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和我司一个学会计的同事聊今天出的地产政策,得到结论:买房,让子弹再飞会吧
【本文来自《该买房了吗?老胡的建议是…》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微博@安纳西的一个雨天:
下班和我司一个学会计的同事聊今天出的地产政策,我俩情况比较类似,都属于存了一笔能在上海上车的钱,但我们都不打算让父母的钱包一起来杠杆,所以上车的选择都比较有限。理论上降首付、降利率,看上去帮我们降低了门槛,但更加根本的问题,这并没有降低我们的风险,反而是拿一个看上去更便宜的杠杆诱惑我们这些本来无忧无虑的人去承受风险。
在一个长期的利率下行通道里,此时此刻的利率,都不要拿去和以前的5%比。十年前即便是5%,就是100-200w的5%,现在是2.85%,但是贷款总额可能要超过400w,首付一降,债务只会更高。绝对额,比利率这个数字,对普通人的生活更重要。
在新政策下,假设首付款恒定,怎么决策?我们两个的解题思路不太一样。
他的方式就很会计,在首付款既定的情况下,用杠杆够到能力范围内最能保值的产品。简单粗暴的计算方式是,用现在的房租支出置换成等额本息下月供里的利息支出,由此找到自己杠杆的上限,得出购房总价的最大范围。关键是要考虑保值,这样本金部分就直接在等式两边一起减掉。此处老破小必须被排除。地段也必须往里面挪。大概率就是要直接上6倍杠杆。风险在于,极端情况下,上海除了豪宅全面撑不住,这个逻辑里的杠杆就等于白加了,留下刚性负债。
我就更粗暴了,因为我从来不把房子当资产,只当成耐用消费品,所以我只看租售比,而且只看所有想住且住得起的地段的租售比。因为我今年已经30了,乐观估计活到80,撑死50年的使用权,租售比但凡小于2,杠杆多便宜我都觉得不划算。除非租售比本身分子上涨或分母下跌,才能扭转我的消费意愿。风险在于,如果最后再搞涨价去库存,家属心态就会被搞死,极端情况下,本人情感破裂并彻底被上海淘汰。
但殊途同归,结论都是还得观望。毕竟本来题已经做到了这儿了,央妈新工具一出,出题人意图就一览无余:银行先直接救开发商,平民们来撑银行。谁来给平民兜底?不知道。但银行的追索权已经设置好了。
所以,本世纪最伟大的华语电影,还得是让子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