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人工智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战略定力

发展人工智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战略定力。

工业AI符合国情,天津港的无人码头,华为问界的自动驾驶,重庆赛力斯的黑灯工厂。用AI赋能我们的实体产业,这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把握住了我们的比较优势。

至于GPT与Sora这类通用大模型,听上去确实很未来感,但越是如此,就越应对之保持观望。

吹底层技术发展无可厚非,但对于底层技术的定义是人为的。比如说可控核聚变的底层技术那也叫底层技术,但为什么我们的自媒体不像吹通用大模型这么热情呢?

因为有人需要将这种底层技术定义为人类之光。有维持灯塔亮度的需要,有金融投机的需要,也有卖课赚钱博流量的需要。

技术是冰冷的,但人性却是有温度的。技术故事在舆论场上发酵,是人性在推动,我对人性没有那种过于单纯的期待。

我只知道的是,喜欢吹底层技术的人,本质上是有着赌徒心理的,在现实中炒股投机玩票的概率是较大的。也许某些技术在几十年后确实可以大放异彩,但这其中本身也有幸存者偏差的结果。拿虚去踩实,拿美利坚的科技PPT去踩中国成熟的工业AI,这显然是不太厚道的。

此外,这次吹sora的,依然延续的是那种只看技术概念/理念不看产业化路径的人。反正这项技术存在潜在的,颅内的牛逼哄哄的应用场景,那么你就得正视差距。你要不正视,人家就拿破仑拒绝蒸汽船的事情来数落你。

真心劝大家少看《故事会》和《意林》这种段子,去真正接触一下产业,了解一下技术产业化的难度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约束。

我们太多人对于科技的理解浮于表面,浮于那些高大上的理念,最后往往都成了卖课人收割的对象。有时候我们要深究一下是哪些人在吹sora,至少看看他们在现实中的职业,背景调查很重要,看清楚人性的小九九也很重要。

说回产业化,那天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是做火锅底料研发的。我问他你们的研发周期是多久,他说两三个月,我表示我们这个产业的研发周期五年起步,所以有时候都不好给科研人员做绩效考核,因为人家一个项目周期太长了,你根本无从考核,甚至还要考虑别人研发失败丧失斗志,最后只能当宝宝一样哄着。

研产销转化的周期对于我们理解产业化过程至关重要。

像我朋友他们的研发,属于过程短同时配套的应用场景也很固定---毕竟吃火锅嘛,都那样,新的火锅底料推出颠覆不了吃火锅的方式以及其相关配套产业运行的形式。

像我司的研发,应用场景其实是明确的,难在产品的稳定性以及对于应用场景的适应性,当然其实产业配套(原材料生产各环节)都是固定的。

而sora这类通用大模型的产业化,首先应用场景不明,产业配套不成形,落地后还涉及跟人类抢工作岗位这种社会性问题。何时能否产业化,我相信这个周期是难以估量的,这会导致其实际的落地应用场景非常的局限。

就比如之前大吹的元宇宙和VR,光一个显卡要求就卡死大部分应用场景,我作为早年入手oculus rift,后来入手quest 2,quest 3的老VR玩家,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东西连出游戏的进度都非常缓慢。最大的感受反而是提高了看某些动作片的观影感受,也仅此而已罢了。

那些被吹上天的VR工厂,反而真就没怎么落地下去。毕竟你听上去高大上,实际落地可能还不如派个人去现场方便。

大多数根本就没有亲自接触过产业,运营过产业的人,喜欢逮着概念大吹特吹,基于其自身的利益需要,吹一下无可厚非。但非要将这种不成熟的吹逼上升到中国拿上限摸美国下限的地步,那我也不得不怼一下了。

看一个人内心是否成熟,也是要看他清不清楚知行合一的具体。自媒体最叫人蛋疼的地方,恰恰在于他们离真实的产业运行太远,脱产导致其无知,无知导致其无畏,无畏导致其口无遮拦。

从尊重其职业特性的角度出发,我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无知,但以此唱衰中国,吹捧美利坚,为金融虚拟资本服务的行为我是无法容忍的,必扯其雕毛。

最后,发展人工智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战略定力,别人打别人的,我们打我们的,如是而已!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