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总觉得,西史好像是用碎片化的东西拼凑起来的,有没有可能是我们没有深入

【本文来自《《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外古代文明年代学研究的比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平常
  • 陶器。

       在泥板上刻字、然后烧制、最后成为陶板,这一路径在逻辑上说的通。但是,那地方历来荒芜,树木都少,而烧制陶板必须耗费大量燃料(木材、煤炭等),木材、煤炭等放在今天,都算是大宗商品,来之不易。那年代,生产力不发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再者,陶板这类物品一般都是官方所需,必然由官方组织“官窑”集中烧制,有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记录(官方档案等)?比方窑址在那、如何组织人力编写、烧制等记录。为什么他们选择了如此复杂而且必须耗费大量宝贵的能源来做记事板,如果有木材,直接制板刻在木板(木条)上,直接从大自然获取不好吗?古人聪明,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没有先进的工具、工艺知识等,他们往往也是选用能从自然直接获取的材料(比如我们老祖宗的竹简)。

       普通百姓总觉得,西史好像是用碎片化的东西拼凑起来的,或者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本身就没有深入的研究过西史,跟随西人人云亦云,才造成百姓的困惑。研究历史,必须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生活资料生产的角度、社会组织化程度的角度入手,比方,工具和知识的发明和创造,粮食种植或牧业规模,族群管理和治理等。文明不会凭空产生,即使靠对外抢掠,也得有那么多的地域和人口给你去抢才行,比方,匈奴靠抢汉朝,也能生存。因此回看西史,我们普通百姓的困惑很多,从我们的角度和逻辑看去,确实需要提供很多说的通,解释得通的证据才行。文化自信不是无视别人的文化,妄自尊大,而是知己知彼,强大自己,然后有底气说——不服的放马过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