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越减越负”实质就是甩包袱

     教育“越减越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我们的教育是考试教育,也就是“绩效教育”。什么是绩效教育?简单的讲就是教育机构从上到下,从教师到家长——上下里外都是看考试成绩这个“绩效”。从杨振宁和李政道上世纪70年代末回国讲学指出的“内地教育是‘挖深井’:知识域狭窄、作业重复、反复复习。也就是学校常说的“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就能考好”。《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和埃及大使这样聊过:

       穷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醒悟,

       法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管人,

       中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考试,

       美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生存。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改其实始终就没有跳出过这个怪圈。上面这样要求,学校这样落实这个“绩效”,教师呢 ?就是不想这样做,那也得想到“绩效工资”的多寡,不是吗?

       其实60年代的中小学还没有今天这样“规范”的教学要求,所以有些老师讲课常常“爆出神奇的段子”:

       1、小学全校就靠一个闹钟上下学:校工分管这个闹钟,靠每天听广播对表。闹钟算那个时代家庭的“三大件“之一。二年级数学学老师刚结婚心情好,所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钟表,用纸板做了2个指针,用图钉固定在画的钟表上。老师说你们都知道加法表“逢十进一”对吧?这叫做十进制,你们的作业习题也都是用十进制。但是你们看这个钟表有还有11点和十二点,这样时针从12转一圈回到12就不是十进制了,而是12进制。在看看你们的鞋和手套都是“一左一右”。鞋子论双,手套论付所以它们算是二进制。所以世界上不仅仅只有十进制,还有2进制和12进制所以数学世界里不仅仅只有十进制,你们可以回去和大人讨论一下每周是什么进制。

       回过头来,现在的小学老师除了敦促家长保证完成作业,还会有这“闲心”启发孩子的智性吗?

       2、初中老师的话外音:

       物理老师:“今天下雨,晚上自习后放学一路观察地面的积水,免得湿了裤子。注意记住我的这句话:明是水,暗是泥,斑斑点点是地皮。我提示一下,明天上课希望你们用刚学的光的性质原理作出确解释”。

       几何老师的临别赠言:“同学们,你们毕业后进入高中学习的知识会很多,进了大学第一堂数学课大概就是‘极限’的概念,这是高等数学的开端。什么是极限呢?“古人云,一尺之锤,,万世不竭”。也就是说,一根树枝如果每天折掉一半,为什么永和苑折不完呢?关键就在于‘日取其半’这句话。也就是说无论你折了多少次,从定义上讲,树枝总还有越来越小的‘一半’,对吧?这就是‘万世不竭’的意思。

       所以大学的“数列的极限”可以这样理解“无限趋于零,永不为零”。对这个树枝而言:树枝剩下的一半尽管越来越小,从微观上理解,总会剩一点的。

       由此我认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步。这一点张捷教授谈起印度的数学教育明显优于中国的数学教育。

       二、胜读古诗200首,难写十字“请假条”

       “学以致用”这本是先生对学子的教诲。古诗词当然附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但是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就是要适应这个社会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呼市先生提倡白话文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都是在提醒人们:文化的现代性决定了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怎样存活的道理。连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都知道:对讨吃的孩子说“多乎哉,不多也。我已不多了”。连孔乙己都晓得文人之语“多乎哉,不多也。”孩子听不懂,所以再补充了一句:“我已不多了

          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决策者似乎还不如孔乙己——市井社会“容不得文绉绉”。我们现在这个文明古国里,仅靠满嘴“之乎者也”是要四处碰壁的:不是“国学”不中用,而是用错了地方。所以早先胡适先生和陈独秀倡导“提倡白话,开启民智”,现在看来还没有完成历史使命。

       三、新经济时代的“绩效奖”背后就是“钱钱钱”。

      现在的教育就是绩效考核,对学校和老师是这样,家长为了孩子的情绪也是这样。不管语文数学考试是不是“双百”,也不管这 “双百”有多大的教育价值,至少有了考试的“上百”,于是“普天下便皆大欢喜“。至于这个”双百“有多大的教育价值,极少有人忧虑,只有校园里一片欢声鼓舞。但是喜马拉雅山那背面的印度可真真正正地念着现代数学的”教育经“——张捷先生说:印度从小学到大学本科的考试卷子难度远高于中国的试卷,尤其是高考试卷比中国的硕士考试试卷还要难。因为印度从小学开始就有逻辑数学和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内容。

       美国小学的课程《青蛙的习性》(应用文:调查报告1992年)是相当于中国小学三四年级的课外研究课程。而我们现在的小学《科学》课程也就是放放一些科普短视频,基本没有动手的实验课。对此这次北京人代会上就有代表提出:老师不要把课程写在黑板上,要让学生动起手来做实验。只有这样孩子的大脑中才会有知识和经验的飞跃。

       四、科技发展的速度很快,社会经费及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的时代已经过去了,50年代的“识字扫盲”早已经转换到“熟悉电脑操作”这一基本要求之上了。数理统计、离散数学、图论、集合论、组合论等等已经与微积分一起构成现代工程理论的基本工具。在很多情况下《速算法》在发达国家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得到重视:企业现场管理中新算法在流程管理中的现场快速反应得到应用。我们的教材就像是集贸市场的鸡毛掸子,什么花样都有,就是缺了科学的眼光。

       其实,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适当扩展新的教学内容,提倡知识的“精泛并举”才使教育的真谛——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

       最后不从一句实话:退休前我每年都根据单位需要去人才市场招聘,遗憾的是单位需要的人才很难找到:虽说理工科的大学生不少,遗憾的是他们多数人对社会上需要理工人才的要求基本都不懂,尤其是制造工艺类的人才缺口很大(因为多数理工类大学而言,他们不懂制造工艺)。

       我的爱人上大学前就在一家小半导体器件厂做半导体器件的光学制版工作。原本想在大学学到一些新的光刻技术。、,想不到这所名牌大学的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程很少,而且光刻实验室比企业的还落后,4年学白上了。

       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院校应该该这样认识:培养一个设计人员,同事至少要培养出4——6个制造工艺人才才行。设计人员管一套图纸,而工艺人员要负责企业的全部流水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

       五、“越减越负”的教育实际是教育的“外包”越来越大。

       “越减越负”的真相就是老师微信下单给家长:作业12345······+朗读12345········+背诵12345········+课外小制作12345··········+打印作业12345··········。还有各种要求。

        对于家长:除了打印店一天去几次,要么赶快买来打印机和电脑,外加几包A4打印纸。

        君不见,从去年小学一开学,同一型号的家用打印机价格从780元涨到1200-1500。还经常断货。

        说到底学校里减负了,包袱全都给了学生和家长。

        要不,现在的年轻人“内卷躺平”:结啥婚,生啥孩子?一是单位老加班,二是有个孩子的成本太高:

        经济学不是有个“费效比”的名词吗?生育的费效比太低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