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小学校的语文分成汉语、文学、古汉语三个部分来教授,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语文教育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构建民族国家共识。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只是附带的结果。

这也是现代教育体系下语言教学所承担的一个基本任务。即便是再贫穷落后的国家,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中也必然有一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类课程,这类课程多以本民族历史上的语言文学作品为核心教学内容,辅之以精选的国外文学作品,但因为国外的文学作品都是翻译过来的,实际上起到的也就是一个扩展和培养文学兴趣的任务,是不能取代前者的。

真想要学习文学或者语言,那需要经历系统化的学术训练,就中小学学的那点东西,放到学术领域里来说不够看,而如果放到现实中,还不如背几篇课文有用——最起码,你背个《滕王阁序》还能省几十块钱票钱。

其实关于教育体系是意识形态再生产这回事,在文化理论中早就是一种经典共识,并不得值得大惊小怪。广义上说,不仅“文科”的知识事关意识形态再生产,“理科”也是一样,因为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是一种现代学科体系,其背后渗透的是现代性观念。

因此,在这个角度上说,无论是语文、历史、地理还是物理、化学等课程,中小学以知识普及和意识形态再生产为基础的培养目标,和大学以学术研究和知识再生产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本质上就是不同的。脱离了意识形态再生产这个目标而讨论所谓的“素质教育”,也是缘木求鱼了。

如果觉得这是中国特色,可以自己下载日本、韩国或者美国、英国等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来看看——现在国内一些地方也还有使用美国原版教材的课外辅导机构,看看这些国家都是怎么设计语言文学类课程的。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