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的那些“精英学者”,发了论文,领了奖。但是“真正的东西”到底出了多少

【本文来自《发了两篇顶刊的师兄,决定去美国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其实,学者们想出去,主要是需要满足一种自己身为“精英”的体验。

我们需要问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出去的那些“精英学者”,发了论文,领了奖。但是“真正的东西”到底出了多少。

讲一个现实,那就是整个西方世界虽然占有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绝对资源优势,但是最终做出来的东西,其实并不见得比我们国内苦哈哈的科研民工们多。

西方学术界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自我定义伟大,他们首先定义第一步比后面的一百万步都要伟大,然后他们定义西方人走出的那一步才是第一步,就算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一个中国人走出了那么一步,他们也会说中国人只是先驱,他们走出的那一步才是推开了大门。至于是不是靠了中国人的双脚走到终点,他们不在乎,反正“精英科学家”们已经从中名利双收。

现代科研工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科研取得成果依靠的是资源投入、体系管理、分工协作,“天才的灵感”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这个体系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螺丝钉,是科研民工。要明白在人类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同样伟大,每一颗螺丝钉都同样不可替代,也同样可以被替代。“科学共同体”的一个特权就是他们可以给某一颗螺丝钉镀金。

很多人在国内,对科研人员到处拉关系要资源深恶痛绝,但是到了国外,他们走不到这种需要拉关系要资源的位置,他们只是花着别人给他争取来的资源,做出来的成果记在人家的名字底下。很简单的现实就是:美国的华裔科学工作者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华裔顶级科学家的比例。

很多科学家从国外回来会非常失落,因为他发现他只能当一颗螺丝钉,他不认为他的作用本来就是一颗螺丝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