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成长环境与家庭校园灌输的认知,现在好多学子都会认为好学历=好工作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56368”推荐,来自《苏奎:“孔乙己”就业难,这是个世界性问题,也是个发展问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私认为,教育仍是绝大数普通人最大的上升通道,大学之前的教育,是通识;大学本科的教育,是更高视野的基础学科、人文思想,和科研基础的教育,以及大学提供了一个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素质拓展、社会体验、价值积累的平台(比如有的大学生成绩一般,但创业or社会实践or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向)。这种经验与平台是宝贵的。

而研究生(硕士、博士),按照我国高校科研体系的最初设立(比照前苏联),硕士开始其实就是进行科研工作了,博士更不用说。换言之,在我国攻读硕博,按照研究生体系的培养规划,应该算作是学生已经脱离“完全的”学生省份,至少成为半个“科研工作者”了。但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惯性、整体社会环境以及企业用人时的需求导向。导致了作者文中讲的“文凭主义”,在我认识的多数人中,他们攻读研究生已经脱离了“科研本质”,只是为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很多二线以下城市的考生,暂且称为“小镇做题家”(无贬义),由于成长环境与家庭校园灌输的认知,他们会认为“好学历”=“好工作”,这个现象虽说近来有很多人已经有了独立认知,但恐怕绝大多数人当听到xx博士应聘城管,xx硕士创业卖菜之类的消息,会脱口而出太浪费了。很多“小镇做题家”恐怕自己也存在这种认知。

此外,如文中数据,我们高等学历拥有者(从毕业生数量来看),属于高于世界增长水平的井喷速度。然而GDP的增长速度肯定是不与之匹配的,社会的就业需求与求职者的自身条件这一匹配关系持续变化。而没认识到这种变化的毕业生,会因为上述我说的这两个原因,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至于解决办法,私以为:1、引导教育、学历观念的良好导向。初高中学生要知道他们参加高考是为了见识更多,拥有更多知识与认识世界,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提升成功的可能性;大学生要知道自己的好学历不等于好工作;2、研究生体系进行部分改革,目前国内的专硕。学硕其实在很多学习划分也不明显。私认为学硕导向就是科研,而专硕可以进一步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参考英美体系的MSC,强调专业行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减少科研性质的工作;3、经济发展只要成功恢复,整体就业市场肯定也会随之提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