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的模式到底能不能推广

今天主要想聊聊公号《新潮沉思录》上的一篇文章《从胖东来的稀缺读懂资本主义》。

《新潮沉思录》是我经常读的一个号,里面经常有偏马派的文化批评和经济分析方面的好文章。尤其是有的经济分析,对经济生活本质的洞察力要比主流经济学家好太多,比如去年9月我一篇短文三产不仅是一种生产,更是一种分配中就摘过他们的一个经典表述。

500

《从胖东来的稀缺读懂资本主义》也是篇有质量的文章,对胖东来的盈利逻辑讲得比较清楚,尤其有启发的是,对企业在发展中为什么往往会偏向资本也谈得比较到位:

通过合理分配利润并确保员工有尊严地工作,老板展现了一种与绝大多数传统资本家累积观不同的态度。相比之下,以股价为导向的商业策略,如永辉超市所采取的,似乎更关注快速扩张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股票市场导向的资本积累往往忽视了劳动者,反映了资本主义冲动中不可避免的贪婪和短视。 

资本主义体系鼓励通过压榨员工来降低成本以提高利润。一些企业虽然在员工福利和分享利润上做出了努力,但这种模式在扩大规模时可能面临可持续性挑战。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和扩张本性难以同结构性的改良和关怀相协调。当企业规模扩大,中高层管理者可能因难以坚持创始人的价值观,而逐渐向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模式倾斜

但从微观往宏观推展的时候,有明显的逻辑问题,简单讲就是沿用资本主义的逻辑来限制胖东来所代表的社会主义发展前景。

在老板与员工之间:

当企业盈利时,老板往往更倾向于分配一部分利润给自己,并将另一部分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而不是优先提高员工的待遇。尽管服务业和零售业的人力成本占比可达到50%,与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占比并没有可比性,但两者在利润分配上的根本问题相同:老板获得的部分多则员工获得的部分就少。

对于资本而言,打工人和公司利益存在天然的对立。

在老板与老板之间:

胖东来的成功会导致其他的商超倒闭(如前面提到的许昌的一众超市),如果所有的商超都变成胖东来,那么大家的利润将会降低,达到近似于零的状态,最终无法维持较高的福利待遇。

从微观上讲,上面这两个层面“零和博弈”分析显然是对的,但在宏观上就一定对吗?

胖东来的成功挤压了许昌其他的超市,这是自然。可是许昌为什么要有那么多超市呢?多出来的超市老板和员工不能转行干别的吗?如果大家的员工工资福利都提上来了,也有闲暇消费了,那么其他老板们转行后不一样容易赚钱吗?

此文理论上的关键一句“市场的利润总和于剩余价值的总和,市场量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获取超额利润”,显然是错的。生产出来的东西要被购买,才能转化成利润。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就是压榨劳动者导致需求不足,利润实现不了。如果能解决需求问题,利润总额就不是给定的,老板与员工、老板与老板之间,就不是零和博弈。而解决需求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在分配上向员工倾斜,并给予足够的闲暇。

当然这也包含了从微观到宏观之间的跃升问题。你胖东来多给员工分配,别的老板不这么干,社会整体的需求还是上不去,内循环还是起不来。所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金融体系,要有创新的制度设计,去激励老板们更多地去学胖东来。

怎么办呢?目前能想到的,就是把从西方舶来的企业ESG调整深化,资本市场、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对一个企业的评判,不仅看财务指标和产品质量,还要看内部治理、对员工责任(而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责任)。

理论言之,从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的角度看,一家企业在经济体系中的职责和作用,不只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而且通过雇佣也提供消费需求。只有这两方面平衡了,宏观经济运行才不会出现供需之间的断裂。

像近期随着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过世,舆论掀起拉踩娃哈哈和农夫山泉的热潮。这固然有些过激,但本质上也反映了国人的朴素情感对纯粹资本主义逻辑的厌弃和抵制。国家应该逐步因势利导,将这股情绪引导向创新和规范社会主义的,平衡获利与责任、供给与需求的市场经济。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