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没别的,打穿中国队讲的就是一个“简单粗暴”
【原标题为《雨果:“简单粗暴”的打穿中国队》,风闻社区有修改】
巴西也有自己的勇夺世界杯了……
说身体素质,雨果-卡尔德拉诺有不小的可能是现役乒坛最好。
往大了点说,是乒乓球项目历史最佳也不是不可能:说体育熏陶,他小时候练过跳远,父母和爷爷都是体育教师,小时候打过排球,拿过跳远成绩。说身体素质,雨果身高六英尺(1.83),运动能力算得上真田径级别。中国队体测时候爆发力来的是立定跳远,到了雨果这里,可以来一个原地后空翻接扣篮,还能做三次。
这种身体能力,别说现役找到第二个,能照样做一次不被直接抬下去的都不多。
雨果的打法也和这种强悍的身体素质匹配:很多时候他的风格简单粗暴,更喜欢在中台直接用两面进攻解决问题。相比于亚洲选手更擅长的各种细腻的小技术,雨果更多的时候依靠强悍的身体素质来解决问题。
在乒乓球里,纯粹的运动能力很常被低估——当年梅兹高球能放赢郝帅,很大程度上反应的也是双方巨大的运动能力差距。面对的雨果的对手,经常发现对手跑得快,力气大,就算形成大高球,对面都可能直接双手持拍反手远台一板回头直接逆转形式。
但这种强悍的风格并不意味着雨果本人也是个凡事不加思索的直肠子。教师家庭出身的雨果,其实对各种智力活动也挺热衷:他是个水平可观的魔方选手,能说多种语言,在澳门世界杯还用中文接受了采访。
所以,雨果相对直接粗暴风格是一种经过权衡考量的结果:他八岁才开始打球,以职业选手来说起步并不算早。雨果本人算是巴西为了奥运会培养的一批年轻选手:这也意味着,在他之前,巴西的乒乓球项目最多只能说勉强存在。强调身体素质,讲技术风格简单化在这种情况下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最大化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相应的也降低缺少高水平训练环境和教练对自身的影响。
实际上,这次世界杯,雨果无论是赛前的战术方向,还是赛场上的战术调整都很对路。
对王楚钦,雨果发球上以高抛转不转为主,配合少量侧旋——自己发球环节让王楚钦拧得不那么舒服,接发球环节尽量限制王楚钦直接上手,形成相持的时候,退台远一点,用空间换时间,对手进攻的威胁会相对减弱些。
而一比三落后的时候,雨果做出的调整也相当奏效:之前大部分第一下发力上手,主要攻击王楚钦的正手位置。但是第五局一开始,卡尔德拉诺的进攻,全部变成从反手开始。
这思路很清楚:现在王楚钦进攻倚重正手,一旦先去正手,王楚钦动起来打自己站定,自己吃亏;但是先去反手,先让王楚钦站住,变成两边大炮对射,场面就完全不同了。
而且,雨果这些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三板斧:这次澳门世界杯,他对半出台的正手进攻的打磨见到了回报。第六局王楚钦为了调整节奏做出的劈长变化,直接被雨果冲死四个球——这直接导致王楚钦到了决胜局,不得不从中间开始发球,尽量把球拧起来,也给了雨果更大空间。
当然雨果运气也不错……
而对林诗栋,雨果的调整来的更早一些。如果说对王楚钦的调整主要是让他站住,那么对林诗栋的思路则相反:林诗栋反手出手极快,能用很小的动作打出不成比例的高质量,所以雨果的应对更多的集中在让林诗栋动起来。如果短球给到正手位,那么第一下发力则要去反手长,强迫林诗栋在离身体最远的两个点中反复移动。
在这个过程里,如果有机会,直接发力搏杀。
与对王楚钦不同,雨果对林诗栋的时候更多的扑上近台,并且在接发球环节尽量给对手压力。王楚钦一旦形成连续进攻,在近台给对手压力很大,所以多退台缓解压力;而林诗栋退台偏多,一旦有机会一定要尽量压住,给对手制造压力。要知道,雨果在之前的职业生涯里,赢过樊振东两次——林诗栋虽然比樊振东出手更快质量也高,但在连续压迫对手上不如樊振东。
很多时候,男子乒乓球顶尖选手和其他人的区分度,就在于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是否能匹配上对手的强度。
以纯粹的水平而论,雨果在大赛奖牌有所突破应该是迟早的事情。他最高世界排名第三,目前世界排名第五,巴黎奥运会第四名。在他生涯进入成熟期之后,几乎赢过所有的高水平选手(马龙除外)。
某种程度上说,这次世界杯之前,他的大赛成绩和他的水平存在着些微的倒挂。
对于雨果本人来说,世界杯显然是个巨大的认可。但是这个冠军或许对美洲乒乓球的意义更大一些。上一次有一个新人登顶乒乓球世界杯,还是2017年的奥恰洛夫。在那之后,每次世界杯的冠军,要么是马龙要么是樊振东。在世界杯的大部分历史里,美洲的参与,也就仅仅是个参与而已。
要知道,也就大约十年前,整个美洲——包括北美,拉美——往多了说可能就只有三个男子职业选手。再早点,职业乒乓球和北美都搭不上什么关系。
而现如今,雨果不仅仅把巴西和美洲带到了世界杯的舞台,他甚至直接把乒乓球世界杯从中国带到了巴西。
欢迎来到2025年,这是一个新的乒乓球年代,无穷开阔的可能性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最后附几个玻璃心慎入的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