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充分释放职称改革红利为经济添活力

职称作为人才精神层面和自我实现的一种激励机制,实际上一直以来都与经济活力密不可分。经济向好需要人们更有信心,对未来取得职称产生获得感,才会进一步深造、学习、消费投资或设定目标再登高一个台阶。当人们对未来产生信心,对预期向好,糟糕的经济氛围才会转变,消费和需求才能被释放。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的需求层次论,人类的需求共分为五层:第五层既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也被称为满足自我的需求。上海不仅是全国乃至世界人才的高地,也聚集了大量各类专业人才,然而,上海的职称机制作为辅助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根本没有释放改革红利,而是反过来搞层层加码,掣肘职称改革“越改革越卷”,不仅“卷”还明显落后于其它省市。特别是上海利用职称捆绑积分落户、子女就学等不合理政策,进一步拖累经济向好的后腿。不仅严重制约外来人才发展的自我实现,也严重制约了上海本地人才的良性发展,难道必须是外国回来的人才才优秀吗?

为何说上海职称拖后腿,似乎始终与发展相悖。笔者以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工程、卫生、经济领域来举例。比如:工程师职称要求“理工类”专业才能参加评审。然而,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量从事室内设计、工程管理、工程经济的专业人才就遭遇“非理工类”专业没有资格评审的尴尬。因为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视觉艺术等专业被划定为艺术类;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商管理被划定为管理类,还有一些非理工类的林学或农学专业被划定为农学类,包括工程造价属于经济类,能评高级工程师吗?学习这些专业的人才即便是本科学历,多年在工程岗位上工作,但在上海就是不允许他们评审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上海规定只有具备“理工类”专业的人才才有资格评审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所以,值得深究的是作为理工类专业的“数学专业”,就适合评审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吗?显然非常不适合。

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评审评的是工作经验和道德品质,评在职时的工作履职能力和业绩,考察的是其作为工程师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学术成就,总不能都停留在理论上,评出来的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连换个灯泡,接根电线都不会。所以,高级职称评审与其所谓理工类专业出身并无过多联系。我国不乏中专毕业的工程院院士陈学庚(至今仍然是中专学历),初中毕业的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华罗庚,龙岩农业学校毕业的科学院院士农学家谢华安。难道他们都必须以理工类专业或没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加以“钳制”吗?

这些年,有很多人评价上海类似“四不像”,学习国外学不像,创新发展弄不像,落实工作做不像,不切实际搞假像,阳奉阴违、捧高踩低现像特别严重。

比如:上海设置了一个社区卫生系列职称评审,提出该职称序列要向基层一线岗位倾斜,社区高级职称以德为先减轻基层医师负担,要让基层医师有获得感、荣誉感。然而,实际操作却是双轨制,三甲医院评审高级职称的医师不需要考试,社区基层医师参加社区高级职称评审反而要考试?以至于通过社区卫生高级职称的医师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21年为754人、 2022年为557人、2023年为449人。想来,所谓的减负只是喊喊口号,社区职称通过人数越来越少的原因是层层加码。除了考试还要求社区医师发论文(发核心期刊)、工作之余搞(课题)、发科普文章、获奖、省部级表彰、抽题答辩、继续教育等等。从这些政策怎么看都不像在为基层减负、为职称减负、而是在增负。包括那些民营医院的医师想取得高级职称难如上青天,又何谈发展民营类医院,为民营经济输入人才呢?

另外,上海的职称被授意名额有限或结构比例限制等错误观念已深入人心,导致上海一些领域的职称呈现出考试多、难度高、通过率低等综合性问题。层层加码再附带一些准入类考试资格,让很多人尝试通不过就只能放弃,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特别是职称层级分的太多,层次拉的太开,初级分员和助理级,初级上面有中级、中级上面有副高级、正高级,正高级又参考研究员、教授分为1-7级,这之上还附带有长江学者、资深导师、行业大师,之上还有两院院士,分工程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如此严苛的等级划分,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职称的不切实际,间接导致很多人不想“生”,人口生育锐减与职称压力也是密切关联的。

相关建议:一、进一步加强职称评审的监督,确保透明公开,接受公众监督、确保职称投诉渠道或复议机制畅通。上海很多中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至今未根据人社部《职称评审暂行管理规定》畅通异议投诉、建立职称复议等机制,甚至还不如苏州的一些评审委员会。包括,上海职称评委会表面上设置了投诉电话,实际发生投诉是没有用的,形同虚设。

二、进一步放开评审的名额限制,特别是放开对民营企业人才名额的限制。民营企业一般不设置职称人员结构比例,但民营企业也很难开设自己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大多数职称评审委员会都设置在国有企业或国家的行业主管部门,评审趋向国有人员是天性使然,这也导致民营企业人才要想通过中高级职称评审发生困难。笔者认为:任何的堵、拦、截都是在破坏人才的基本运行规律,不能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即使有再好的学术水平也只是亭台楼阁,海市蜃楼罢了。

三、建议进一步落实职称评审破“四唯”精神,不唯论文、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不要把报名初审和资料环节设置太多门槛和限制。焦耳没上过大学没接受过正规教育、鲁班也不是理工科的科班出身,但这些条条框框并不影响焦耳成为科学家,鲁班成为一代大师。不要把职称评审破“四唯”的精神一直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落实不下去,同样是空话。

职称要考核的是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水平,并不是考核纸面文凭、文凭上标注的专业。设立职称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激励人才。并不是为了不让他们成为“上海人”,不让他们“落户”到上海,也不是职称名额有限再等等。回归职称评审的初衷也是为上海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四、职称要跟得上经济发展的脚步,经济好不好在于人,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要素。建议尽快取消职称评审条件中的各种不合理条款,包括与职称相关的积分落户、非理工科不能参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等,释放职称改革红利。能简单的尽量简单、能简化的尽量简化,化繁为简,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步亚辉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