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面对失败,游戏就让你还想再来一次,读书就让你想彻底放弃?

首发于公众号“贼叉”

前段时间聊到什么样的孩子有成为学霸的潜质,突然觉得有个话题很值得聊一聊。

其实孩子以后能成为学霸,智力是最基础的保证,而我列出来的三条其实只不过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三条。其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家庭氛围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有位家长的回复特别有意思,说是娃只对乐高特别的专注。恰好最近冒着手指报废的风险拼完了千年隼,鄙人都颇有心得,所以就展开说说。

相信不少家长发现,只要不读书,孩子的专注力是好的不得了。我们那时候是看武侠和言情,现在的娃么刷手机pad,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娃大多对电子游戏或者电脑游戏都是挺专注的。

问题来了,不管什么游戏,从入门到精通总是要有过程的,当中肯定是要失败很多次的;而读书的过程也是充满了挫败,特别是数学。那么为什么游戏的失败就能让孩子摸索经验知耻后勇,读书的挫败就让人彻底躺平?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所有的好游戏,一定是把人性摸透了的。比如我小时候玩的魂斗罗、沙罗曼蛇、超级玛丽等游戏,无一不是满足一个男生当英雄的梦想。魂斗罗里两个游戏角色的原型是谁?施瓦辛格和史泰龙。虽然我们玩得时候压根不知道这事,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觉得这俩形象看起来就很英勇。

500

到后来的帝国时代、红警、星际等游戏,那就是另一个套路,满足一个男生统领千军万马的梦想。哪个男生小时候没玩过打仗的游戏?谁不是分到当司令兴高采烈分去当鬼子就垂头丧气的?但是现实中有几个人能真的统雄兵百万的?

游戏可以帮你实现。多兵种协同作战、迂回包抄、正面强攻、敌后袭扰、围点打援,你能想到的战术都可以在游戏中实现——而且你打不过人类玩家,总可以虐几个电脑玩家吧?再不行还可以show me the money吧?换句话说,游戏的难度根据对手的不同是有差异的,总是有一定赢的机会的,而且能满足你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的愿望。

但是读书这事和跳高一样,始终要以失败而告终的。就以我最熟悉的数学为例,不管你是多伟大的数学家,最后一定要跪在某个数学问题面前起不来的。比如我的偶像黎曼,就是倒在了自己的黎曼猜想面前;最伟大的业余数学家费马也搞不出自己的费马猜想,顺便难倒了一票顶级的数学家。

所以把读书这事当作游戏我是不赞成的,因为读书是很反人性的,就是你压根没有任何赢的机会,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输。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饱受折磨,来自同学、老师、家长、别人家的孩子各种打击,迎接这次失败的将是下一次失败,这种活动都能喜欢的人真的不是狠人,那是狼人。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读小说很开心,但是只要进考试就痛苦。同一本小说,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视角自然不同,理解的层次肯定就不一样——但是考试只有唯一的答案,而且这唯一的答案甚至作者都答不出来,而这个过程至少要坚持十二年,没有任何赢的可能,在这种条件下能形成的专注力,你觉得能有几个呢?

所以把书读好,一定是少数人的游戏——毕竟能对自己这么下狠手的,最近一个是减肥100斤的贾玲。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