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燃油车是在替电动车交养路费和燃油税的

【本文来自《马斯克称传统汽车制造商将迎来“柯达时刻”,这一时刻什么时候会到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728514461402
  • 作为汽车爱好者,我认为你这个论断太过于武断了。什么叫做“除了固有的品牌效应,其他已经完全没有优势可言了”?市场是非常多样化的,我也认为燃油车迟早会淘汰,如你所说基本不会有新增燃油车,因为未来几年的国七排放可能导致最后的燃油车市场被迫混动化。

    首先,我不认为燃油车“已经完全没有优势了”。不同价位的选择不一样。以目前销量仍然占比很大的低端车型来说。10w出头的电动车和目前七八万的燃油车比,最终的用车成本没有明显优势,底盘和碰撞安全性也没有什么明显优势,有一些网约车上很常见的10w+电动车,恕我直言,底盘是不如一些七八万级别的燃油车的。有些城市的道路是缝缝补补的,平整度不太好,一些网约车甚至坐的我晕乎晕乎的,治好了我的失眠,主要体现在第一横向晃动较多,第二减震动作不干脆,一次晃动还没结束又来第二次晃动。至少我买燃油车的话,我能在七八万价位买到底盘比这些车强一个档次以上的产品。

    电池的成本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认为不要想“油电同价”。一个原来五六万价位都没有竞争力的燃油车,拉长一点,然后内饰弄得跟15w的差不多,变成一个12w的电动车,那不叫作油电同价了,那叫做坑人。

    第二,燃油车和电动车谁更有优势,与消费者的需求有密切的关系。充电桩有没有?充电放不方便?每年开多少次?长途占比多少? 有一种司机叫做“一年一箱油的司机”,车主要用处就是过年回家用,你说对他们来说燃油车就完全没有优势了吗? 他们如果买电动车,首先就需要考虑一个电池太长时间不充电不使用的维护问题。 还有像我这样喜欢长途驾驶的,虽然说现在几乎各个服务区都有充电桩了,但是客观的说,就目前而言,哪怕我不在春节假期、五一十一假期高峰出行,我也时常注意到服务区充电桩被全部占用的情况。充电排队可不像加油排队那么快。还有一种需求叫做“应急”,半夜孩子突然病了,马上一点火就可以去医院,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的电话有业务要处理,马上5分钟加满油就上高速,这个时候,燃油车加油耗时短、技术成熟故障率低的优势就是实实在在的。我为什么现在还是选择燃油车?因为我的需求主要就是长途和应急,这两者皆是燃油车的优势。

    第三,插混车型为何一定是过渡产品,就一辆车用5-10年就要换纯电了?纯电在5-10年后真的能达到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地步吗?国七可能迫使燃油市场转向混动,但是只要充电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混动就不会仅仅是“过渡”,而如果充电问题彻底解决了,那么使用现有的电池、现有的充电制式的纯电车,不也就是个“过渡”吗?而且恐怕淘汰速度不会慢。

    最后,汽车是一个涉及很多零部件的非常复杂的工业产品。国产车一路走过来,故障率一开始很高,后来越来越低,想要做好汽车,是需要经验的积累的。现在这么多新兴的品牌,或者燃油车品控做的非常一般的品牌做新能源车,5-10年后故障率如何?值得进一步观察。 混动未来会有很大市场并且因为排放吃掉相当多的燃油市场,但是混动技术目前仍然需要一定的沉淀,现阶段对于求稳的消费者来说选择燃油车,不做小白鼠,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纯电发展还涉及到消防的问题。如果家家户户都有充电桩,那么纯电很方便。但是现状是很多人固定的车位都没有,车位还需要抢。如果家家户户都有充电桩,消防层面上是否可行?等等。 未来农村我觉得电动或者插混会非常使用,因为自己家里充电很方便,如果需要跑长途那插混也足矣。但是城市的人口密度,等电动车越来越多,充电服务能力的极限在哪里?这个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现在燃油车是在替电动车交养路费和燃油税的。电动车多了之后,电价就不可能是这个价格了,现在一线城市才涨一块钱,就已经有车主喊贵了。如果电价超过3块一度,那么电动车的成本优势将荡然无存,电动车我认为最适合的应用场景就是跑出租,城市范围内走动,累积里程大停得少,有足够的充电桩支撑。

但作为私家车,停得多和跑得远的都不适合,并且买车成本也高,一个10来万的电车就6万左右国产燃油车水平,而且保险和轻微事故的维修成本还高。现在充电一度电大概1到2元,充电桩作为商业用电这个价格明显偏低,就是因为电动车还没有养路费和燃油税,这些成本一旦摊平到电价里面,电费只要超过3元1度,那么一辆70度的电车假设续航500公里,充满270元,续航里程打折大概400公里左右,那相当于6毛多一公里,但算上充电电时间成本,车价成本,保险维修成本和电池报废成本。优势将荡然无存。别说自己在家充电,那根本无法支撑电动车的续航需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