,也有风景图,然后他跟我聊起“AI谱曲也有了,还很好听,这很神奇”,我答“你觉得好听,是因为音乐是有模式的”,今早我骑车时想想,但凡人脑能计算的,都是可以量化的,我们通常所说“感性和理性有别”其实是错误的,感性不能被归结为理性,是因为人们没有方法把感性归结为理性、归结为量化。就像文生图,千年以来都需要艺人自己拿捏其中的度,但感觉真的不能量化吗?今天AI的文生图是怎么来的?不就是有了工具、有了方法所以实现了?

别的不说,就拿我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是一样的,每次感觉“某个股票整理好了,应该要开始上升了”,但细细揣摩自己看到的图形,其实是可以量化的,只是每个人要多分析自己看到的图形和对应的感觉,然后就可以量化图形与感觉的对应关系。大模型是这么来的,这也就预示了“量化 感觉 是可能的”,由此,那些活体文化遗产断代的问题就可以由各种院校来作为日常课题攻克,将这些文化断代精炼和量化,留在公共图书馆里,共后人在需要的时候查阅,这样就不会断代了。

换句话说:就算是“人脑瞎猜 也是可以量化的,只要是脑子算出来的,都可以量化”。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