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带一路的正确认识应该是重构国际分工秩序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它不是目标

【本文由“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推荐,来自《想听真话吗?“一带一路”建不成自己的体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x
  • 这个链条最大的逻辑问题就是,卖资源的国家,本质上都是穷国。

    卖资源真正富裕的国家,都是沙特,澳大利亚,加拿大这种资源量非常巨大,但人口不过两三千万的小国。向伊朗这种人口9000万,俄罗斯这种1.4亿人的国家,靠卖资源,老百姓消费能力,收入都不高。

    真正有钱,有足够消费能力的国家,都是使用资源的工业国,而非卖资源的资源国。1997年之前,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出口国是中国,对应的是中国当时500美金的人均GDP,入世之后中国开启工业化,迅速由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出口国变为最大的资源进口国,想想看,如果中国现在还是依靠卖资源为生,中国老百姓得过什么日子。就像印度,人口已经世界第一了,还在大面积出口粮食,老百姓过什么日子?

    资源国的这种贫穷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有限,根本撑不起中国的产能输出。换言之,没有足够需求供中国这个生产巨兽消化产能的局面没有改变,就撑不起一个新的体系。你还是得依靠美国需求,还是被困在美国体系内。

    要想让他们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就必须让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化,姑且不提这些连基本社会文化现代化都很难做到的亚非拉国家又没有能力现代化。他们如果真的现代化了,意味着他们本身拥有了足够的生产能力,他们都能生产产品了,为什么要买你中国的产能呢?

    对于美国这种消费国,生产国越多意味着他们之间为了争夺消费市场竞争会越激烈,产品会更加物美价廉。而对于中国这种生产国而言,你把亚非拉都工业化了,不等于在培养竞争对手吗。

作者其实就事论事说的是没错的,逻辑上也成立。但是问题出在看问题比较静态,缺少对变化的认识。

当前一带一路的主要合作内容就是基建,这本身就是一项长期投资。如果以实时的投资回报的视角看问题,不用说国外,国内的很多基建到现在也是亏本的。但是大国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资源国家贫穷的根本原因是它们都受困于美国的国际体系的分工安排,且无力反抗。欧美作为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产业链的定价机制,大幅压低资源、原材料和加工的人力成本,大幅提高金融、法律和先进技术的溢价比例。而背后的保障机制是北约(美国)的武力和他们掌握的先进技术。

但是,“真正有钱,有消费能力的国家都是使用资源的工业国,而非卖资源的资源国。”这句话只能是对过去的总结,不能是对未来的判断。这个形式变化的节点就是去年开始的俄乌战争,从那之后可以去看,全球范围内所有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从资源价格的角度看,可以认为是以俄罗斯为首的资源型国家对现有国际分工的挑战。除了正面战场,更有进步意义的是俄罗斯大规模使用非美元货币结算资源贸易,其中当然人民币是重中之重。前面说过,保障现有体系的基础是武力和技术。在核威慑的总体环境下,俄罗斯打的是北约的武力,而中国从18年贸易战开始打的就是技术了。只有在这两方面都取得胜利,至少要打平手,其他亚非拉国家才有勇气构建新的国际分工,否则他们只能是砧板上的肉。

因此,对一带一路的正确认识应该是重构国际分工秩序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它是平台,而不是目标。一带一路的另一个衍生实践,解决了作者说的资源国没有人民币买中国产品的问题。阿根廷最近用人民币还了IMF价值17亿美元的贷款。同样,现在很多国家在用人民币做清算,这些钱是哪来的呢?是政府间的货币互换!(这里要重点强调防杠,货币互换是外汇掉期,不是外汇交易。其中的区别简单理解就是互换的货币是要还的,中间是固定汇率,不受汇率变化影响,不用担心这些国家货币贬值。)通过货币互换,亚非拉国家可以用这些人民币买中国的工业品,而到期以后还不上的人民币可以用资源来顶。由于资源国家摆脱了西方的控制,原材料和资源价格上涨,而中国的工业品没有欧美的高溢价,相对价格是下降的,这样资源型国家不发展工业也能过的不错。其背后的实质是中国将欧美在技术和服务上溢价的利润平衡到了原材料和加工过程。

而这些资源型国家并不用担心中国成为第二个美国,毕竟西方国家又不会被从地球上抹去。未来的多极化世界实质是中国和欧美作为大工业体互相平衡,资源型国家获得一定话语权的国际结构。而资源型国家由于不掌握强大武力,也无法靠着坐拥稀缺资源坐地起价,全世界达到一个整体相对平衡的分工结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