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18亿亩耕地红线乱象的根源:错误的政绩观,肆意践踏法律

拜读了贺海波《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糊弄”了事》一文,总觉得乱象已经呈现,但根源没有分析到位。部分观点也不敢苟同。

         一、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分析不能错位

        文中说:近期,网络热议中部某省会城市计划将环线100公里长的绕城生态公园进行复耕复垦,打造成10万亩良田。

网民算了笔成本收益账:建成公园花了341亿,10万亩水稻一年能赚7700万,要442.8年才能收回公园成本。经济账一算,让人很生气:怎么会做如此亏本买卖,做如此“反智”的事情?

贺海波和网民在这里算了一笔经济价值账,但“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策算的是社会价值账。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即资本利润最大化;后者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安全和发展的社会价值,即社会综合价值。

因此,我们评论非粮化整治算的应当是社会价值,算经济价值就没有18亿亩耕地红线。也没有大面积的粮食生产。当粮食生产已经是高利润的行业时,我相信社会已经饿殍遍地、社会动荡不安了。到那时岂是经济价值的问题,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二、贺海波支看到了非粮化整治的乱象,没有分析非粮化形成的原因,所以也不可能提出解决之道。

1、错误的政绩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短时间内要有可见的政绩越来越难,很多领导就会走邪路走歪路,搞表面工程、形象工程。道路两侧的大面积绿化就是一项快速工程,道路两侧的优良耕地就成了牺牲品:这就是“网络热议中部某省会城市环线100公里长的绕城生态公园”的由来,也是10万亩耕地变成绿化公园的成因。这不是某个地方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有,而且用的都是优质良田为主。

其实,创文城市的评比,在这波毁田浪潮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城市周边的许多良田就是这样被毁的,在某些领导看来,农作物是丑陋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影响了城市“形象”,农产品收获后的农田是城市形象的牛皮癣。城市要文明,就要去除牛皮癣,种上花花草草,卫生又美观,也入文明城市评审员的法眼。

2、肆意践踏法律

非粮化整治的乱象,是非粮化乱象的结果。没有非粮化的乱象,就没有非粮化整治的乱象。

“18亿亩耕地红线”不是今天的决策,已经实行几十年了,我们还有《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法》、耕地保护法律法规等。非粮化整治的乱象多严重,就折射了非粮化形象多严重,实质是法律被践踏多严重。

在这里,政府决策践踏法律尤其严重。就说说贺海波提到的一些现象吧。如“将当下的图斑与三调时的进行比对,凡是原来显示是良田、现在种树了或抛荒了,就下达整治任务。有时为了满足数字正确,就将池塘、河滩、墓地等都圈成了耕地,直接下达到乡镇,不听任何解释,先完成任务再说。”其中“就将池塘、河滩、墓地等都圈成了耕地”就违反了《水利法》等相关法律。在保红线土地平衡过程中,践踏《森林法》、《水利法》、水土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是常态。象我们这里,几大水库都是保城市供水,大多数小水库都承包给个人,而星罗棋布的水塘早已经变成农田:也就是城市、工业建设用地指标。一旦干旱,水稻也就被判死刑,缓慢执行。还有些平衡改造农田在山上,验收结束,就是漫长生态恢复的开始;粮食?见鬼。

3、非粮化整治的乱象是错误的政绩观和肆意践踏法律的结果。

如果我们不能打击错误的政绩观,追究践踏法律者的责任。社会治理的乱象就不会终结,而只会越演越烈。

同时,非粮化整治,又是一场错误政绩观的疯狂表演:毁水果种粮,难道水果不是另外一种“粮”?非粮化整治产生的粮田种上粮食了吗?抛荒的农田整治了?所以,非粮化整治,地方政府要的是政绩,而不是粮田。否则,首先要整治的是抛荒田。

三、数字化治理:非粮化整治乱象的锅我不背

“要兼得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在不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上演荒诞剧就不奇怪了。而这些荒诞剧,若细究,在很大程度上是过于依赖数字治理造成的。”数字化治理:非粮化整治乱象的锅我不背。

贺海波在这里颠倒因果关系。数字化治理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错的是数据管理。“应该说,数字治理可以提升治理精准化、规范化,但是如果不加限度地乱用,就有可能造成数字灾难”,后半句是错误的,应该说“但是数据管理本身不规范,使用不合理,就有可能造成数字灾难”。

数字化治理,前提首先要完成数据治理。没有完成数据治理,数字化治理就是一场灾难。

站务

全部专栏