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冬天,只要有房子就不会冻死?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普遍穿棉衣御寒的?

【本文由“印加节度使”推荐,来自《在古代热水始终没有成为中国人的习惯,热水在古代堪称奢侈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7093504732317
  • 房子可以抗拒寒风,没有房子只能冻死。

    在《宋史》中,仅北宋开封记载的大雪灾害就有16次,首都开封冬天冻死人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连日大雪,苦寒。

    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京师大雪,苦寒,人多冻死,路有僵尸

    庆历四年(1044)正月,京师积雪,民多冻馁。至和元年(1054)正月,京师大雨雪,贫弱之民冻死者甚众。元祐二年(1087)冬,京师大雪连月,至春不止。元祐八年(1093)十一月,京师大雪,多流民。政和三年(1113)十一月,大雨雪,连十余日不止,平地八尺余。靖康二年(1127)正月,车驾青城,大雪数尺,人多冻死。

    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县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积雪四五尺,这对现代人来说并不算是太严重的雪灾,此时甘薯等美洲作物已引进,棉花也逐渐普及,但县志记载,仅在这一次雪中,元氏一个县就有几百户居民被冻死。

    “连雪三日,雪深四五尺,举家冻殍者数百。”(《民国元氏县志·灾祥》

    其他各地省志地方志对寒灾雪灾造成的大规模死亡记载,不胜枚举。

    湖北大冶等地,“冻饿死者甚众”;河南开封一带,“井冰,道路多冻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冻死”;安徽怀宁等地,“冻绥死者甚众”;江苏盱眙等地,“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临沂等地,“人多冻死”,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

    为什么古人在冬天区区一两场大雪面前会脆弱到这种地步呢?首先是仅就常识中的最常见御寒手段,御寒衣物与烧柴取暖,事实上也难以为古代贫民所承担,加之天灾与压榨下粮食的匮乏,只能是异常惨烈的结果。

    御寒衣物在古代是奢侈品

    在御寒衣物方面,棉花是在宋元时期才引进中国的,但因种植有限、有碍农本、产量低下,棉制衣物一直是奢侈品,陆地棉良种更是在清末才从引入,在明清时代不要说狐鼦裘衣,就是棉衣或者棉被,对平民来说要么是十足轻重的重量级家当,要么穿都没得穿。

    柳絮、芦花、茅草是棉花引进前比较常见的衣被填充物,但质量奇差且御寒效果低下,正所谓“败絮其中”,但古代贫民更多时候连柳絮芦花填充的衣被都不见得能置办,靠没有任何填充物的单衣过冬也很常见。即使是棉花种植广泛的近代,直到上世纪后半叶,在那个买布凭票的年代,棉衣棉被在国内也是可以当嫁妆的稀缺品。国人在衣物上不再担心御寒,是现代化纤工业飞跃后的事。清朝和民国乃至三十年时期的老照片,贫民黑白照常见的一个特征是总是没裤子穿,下身赤裸十分常见,因为流民贫民维系上身勉强遮体的破衣已勉强,实在没有多余的财力置办下身。

你以为北方冬天只要有房子就不会冻死?当然,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主要原因,但连燃料都没有这话纯属胡扯。如果吃冷饭和凉水是一种习俗,就不会有“寒食节”这样一个节日来专门体现出差别。

至于棉质衣物是奢侈品,从清末才引入,这就更属于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棉花从宋元时代传入中国,最早是当做观赏花卉的。到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以法令形式强制推广,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另一个,没事到北方来看看老宅子,北方特色,就是床叫“炕”,这个炕,有单独在室外开口的,有直接连接灶的,在秋冬季节,是通过“烧炕”的方式来给房间取暖的。如果按你那样说,做饭的燃料都成了问题,那么,这种极为普遍的取暖方式,为什么在北方成了普遍情况?,记住,这不是富家大户的特殊情况,而是所有北方的家里都是这样。难道有柴做饭,有柴烧炕,唯独没柴烧热水?

清和民国时代老照片,贫民黑白照常见特征总没裤子穿,然后这些贫民是怎么过冬的?北方的冬天不穿裤子,窝在房子里就能活下来?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